「射鵰三部曲」之全真教浮沉錄:全真教是如何走向衰落的?

2019-11-23     悠然歲月

在《射鵰英雄傳》當中,正式故事開始之前,王重陽就在古墓旁邊建起了全真教的道觀,而後收了丘處機等七個弟子,全真教慢慢的壯大了起來。而後王重陽更是在第一屆華山論劍奪得了天下第一的稱號,這個可是一個活招牌啊,全真教就此越來越興旺。而後像郭靖也曾拜師全真教,結下了深厚的香火之情,先不說全真七子的能力如何,以郭靖的為人也定然不會對全真教放任不管的。

到了《神鵰俠侶》當中,郭靖也曾經帶著楊過上全真教,想要託管。但是正好碰到蒙古高手逼宮全真教,正好搭救。這個時期的全真教看似被蒙古人都逼上山來了,但是人家實際上是不弱的,雖然缺乏最頂尖的高手。但是江湖口碑是非常好的,正如書中寫道的,全真教最近以來好生興旺,幾個道長都收到了好徒弟,在武林的名氣越來越響亮,扶危解困,做下了無數好事,為江湖人士所尊重。但是到了《神鵰俠侶》的後期,全真教因為其激烈的抗金行為,也付出了代價,蒙古人重兵出擊,圍攻終南山,終南山上大火連天,雖然最後全真教門下弟子都全身而退了,但是門派駐地終究是被毀了,祖宗基業沒了,也算是衰落了。

而到了《倚天屠龍記》時期,書中通篇都武當、少林、明教、峨眉等等幾大門派,壓根兒就沒有提到全真教的名頭,難道全真教就此衰落消亡了?其實也沒有,在連載版和三聯版當中,的確沒有提到全真教,而在世紀新修版當中,金庸填補上了這個漏洞,用一句話交代了全真教的現狀。

張三丰道:「請說。」趙敏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我蒙古皇帝威加四海,張真人若能效順,皇上立頒殊封,武當派自當大蒙榮寵,【就如當年我太祖皇帝榮封全真教長春真人一般,敕管天下道教,】宋大俠等人人無恙,更是不在話下。」

在趙敏招降張三丰一段當中,用了全真教的長春真人,也就是丘處機來做例子。說太祖皇帝也就是成吉思汗曾經讓全真教長春真人敕管天下道教,也就是說主管天下的道教,也就是說從原則上去判斷,武當也得歸於全真教的管轄。而為什麼全真教在《倚天屠龍記》當中完全沒有出現呢?這個我們可以從小說和歷史兩點去分析。

如果單單從小說去分析的話,比較簡單,一個可以認為是全真教為之前激烈的抗金行為付出的代價,剝奪了武力,以單純的機構存在。另一個的話可以認為,全真教既然已經接受了元朝的冊封,那麼已經不算是單純的江湖門派了。更何況其他的門派一直都是在抗金的,不是一路人,玩不到一塊去,所以全真教門人也就不出沒江湖了。

​太祖時方西征,日事攻戰,處機每言欲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殺人。及問為治之方,則對以敬天愛民為本。問長生久視之道,則告以清心寡欲為要。太祖深契其言,曰:「天錫仙翁,以寤朕志。」命左右書之,且以訓諸子焉。於是錫之虎符,副以璽書,不斥其名,惟曰「神仙」。

而從歷史去分析的話,我們就要大致說一下全真教在元朝的發展史了。全真教可以說是隨著元朝發展起來的。在二十四史當中的《元史列傳第八十九釋老(二)》當中有提到丘處機。宋朝、金國來召,都不去,而蒙古來召的時候,丘處機認為:天子的使節來徵召我,我應該前往。於是待著十八弟子前往會面,勸成吉思汗停止殺戮。這個也就是我們所熟悉的「一言止殺」或者說「止殺令」。次年,再見成吉思汗,聊天之後,成吉思汗說到:「天錫仙翁,以寤朕志。」賜予丘處機虎符、文書,稱之為「神仙」,以「道家事一切仰『神仙』處置」,詔丘處機掌管天下道教。這個時間段可以說是全真教茁壯成長的時間,丘處機所創立的全真龍門派也就此壯大。

但是全真教的發展也並非一帆風順的,中國歷史上有十餘次的「佛道之辯」。有兩次就是發生在元朝元憲宗時期,前後相差三年。第一次發生在元憲宗五年,以李志常為首的全真道敗北,被迫燒毀「偽經」經版,退還佛寺37處。第二次發生在元憲宗八年(公元1258年),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佛道之辯。以張志敬為首的全真道一方再次敗北,結果樊士應等道士削髮為僧,被迫燒毀「偽經」經版45部,退還佛寺23處。(具體的大家可以查查歷史,道教其實有點憋屈,佛教的聯合作戰,涉及宗教,太詳細的不好寫)全真教也就逐漸的衰落了。而《倚天屠龍記》的故事發生在元朝末年(公元1337年-1360年),全真教已經經歷了那段時期,可以說的確有些衰落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gAoGqm4BMH2_cNUgx32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