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晚,台州市三鼎機電股份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內燈火通明,曲軸生產線上,工人們戴著口罩,為已排到一周之後的產品訂單埋頭趕工。
新冠肺炎疫情下,作為一家創建於1995年,專業生產各系列汽車、摩托車、汽油機曲軸的合作股份制企業,三鼎在短暫停頓後,通過積極復工復產成功召回90多名員工,恢復了以往的活力。
回憶起2月中旬著手復工復產的那段時間,公司總經理蔡晨波用「腳不沾地」來形容自己的忙碌:「當大部分人還宅在家休息時,我和一名辦公室人員就開始通過電話逐一收集員工們的資料,了解他們的行動軌跡、家庭情況等,為復工復產做好準備。」
那段時期,蔡晨波每天醒來的第一件事,便是思考員工的回歸之路。所幸,前期通過搭乘政府包車、包機,15名外地員工很快返迴路橋。截至2月23日,三鼎員工已到崗80%,生產經營基本恢復常態。
當前,三鼎年產值超過3000萬元,隨著工裝夾具和各類設備的不斷更新,產品精細度逐年提升,產品種類也有了新的拓展,發展腳步十分穩健。
面對疫情,企業如何逆境發展,實現「彎道超車」?作為管理公司八年的九零後老闆,蔡晨波並不滿足於現狀,在他的經營理念中,「技術創新」「轉型升級」這兩個關鍵詞始終占據著重要位置。
前階段,一場以「機器換人」為主題的技術「相親」在三鼎生產車間內開展。站在工人校正曲軸的工作檯前,蔡晨波與台州巴斯圖視覺機器人有限公司負責人楊劍展開了一場「頭腦風暴」。
「路橋街道紀工委督查組在我公司了解企業復工難題時,獲悉我的技術需求,為我對接了巴斯圖視覺機器人有限公司。」蔡晨波列舉了曲軸校正工序需要實現自動化的幾個因素,例如,培養一名合格的校正師傅至少需要一年時間,期間敲擊的技能需要自我摸索和積累,同時也需要長時間的體力消耗,而這往往也是現在年輕工人難以承受的。
「如果校正工序實現機器換人,僅這一環節一年就能為公司節省20萬元左右。這一步打通了,後續從校正到包裝,便可連線自動化。」蔡晨波說,這並不是三鼎第一次進行技術革新,去年公司就與浙大研究所合作,開發了兩台提高產品精密度的智能化設備,「企業要保持長青,就需要不斷有新的東西,新的產品、新的技術,缺一不可。」
在構思三鼎未來幾年的發展方向時,蔡晨波還談到了疫情給自己帶來的改變。「這場疫情所導致的一系列事情,讓我更加懂得換位思考,從而更好地對待員工。比如員工家裡缺口罩,我就給他們發。」前幾天,蔡晨波就給一名員工塞了一百多個口罩,解決了員工家中女兒即將復學卻買不到口罩的燃眉之急。
提到最近發生的一件事,他的語氣有些沉重。有一對外地夫婦,剛應聘到三鼎工作幾天,老家就來電話通知,留守在家的孩子被車撞了。蔡晨波得知情況後,第一時間自掏腰包給夫妻倆買了機票,並連夜開車送他們去了機場。「有些人可能不理解,才工作了幾天的新員工,為什麼要買機票免費送他們回去,但對我來說,他們既然在我這裡上班了,我就應該伸出援手。」蔡晨波認為,要經營好一家企業,管理者除了擁有創新理念,還要有一顆懷有善意的心,才能在發展之路上走得更遠。
(原標題:《蔡晨波:以技術創新實現企業「彎道超車」》;原作者:梁亦慰。編輯:丁肖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g0JNE3EBnkjnB-0zz86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