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裝備 ∣ MSR Hubba Hubba NX 帳篷

2019-09-16   戶外運動平台

(因為網站設置無法更好編輯的關係,有時候閱讀的體驗感不太好。介意的朋友可以移步[Chenchen在荒野]的知乎,傳送門:https://zhuanlan.zhihu.com/p/81801031)

咳咳,說在文前:

【我們的裝備】系列,不是測評。產品全部來自我和扎師傅在長期戶外活動(徒步、登山、攀岩或單板滑雪)中的日常裝備。

完全真實、個人的長期使用體驗,圖片大部分來自我們的旅途。無論優點、疑惑,還是缺點,都會毫無保留的在文章中一一提出來。

戶外裝備,是個大坑。這個系列,推薦&種草,也避雷、拔草。

正文:

左下是我們的Hubba Hubba,帳篷旁邊是在大石頭上打盹兒的我,遠方Storm等小夥伴觀看著「高山TV」,坐標 North Cascades

落筆之前,我和扎師傅在MSR帳篷上聊了很久。

討論了它的使用難易程度、使用環境、改良版本、耐用度… …

後來話題又延伸到裝備「各自專注的功能性,從而其他功能相對薄弱」的取捨問題上。

從感情上來說,這幾年它一直是我們在外無磚無瓦的溫暖小家,紮營高山花海、開門見山、伴著落日的霞光入睡、踩著反射星光的白雪開始沖頂、狂風雷雨中的一寸安身之地、詭異深林的溪邊露營… … 它都在那裡。

但是,它並不適合所有戶外愛好者。

讓我們先從MSR這個北美的品牌講起。全稱是Mountain Safety Research(山野安全研究),誕生於被眾多山脈和自然國家公園環繞的城市:西雅圖。

在國內不那麼常見,某寶上也沒有直營店,但是,它的三大暢銷好貨,想必喜歡戶外的盆友們都聽說過一二:

戶外爐具/Camping stove

MSR獲得多個戶外大獎的爐具: Reactor 反應堆(圖片來自pinterest,侵權即刪)

燒水神器。號稱1.5分可以煮沸500ml水,大岩壁的狂風中可以燒水的反應堆 MSR Reactor。

我們的爐子是MSR家XGK系列(下圖),並不是反應堆,有空可以說一下為什麼沒有選擇燒水神器和如何選擇露營爐具。

高山草甸上,背包變成了煮飯時的擋風牆

儲水袋/Water storage bag

扎師傅用了很多年的4L Dromedary Bag(左)已經舊舊髒髒的了,被我投訴每次水源到第二天會有味道,才難得清洗了一次。我才入、還沒拆封的超輕量 4L DromLite Bag(右)。等用了DromLite,有空也為它們寫一篇,先挖個坑。

我們的水袋,同樣來自MSR。兩個,一個厚實的4L Dromedary Bag,一個輕量的4L DromLite Bag,在隨後的系列中,也會講講,它們好用,但也有十分需要小心的地方。

剩下的這個,就是今天的命題:Hubba Hubba NX 輕量雙人帳篷

帳篷結構圖,內帳+外帳(左),內帳(右),(圖片來自pinterest,侵權即刪)

在剛收割完稻草的黃昏,搭起了我們的帳篷,天氣偏熱,我們只用了內帳

它主要由:內帳、外帳、帳杆、地釘組成。

我們在這個基礎上,加了長地釘、雪地釘,和一塊防水布(墊在帳篷和地面之間)。就是那種建房子的時候鋪設房頂用的建築材料,便宜、厚實、防水,又能在攀岩時當繩布。(後有圖)

上圖我們的帳篷是老一代的紅色帳杆。原帳釘太短,除非土地狀況理想才好用。圖上是我們自己購置的同品牌帳釘:細長的帳釘用於泥土、石頭地面(中),大件的帳釘用於雪地(右)

Hubba hubba NX 雙人帳篷有以下幾個特點:

1. 舒適、緊湊,但不擁擠

在我們還沒認識的時候,扎師傅把它當做單人帳篷使用,掛著迷你的風馬旗。一側睡覺,一側放裝備,空間那個寬敞,跟宮殿似的(我誇張了)。

後來我們開始結伴出遊,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提到它,稱謂從「your tent」變成了「our tent」,Hubba作為「家」的概念更濃厚了。

掛上風馬旗,更有家的感覺了(正在石頭上通風的臭襪子也很有生活的氣息吧)

四姑娘山區的登山和露營

我們還添置了太陽能的充氣小露營燈,掛在內帳中間的小勾上。

雖然過去的這個夏季,都是日程背貼背的高強度登山(不像以往鑽進睡袋中,還要看看書、聊聊天),回到帳篷倒頭呼呼大睡,露營燈並沒有派上大用場。

Hubba設計帶來的空間感讓即使是兩個人,也不覺得憋屈或幽閉,能舒適的坐在帳內。中間沒有橫亘的帳杆,全靠四周的多邊形支撐。(當然,「舒適」是相對的,在戶外的艱苦條件的背景下)

2. 輕量、易收納

說到輕,一定先上數據。

兩種帳釘都包裹在內,用的烘焙稱

公共用品,我和扎師傅會共同分擔重量,我帶一部分(帳杆和帳釘),他帶一部分(內、外帳,防水地布)。爐具也是一樣。

收納和搭建後的對比,還可以收納得更小。(圖片來自pinterest,侵權即刪)

3. 雙人,各有出入口

Hubba在左右各有一個入口,離開帳篷需通過內帳的一個拉鏈和外帳一個拉鏈,背包可以放在外帳的帳簾下面。

在狹窄的露營地,如果一側有石壁、灌木、陡崖等不便成為出入口,可以只採用單側。

在這上面有個小小的注意事項:架設帳篷時,內帳和外帳的拉鏈方向,要一致。

在Mt.Adams的本營,身後的峰頂近在咫尺

4. 溫度調節、通風

戶外紮營最怕的就是冷凝結。

不能單靠帳篷的密封性和防水性將冷凝結趕出門外,這些都是相對的。帳篷內壁凝結細小的水珠,是由於人體熱輻射、呼吸與帳外環境造成溫度差,加之濕氣,讓帳內的物品和帳篷本身濡濕。

網狀的內帳和來自田野的小鄰居(左),防水放風的輕量材質外帳(右)

白點:為可調節通風口,也可全關(準備吃晚餐的我,已經躍躍欲試)

杜絕冷凝結的辦法是保持帳篷的通風,讓空氣流動起來、濕氣被帶走,才是最有效的方式。

但是帳篷太通風,又失去了保暖和防風的功能,於是如何通風、在需要的時候通風就成了一個重要的思考。

解決方法有兩個,一個靠搭帳篷時的正確操作,一個靠帳篷的挑選。

第一個很重要的、也是大部分初入戶外的夥伴容易忽視的問題:內帳和外帳相互接觸。

正確的使用方式是讓帳杆將它們之間撐出一些空隙,讓空氣流動。

外帳的材質防水,但如果底下置放的物品直接接觸帳篷布,雨水也會在接觸點或面滯留,從而順著織物纖維滲透到背面。

這就要求我們在搭帳篷的時候,既要讓帳篷布只接觸帳杆、並繃緊,又要求我們在把背包等物品放在帳篷下方時,不能接觸到帳身(帳底接觸沒關係)

內帳和外帳在這張照片中,一目了然(圖片來自pinterest,侵權即刪)

在不同溫度、氣候條件下,帳篷的「繃緊」也有講究。

如果在寒冷的天氣下搭好帳篷,等到午時太陽高掛,熱脹冷縮,你會發現帳篷因為溫度的升高而變得松垮。如果此處多風,這時,最好的方法是將帳篷重新繃緊(只需要調節帳釘上的拉繩或帳繩)。

而天氣酷熱時搭好的帳篷,在轉涼時最好也要檢查一下,不要太過緊繃、過度拉扯。

帳釘和可調節的拉繩細節

這同樣適用在空氣睡墊上,早上離開營地前,睡墊不要充得太滿、放一點氣,不然墊內空氣受熱發脹。雖不至於爆炸,但對它肯定是不好的。

第二個,選擇設計優秀的帳篷。

在這點上,Hubba絕對是優等生。炎熱乾燥的夏天,可以只用內帳,一半網眼、一半紡布的設計,讓涼爽的清風吹進帳內,又把惱人的小蟲留在帳外。

不過也要注意,半夜的驟雨,不要貪圖涼快,我們曾經幾次在晴朗無雲的晚上睡去,半夜睡得很淺的我被雨滴打醒、匆匆叫起扎師傅一起把外帳蓋上。

潮濕、寒冷的時節,加上外帳也不影響新鮮的空氣進入,前後各一處可調節通風口,冷熱隨選。

這兩張照片拍自那個半夜匆匆搭外帳的下午,後半夜電閃雷鳴、狂風暴雨,嚇得我和扎師傅用雙臂撐著帳篷防止它被吹壞

我們的帳篷,和盛夏Mt.Adams的日落

5. 通用性強

雖然是三季帳篷(初、夏、秋),但我們四季都在使用,通用性十分顯著。

從初春多雨的鄉間稻田邊、夏天涼爽的高海拔草甸、秋季剛收割完牧草的平原,到光禿禿的火山石山脊、狂風呼嘯的4000m+雪山… … 各種氣候和地形,都有它的身影。

多雨的陽朔

初春乍暖還寒的么妹峰下(左圖上方落日餘暉照耀的就是壯美的么妹峰)

Mt.Rainier的雪坡上(扎師傅在Camp Muir修善防風的雪牆)

但注意,Hubba hubba並不是高山帳。

只防風、不保暖。準確的說,它的相對保暖是「防止冷風吹進帳內帶走熱量」,而非「材質能防止熱量通過帳篷傳導到寒冷的外環境,因隔絕而保暖」。

這也引申到戶外 「環境溫度」和「風冷溫度(wind chill index, WCI)「的概念上。也叫「風冷指數」感興趣的可以自行擺渡一下。

在寒冷的地方紮營,用(充氣的)空氣墊隔絕從下方傳來的寒氣,再加之鵝絨睡袋(視情況加減睡袋內膽),十分有效。但是更高海拔的山峰、更惡劣的氣候條件下,建議選擇專業的高山帳篷。

相比很多帳篷的皮實,Hubba要「脆弱」一些,搭設時需要額外的關注和呵護。

這就是為什麼前文我們說到:它並不適合所有人。

其實這很好理解,戶外相對論,什麼都是相對的。舒適、安全、輕量、耐用、價位等等,不可能有一個產品什麼都占盡。

達到「輕量「,有可能犧牲的是耐用程度,售價更高,也可能需要更多的精力去小心對待和操作。

力求「舒適」,可能體驗感上去的同時、重量也會上去。

強調「安全」比什麼都重要,但市面上也沒有防彈、防雷電、防山洪的帳篷,這更多依靠使用者對潛在危險的判斷。

產品「耐用「,一方面是產品的材質經得起蹂躪,另一方面來自於使用者的保護。

… …

什麼都是在各個因素之間博弈、取捨,按照自己的戶外活動特點和功能訴求尋找一個平衡。

專注更輕量的帳篷(如上圖),在遮風避雨和空間舒適性上就會有所讓步。但在空氣乾燥、氣候溫和、鮮有降雨的戶外,這樣的設計讓戶外活動十分高效(圖片來自pinterest,侵權即刪)

Hubba Hubba符合大多數較為頻繁的活動在戶外的「流動人口」。但絕不是講求「傻瓜模式」的設計,它需要一個使用的適應過程。

剛開始沒那麼熟練是完全正常的,會犯錯、會重來、會成功,用多了、漸漸會掌握要領。搭建起來不算難(但我不會用「簡單「形容)。大部分提到的「缺點」,都是使用者的操作錯誤。

我們搭帳篷用時,大概在3分鐘以內(不趕時間、不是特殊環境的情況下)。一個人搭設稍微要多走幾個來回,也在5分鐘之內。拆解就更快了。但才開始時,也是磕磕碰碰、反反覆復,一會兒開門搭反了,一會兒選址有問題。

溫油對待、細心的維護裝備,才能讓它們更長時間的陪伴、達到最佳效果:

1. 輕量防撕裂的天敵,是火源和尖銳物品,一燎一個洞、一戳一個洞。在攜帶、使用和保管時,請遠離。特別是不要將帳篷搭在離營火較近的下風口。

2. 拉鏈與篷布的結合處比較脆弱,使用時,最好能夠一手抓住固定其上端/下端,一手上/下拉動。

3. 潮濕的風雨天氣後,儘量能在一兩天內把帳篷在乾燥通風的地方晾曬一下(不要陽光直射),避免捂悶生霉。

4. 在露營過風沙較大的地區後,不要忘記清潔拉鏈和內帳,讓以後的使用更順暢。

帶刷頭的設計,十分方便清理狹窄的縫隙

光各種修補、密封、打蠟、清洗、潤滑的產品我們就有不少,以上還不包括滑雪部分。鋪在下方灰色的,就是我們的露營地布和攀岩繩布。

5. 帳杆是鋁合金材質,在交叉處有折斷的風險。MSR在新一代的Hubba上對它做了改良,採用更結實的材質。但是老版本的帳杆之所以會折斷,更多是使用者粗心造成的。

新一代的帳杆,顏色和材質都有所改變(圖片來自pinterest,侵權即刪)

避雷區:

(下面來說說使用場景,給大家一個直觀的感受,避免踩雷)

如果你有一個大大咧咧的、粗心毛躁的性格,那選擇便宜、厚實材質的帳篷,用壞也不心疼,這款不適合。

如果你一年僅僅使用兩、三次,那沒必要買這個,有便宜、更方便搭建的帳篷,比如那些丟出去就自動撐起的設計。

如果你的大部分路途都是駕車去露營地,或者其接近性特別好,那也沒必要買這個,有稍微重一些、價格更合理、空間更寬敞、舒適度高的選擇。

如果你是獨行俠,每次的旅程100%一人使用,絕對不會有同伴混帳,那也沒必要買這個,單人帳篷又輕又好搭。

如果你開始將攀登轉向多段的大岩壁,吊帳要開始適應了。

如果你專注5000m以上的雪山攀登,或者有此打算,高山帳篷,了解一下?!

... ...

如果你有的是錢,上面的話當我沒說。

裝備形形色色,好用是加分,不好用是累贅(圖片來自pinterest,侵權即刪)

裝備參數

產品名稱:MSR Hubba Hubba NX 3-Season Backpacking Tent

帳篷本體重量:1.36公斤(不加包裝和自配的雪地釘、地布)

整體重量:1.76公斤(不加自配裝備)

帳內高度:1m

展開尺寸: 279 x 213 x 100 cm (長x寬x高)

帳杆材質:EastonSyclone

外帳:20D防撕裂尼龍,1200mm X-treme Shield塗層

外帳防水指數: 1000mm(含)-1500mm(不含)

內帳:15D微網眼尼龍 + 20D防撕裂尼龍

帳底:30D微網眼尼龍 + 3000mm X-treme Shield塗層

帳底防水指數: 2000mm(含)-3000mm(含)

以上。

願你的熱愛和錢包,有出安放。

[Chenchen在荒野]的文章皆為個人原創,請勿在未經作者本人允許情況下私自轉載和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