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讓孩子主動去學習,而非逼他去學?家長們,鳥籠效應了解一下

2019-10-31   好媽媽郝女士

文丨郝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


引言:

孩子的興趣問題一直都是家長教育的千古難題,每次想要讓孩子做什麼事情讓他去完成的時候,孩子要是沒有興趣,那麼這個過程就會進行得非常艱難。

舉個例子:

前不久閨蜜就來到家裡和自己抱怨了這個問題。閨蜜的孩子已經上初中了,而在初中的課程當中英語被歸在了必修課程裡面,也就意味著英語的成績和之後的升學有著密切的聯繫,所以朋友就一直督促孩子努力的學習英語,在周末的時候還有給孩子報班。

但是,孩子對於英語的興趣卻是絲毫沒有,每次要做作業聽語音還有背單詞的時候都覺得非常的痛苦,周末的興趣班也是能拖就拖,甚至還經常請病假不去。這就讓閨蜜覺得非常的頭疼,為什麼現在孩子全部不明白自己的用心呢?

其實關於這樣的一個問題,在孩子的教育當中是屢見不鮮的,孩子的性格永遠是非常直接的表現,對於自己不喜歡的事情就喜歡用各種方式去逃避,而不去面對他。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以孩子興趣出發,主動的去培養孩子的興趣。

這樣孩子在學習的過程當中才不會有一種被逼著學的感覺,學習的效率也會更高。但是相比於這種情況,大部分的孩子都是屬於被家長逼著學習。

然後這種逼著學習的方式不僅會讓孩子感到痛苦,也會讓家長感到非常的痛苦,其實家長不妨了解一下鳥籠效應,或許就可以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


那麼什麼是鳥籠效應呢?

所謂的鳥籠效應指的是人們在偶然的獲得一件自己本來不需要的東西,在這個基礎上,繼續添加與之相關,但是自己也並不需要的東西。

這一個效應的來源是一個著名的心理實驗,心理學家詹姆斯在1907年的時候被他的好朋友卡爾森說,他一定會讓卡爾森養一隻鳥,但是卡爾森平時並沒有養鳥的習慣,所以就不置可否,而在卡爾森生日的那一天,詹姆斯送給了卡爾森一隻精美的鳥籠。當時的卡爾森還不當一回事,對詹姆斯說沒有任何用處的,送他鳥的一直是無用功。

而在後來因為所有來卡爾森家裡做客的朋友都會詢問他一遍,是不是養的鳥死掉了。後來為了避免朋友去問這個問題,所以卡爾森就自己去買了一隻鳥。

這是因為詹姆斯給了卡爾森鳥籠這樣的一層束縛,其實也是在引導卡爾森向詹姆斯所預想的方向發展。所以在育兒的過程當中,其實可以很好的運用鳥籠效應。


那麼這種鳥籠效應在育兒的過程當中又是如何去運用的呢?

1. 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引導而不是逼迫。

孩子都是有著自己的主觀意識有著自己想法的,當家長逼迫孩子去做某件事情的時候,恰恰會激發他們的逆反心理,這個時候不僅不能夠起到家長所預想的效果,甚至還會適得其反。所以在面對讓孩子自主的學習這個問題上面家長應該更多的事情側面去引導。

比如閨蜜的孩子非常的喜歡寫日記和看書。剛開始我非常的不理解,為什麼閨蜜可以讓孩子養成這樣的良好習慣呢?後來詢問了閨蜜原因,才知道閨蜜對於這樣的一個行為並沒有強迫的加在孩子的身上,而是首先去培養孩子的興趣。

某一天閨蜜帶回來了一本非常精緻漂亮的日記本,而孩子看到了之後,就像閨蜜索要說自己會寫日記。也是因為在這樣的心理的暗示下,後來孩子在某一次嘗試往上面寫東西,就養成了一種習慣。

2. 多和孩子進行溝通。

在培養孩子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的過程當中,是必須要以孩子作為主體地位,孩子的興趣還是想法都是第一研究的對象。很多的家長總是抱怨找不到孩子的契合點,不知道孩子到底對什麼東西感興趣,不知道應該如何去引導孩子學習。

所以家長應該做的是站在孩子角度去了解孩子喜歡什麼,而將孩子這種興趣和學習良好的結合在一起,比如,如果孩子非常的喜歡天文航空這一類的東西,那麼家長就可以告知孩子如何將興趣愛好和學習聯繫在一起,給予孩子一定的指導方向,這樣也就是給了孩子一個學習的內驅動力

3. 多給孩子一些肯定,培養他們的好奇心。

很多時候孩子並不是不願意學,只是他找不到自己學習的動力以及學習之後的結果,所以對於這個方面家長必須給與明顯的表示,多培養一些他們對於學習的興趣。

比如孩子在每一次的進步之後,家長都可以給予獎勵和誇獎的方式。這樣不僅可以建立孩子自信心,也可以讓孩子意識到學習是一件非常快樂的事情。

讓他們感受到自己是被肯定的,是被重視的。這樣的心理慢慢的發展起來的話,自然也就會促成他的自主學習。


既然我們說要將鳥籠效應用在育兒的過程當中,那麼這種鳥籠效應到底對於孩子和家長來說會有怎樣的影響?

1. 有利於培養孩子的自主性。

鳥籠效應的基礎是以孩子興趣為出發點,站在孩子角度去考慮具體分析怎樣的方式才是最能夠給孩子前進給孩子學習的動力。而這整個環節當中,孩子就是最為中心和主要的。巧用鳥籠效應的話,可以讓孩子多一些自主選擇的權利和機會,在這個過程當中也會這樣自己的決定意識和處理問題的能力。

比如很多的家長想要讓孩子學習鋼琴,首先培養他的好奇心,就是通過買一架鋼琴放在家裡,孩子看到這個新鮮這東西的時候就會自然而然的產生一種好奇,慢慢的去摸索,有一種萌芽。這個過程其實就是一種欲擒故縱的培養孩子自主性的方式。

2. 可以有力的減少孩子的逆反行為。

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階段之後最為突出的特徵就是喜歡和家長唱反調,家長如果越是逼著他們做一件事情的話,他們所起的反應就會越大,這都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在這樣的一個孩子年齡特徵的基礎上,家長就應該採用更為合適的教育方式,按照鳥籠效應以孩子自主為中心的方式,就會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選擇是有餘地的,自己是沒有被逼迫著,有著極強的自主性的。那麼這種逆反心理就會被壓制下來,他們所做出來的一些逆反行為自然也就不突出。

3. 可以緩和家長和孩子之間的親子關係。

在育兒的過程當中最為突出的一個矛盾應該就是家長所期待的,想讓孩子做的行為和現實之間產生的一種極大的差距。很多時候恰恰是因為家長對於孩子期待過大孩子感受到了強大的壓力,所以雙方才會起了爭執和矛盾。

但是家長如果巧用鳥籠效應的話,在和孩子溝通的這個環節就會變得更加的緩和,以及有目的性,雙方也會更加的容易理解對方。不僅問題可以得到很好的解決,對於關係的衝擊也不會像逼迫學習那麼的嚴重。

學習的方式是被動學習和主動學習所組成的,一般來說,良好的教育應該是讓孩子養成自主學習的行為和態度,讓孩子意識到學習是一件促使自己發展,讓自己感受到快樂的行為,而不是一種為了滿足家長的虛榮心的行為。而很多的家長恰恰會頭疼,如何去讓孩子意識到自己應該自主學習?其實根本的原因在於應該培養孩子的自主性,激發孩子學習興趣。

那麼你身邊有朋友遇到過這種情況嗎?對於這樣的情況你又是如何看待的呢?歡迎留下你的看法。


育兒難題郝媽幫,家庭教育要學好,孩子健康身體棒,我是@好媽媽郝女士,幫你解決育兒小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