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食品安全報( 社長、總編輯朱長學)食育,也就是與各種食物和飲食文化相關的教育。食育既是源於生活的教育、也是回歸教育的生活。食育體系,不僅要倡導良好的飲食習慣,更要倡導敬天惜物的價值觀和健康觀。
何謂食育?簡單地說,就是與各種食物和飲食文化相關的教育;具體而言,是每個國民為在自己一生中能夠實現健康飲食生活、繼承飲食文化傳統等自覺培養良好飲食生活習慣、學習關於飲食的各種知識、提升選擇食品判斷能力的過程。
黨中央高度重視國民健康問題。2016年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指出:「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十九大明確提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的決策部署,這是黨中央從長遠發展和時代前沿出發,基於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作出的一項重要戰略安排。此外,《「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普及健康生活、優化健康服務、完善健康保障、建設健康環境、發展健康產業、健全支撐與保障、強化組織實施」等七方面的戰略任務。從這個願景上說,食育作為大衛生、大健康、全生命周期的教育,承載著促進全民健康的時代使命和重要職責,加強食育體系建設、促進食育高質量發展,是推動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的應有之義。
今年以來,食育與健康免疫更是面臨了一次大考。新冠肺炎疫情迫使我們認真思考如何促進食育高質量發展這一全新的時代命題。可以說,建立與強化食育體系、促進食育高質量發展箭在弦上、勢在必行,亟須以食育為抓手,從源頭上建構衛生飲食的邏輯體系,教育引導人們吃出健康體魄、提高人體免疫力、增強抵抗疾病與健康生活的能力。
建立食育體系,就是要樹立「健康從娃娃抓起」的理念,將食育納入國民教育
食育認知能力越早,培養越能夠長期見效。將食育納入完備的國民教育體系,發揮食育在「堅持為黨育人的初心、為國育才的立場」中的功能作用,成為推廣食育的最佳方式。學生群體處於培育飲食習慣、培養價值觀念的關鍵時期,也是培育終生良好食育理念的最佳時段。通過食育,能夠培養中小學生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和生活習慣、認知能力和生活技能,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健全的社會人格,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可以說,食育是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育的基礎。更重要的是,由學校教育出發的食育培養行為,必然會促進學生家長、進而帶動社會更加關注食育,形成健康飲食的良好社會風尚。
因此,促進食育體系形成和高質量發展,就應考慮儘快將食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開設相應課程,培養高素質教師,編制食育教材、家庭讀本等,並通過建設食育試驗區、試點校等形式,使食育真正面向學生、面向學校,融入國民教育的各個環節,以此提升大中小幼學生對食物營養、食品安全的認知水平,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和生活習慣,讓食育知識、食育思維、食育能力、食育精神走進校園、走進家庭、走進社會。
推廣食育體系,就要增強「科普讓人人受益」的意識,將食育講到街頭巷尾
健康是吃出來的,很多疾病也是吃出來的。與飲食習慣有關的慢性疾病、「富貴病」、食源性疾病、肥胖等現象,都與不良飲食習慣息息相關。媒體以加強食育體系建設、促進食育高質量發展為著力點,普及食品安全知識,講述食物健康故事,有利於倡導良好的飲食習慣和科學的生活方式,從而使國民堅信食育對健康的有益性,使健康的飲食方式成為內化於心、外化於行的終生生活習慣,直至培養起國民終生健康的觀念和能力。
媒體無縫隙、不間斷宣傳的同時,更需要政府通過加強和改進食育體系,牽頭自上而下、自微而著地普及食育觀念。通過國家力量將社會各個層面的參與者凝聚起來,幫助國民儘可能多地全身心參與和深度體驗食育活動,提高國民的飲食文化內涵與修養,營造和諧自然的社會飲食風尚,並鼓勵個人、家庭、企業和社會都以身作則地投入到食育體系的宣介當中。
值得欣慰的是,近幾年來,中國有關加強國民健全飲食生活的社會呼籲和日常實踐越來越多,我們已有深入到中小學課堂的食育教學實踐;具有社會擔當的大小企業,在提升企業發展效益的同時,通過舉辦各種食育講座或食育交流實踐來培養員工健康文明的飲食生活理念;媒體主動承擔起宣傳和培育國民健康飲食生活習慣的社會責任;學者們也在慢慢重視起食育研究,將食育體系建設向專業化更進一步。
延伸食育體系,就要遵循「傳承讓代代銘記」的規律,尊重傳統飲食文化
一個國家的國民修養往往見諸於細節,小細節的背後蘊含的是大文明、大格局。餐桌文明是社會文明、國家文明的縮影,是國民素質、禮儀素養的體現。可以說,食育對整個民族的國民體質、國民素質及民族文化傳承與弘揚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國食育文化早在古代就已產生,今天我們重新審視食育的文化底蘊與育人價值時,仍然需要回溯由來已久的食育思想、食育文化和食育價值,讓新時代的食育體系紮根於中華民族的文化土壤中,其理念滲透在中華兒女的身體血脈里。
在汲取傳統飲食文化的營養,延展食育生命力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在食育中融入傳統文化與就餐禮儀,弘揚感恩自然、敬畏生命的大善之心和謙恭敬讓、勤儉節約的大國之道,用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飲食文化堅定文化自信,形成互滲、互融、互通的文化共育體系。傳承中國傳統飲食文化,在飲食中踐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在總結人類食物選擇和優化的進程規律中,充分認識食用野生動物的潛在風險,摒棄愚昧落後的飲食文化。
與此同時,我們在推進和革新食育體系的過程中,必須充分研究、了解和尊重我國歷史上優秀的飲食文化與傳統,豐富和發展適合我國國情的食育文化體系和食育基本精神,通過食物、食禮、食育進行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的融合與融通教育,形成以食樹德、以食啟智、以食健體、以食立美、以食育勞的核心育人理念,並制定能夠具體落實的食育行動,從而引導國民從力所能及的食育小事做起,努力學習與發揚我國優秀的食育精神和食育文化,以逐漸達成「以史為鑑、面向未來」的食育體系的心理認同、文化認同、教育認同。
優化食育體系,就要運用「互通讓事事創新」的方法,了解各國改革實踐
日本是世界上最早推行食育的國家,以日本為代表的亞洲食育,既包含了生命、自然、感恩這些人類通識文化,又包含了均衡、協作、共享這些具體的社會生活文化。可以說,這也是全球食育中具有鮮明特色的一種培育模式。
美國通過推行「可食校園計劃」和「從農場到學校」項目在全美開展食育工作,旨在建立和分享一套從學前班到高中都可以適用的全國性食育課程,將菜園和廚房視為可以和所有學科互動的教室和實踐的工坊,並且能為每一位學生提供免費的、營養豐富的有機午餐,以達到培養學生養成合理飲食習慣的目的。
英國政府和眾多民間組織長期倡導健康飲食觀念,如「校園菜園計劃」就是英國食育的載體。該計劃提倡孩子們獨立參與食育相關活動,提高其選擇健康食物的能力,有利於孩子身心健康。
德國政府通過「公共廚房」項目推進食育教育,學生在任課教師的帶領下認識食 物、體驗種植、學會烹飪,注重孩子們的親身體驗與動手能力,拉近孩子與食材之間的距離,讓孩子們建立與食物的情感聯繫,以此來推進健康飲食。
丹麥早在1880年已經在中小學校開設了烹飪課, 教育大綱規定從小學四年級到七年級,學生需接受兩年烹飪教育,鼓勵青少年自己動手做新鮮、健康的食物。
義大利1986年成立「慢食協會」,以保護傳統食物文化、傳統美食及本地特有蔬果為目標。
可見,不同國家都在努力推進自己的食育體系改革,不同國家的食育體系又各有特色,它們在人類飲食文化的廣闊土壤上「爭奇鬥豔」。因此,我們在欣賞和理解其他國家食育體系改革形成的飲食文化價值觀的同時,還需要深入到我國飲食文化教育現狀中去研究現有的問題,融合我國優秀的飲食文化傳統和居民飲食生活習慣,來解決食育體系改革中面臨的問題,既做到放寬視野、博採眾長,也做到不盲目改革和不盲從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