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到底有什麼用?可能圈內很多人依然一頭霧水,尤其是當前Dapp生態沒有起色,發幣成了資本方設置模型割韭菜的工具。加上當前大餅、模式幣以及「賭場」股平台幣的穩健與一些號稱應用類公鏈價格產生鮮明的反差,「去中心化」與「不可篡改」這兩句口號是否真的成了幣圈賦能實體應用的偽需求?
不可否認,我之前在文中或者解答讀者問題的時候常說幣圈目前最大的需求在於投機。畢竟大家都是帶著錢來的,中心化的APP服務已經將我們的生活打理的井井有條,而去中心化以及鏈上的應用更多則是帶著獵奇心理試玩後的三分鐘熱度。明白當前的現狀,並據此做出相應的投資決策是我們應該做的,閒暇之餘不妨探討一下「傳說中的」區塊鏈應用能否在夾縫中走出一條突圍之道,唉,我真是操碎了心。
今天家裡換了桶純凈水,長期泡在區塊鏈信息海的我頓時靈光乍現,一桶水或許能與區塊鏈產生不一樣的化學反應。雖說當前水廠水質由國家質檢部門負責檢測認證,但熟知新聞的我們都知道這種檢測通常具有滯後性,質量問題發生後受害者如何進行索賠也成了一件麻煩事,尤其是賠償份額的判定上,一個城市可能有數十萬家用戶訂購了該品牌的水,如何賠償與執行都成了問題。偶然想到,如果通過公鏈創建一個個人身份系統,將每一筆購水信息上鏈保存,倘若問題發生後則可以根據該記錄進行精準的按份賠償,優先採用該系統的企業也會得到更高的公眾信任。
同樣的情形也適用於食品、藥品、物流等一些高頻率信息繁瑣的領域,採用一條擴展性高交易成本低的公鏈或有可能創建一條基於個人身份系統的確權網絡。據我所知,當下不少企業已經通過私鏈的方式進行了相關的試點嘗試,但私鏈上的信息說白了還是自家資料庫中的東西,要想獲得法院的證據採用還需要一定的說服力。尤記得公鏈熱潮那段時期,有幾家公鏈致力於從事相關的方向,但柚子開起了Dapp「熱潮」之後,開始紛紛效仿,最終大多遺忘了自己的初心。
上述內容也引出了一個難題,區塊鏈技術的發展究竟是To C還是To B?To C能夠反映到幣價之上,團隊通過圈一波「用戶」-拉高-出貨完成三步走流程,針對這些用戶開發的Dapp也隨著無法滿足需求而走向涼涼。To B的運營方式問題在於見效慢,投資者距離區塊應用過於遙遠,企業接受該項技術也並非一蹴而就,因此團隊在二級市場收益慢,這也是很多公鏈類項目拋棄初心的原因之一。對於公鏈來說做十天,或許To C更為有效,而耕耘十年,還是要探尋區塊鏈的To B之道。這也是今天一桶水引發的一場關於區塊鏈應用的思考。
文/幣姥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