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1月28日,時任紅三軍團五師教導營班長的何木林在戰鬥衝鋒時被擊中,昏死過去。他面部受傷,左腿被炮彈的彈片直接貫穿。在劇痛中甦醒過來時,已經是第二天下午。戰友們已經撤離戰場走遠了。
何木林給戰士講述當年他與戰友激戰青槓坡的戰鬥故事。
在這場史稱「青槓坡戰鬥」的激烈交火中,國民黨川軍郭勛祺旅和紅軍各占據幾個山頭,爭奪制高點營棚頂。紅軍總司令朱德、參謀長劉伯承都親自上前線指揮。紅軍官兵發起10餘次激烈拼殺和反覆爭奪,終於奪取了營棚頂,並將敵軍逼退至楓村壩,確保了黨中央和中革軍委的安危。
此後,紅軍審時度勢,改變行軍方向,西渡赤水河,拉開了四渡赤水的序幕。
這場戰鬥,紅軍傷亡3000餘人,殲敵3000餘人。戰後隨即下起了雨,幾個山頭之間不到兩平方公里的葫蘆形山谷里血流成河,沙溪河的河水都變了顏色。
當紅軍撤走的第二天,何木林奇蹟般地醒了過來。
時值寒冬,當地兩名幼童趙長青、趙吉祥跑到戰場撿彈殼。何木林聽到聲響,用力推開身上的戰友屍體,伸手示意呼救。
兩個孩子猶豫著走了過來,卻聽不懂何木林的江西方言,趕緊回家通知各自的父親。趕來的大人們將何木林背到一個叫「高鹼槽」的岩洞,給他送飯,還根據祖先傳下來的土藥方,用草藥將他的左腿包裹起來。
何木林奇蹟般地活了下來,可以跛著腳走路了。聯繫不上部隊,更無法追趕,他只能留在青槓坡。
當地人聽不懂他濃重的江西口音,為了隱蔽身份,他偽裝成聾啞人,到地主家去幹活,生產米花糖之類的產品,直到解放。
老紅軍何木林故居
新中國成立後,何木林的紅軍身份得到確認,被安排到供銷社的商店工作,銷售煙酒糖等。
他當年的部下石新安,被授少將軍銜,官至貴州軍區政委,儘管兩人每年都會見面,但他從未請求給予任何優待,依舊在供銷社商店上班。
1971年,他的兒子何世明和林成英結婚。「從我進入這個家門開始,公公給我們講的都是要聽共產黨的話,不能因為是老紅軍就給國家添麻煩。」今年68歲的林成英說,「本來國家給了他房子住,可他不去,租公房住。」
當時,在他工資僅僅10多元時,本可領取高達196元/月的撫恤金,可是他一次也未領過,「說國家很困難,自己有工資,不會餓死,不要去領國家的錢了。」
而他的女兒出嫁,僅僅給了一床5斤棉絮作為嫁妝。「為此,父女倆的關係一直都不太好,姐姐都不太理解他的做法。」林成英介紹,何木林對其他人卻非常慷慨。1972年,當時大家都非常窮,有人從江里弄起來一條10多公斤的大魚,大家都想吃,儘管大魚只賣4元,可沒有人買得起。何木林就用工資買了,把魚頭和魚鰭砍下來自家吃,中間最好的肉分成10多塊,給鄉鄰免費送。
有一次,商店的同事不小心把好酒當成差酒賣了,需要補足差價,「公公對他說,『你家孩子多,我幫你賠』」。
在他賣糖的時候,只要聽說對方是給父母買,他就不讓對方付錢,自己掏錢替人家付,說是鼓勵對方孝順。而何家的生活其實過得非常拮据。
「公公從來不改變主意,總是給我們講以前的事情,感嘆能活下來就已經謝天謝地,」林成英回憶說,雖然公公能免費享受醫療,可他從來不去醫院,但他的傷其實非常嚴重,「夏天他打赤膊的時候,大家就能看見上身大大小小的傷疤超過10處,而當年受傷的左腿,內側有手掌大的傷疤,外側也有三個手指寬的傷疤」。
因為傷口的疼痛和不適,他每天都必須用熱水泡腿,自己慢慢地搓一兩個小時,「實在疼得受不了了,就讓我們送去7顆黃豆,喝一杯酒,然後躺在床上硬熬。」
何木林經常一瘸一拐的走路去探望和感謝救命恩人。「兩家的感情已經傳了4代。雖然公公去世了,我們趕集時,也會專程去看望趙吉祥92歲的妻子和其他家人。」
1979年,何木林臨終前告訴家人,他本名何垂豐,1929年加入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利後,家人不讓他繼續革命,否則就從家譜中除名,他便改名何木林,跟隨紅軍隊伍走了,希望去世後葬在青槓坡,因為那裡有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
青槓坡烈士陵園一角
林成英說,當時正值三伏天,遺體無法保留多日,而且通往青槓坡的路尚未修好,他們不得不將其暫時葬在獅子溝的集體公墓。直到2014年,政府在青槓坡修建烈士陵園,林成英才如願將何木林的屍骨遷至青槓坡烈士陵園。「了卻公公的心愿,也了卻了我自己一個心愿。」
來源/ 中國青年報
圖片來源/ 網絡(侵刪)
本期編輯/陸璐
監製/張帆
合作電話:010-63702668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2019年征訂開始啦!
歡迎訂閱《中華合作時報》,
供銷合作社自己的媒體,
不一樣的深度、不一樣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