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愛孩子的家庭,孩子並不幸福。
一個家庭中,好的夫妻關係往往決定著家庭是否和諧幸福,同時也能帶給孩子更好的教養。
很多人做了父母以後,卻不懂如何做夫妻了,導致在絕大部分家庭里,親子關係遠遠凌駕於夫妻關係之上。
我們似乎都以為,夫妻之間的情感關係都是大人的事情,跟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親情並無關聯。但真的是這樣嗎?
有人做過這樣一個調查:
「在你的心中,誰最重要?」
90%的中國父母不假思索地脫口而出「孩子」,而90%的西方父母卻回答說「伴侶」。
事實上,只愛孩子的家庭,孩子並不幸福;而夫妻恩愛的家庭,孩子反而更快樂。
父母彼此深愛,是對孩子最好的愛。
演員黃磊曾經帶著女兒多多參加一檔綜藝,在節目中,多多表現得善良懂事,開朗自信。
多多的優秀與黃磊夫婦的相愛息息相關。
黃磊說:
對孩子真正的富養是用來自家庭的愛去養,給他們一個充實又快樂的成長記憶。
在黃磊看來,「父母彼此深愛」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寶貴的東西。有愛的充分滋養,孩子才會懂得如何去愛別人,懂得分享。
最好的家教,莫過於一個充滿愛的家庭。
黃磊與妻子孫莉相愛20多年,一直恩愛如初。
擔心妻子手被菜刀切到,就親自下廚洗菜做飯。
他是個家庭感很強的人,總是把妻子放在第一位,很少去外地拍戲,即使就近在北京拍戲,每天晚上也都會趕回家做飯,還會偶爾為妻子親手準備小驚喜。
正是這樣的言傳身教,使得時刻沐浴在愛的養分中的多多,成長為溫柔又善良的孩子。
溫暖的家庭氛圍,彼此深愛的父母,讓多多潛移默化地學到了什麼是愛,如何去表達愛,小小年紀,她就會像個大人一樣照顧妹妹。
世界上幸福的家庭大抵都相同:爸爸愛媽媽,媽媽愛爸爸,爸爸媽媽愛孩子,孩子自然而然地學會了如何去愛。
相反,在一個充滿了哭鬧、吵架、冷戰、互相羞辱的家庭中,孩子總是會惶恐不安,每天提心弔膽:
「爸爸媽媽又吵架了。」
「他們倆又開始不說話了。」
「媽媽又哭了。」
「他們會不會不要我了。」
父母是孩子感情和婚姻的第一任導師。
還有一項調查研究,問孩子「愛是什麼?」
我們的孩子會說「愛是媽媽抱我,愛是奶奶給我做很多好吃的,愛是爸爸帶我去遊樂場」。
對此同樣的問題,西方孩子給出的答案卻是「當媽媽給爸爸沖咖啡時,在給爸爸之前她都先嘗一口,以確保味道是好的」。
這是西方孩子眼中的愛,他們是從父母身上看到、學到的愛的模樣。
相較而言,中國孩子對愛的理解更多是停留在父母對自己的愛上。
父母是孩子感情和婚姻的第一任導師,一個孩子如果不能從父母之間的相處模式中得到正面的反饋,長大後進入戀愛和婚姻,也容易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
我們身邊有很多這樣的父母,對另一半滿是抱怨和不屑,在孩子面前也口無遮攔,用盡最惡毒的語言:「我怎麼嫁了你爸這樣的人」、「你媽媽又在發神經」……
這樣的夫妻,不僅容易讓孩子的心理產生扭曲,更是為孩子樹立了一個不健康家庭關係的範本。
生活中,很多夫妻有了孩子後,兩人之間的情感交流少之又少,其實在孩子眼中,父母彼此關心是孩子喜聞樂見的事。
父母雙方在孩子面前自然流露出的親昵和關心,不僅能讓孩子感受到溫暖,也在不知不覺中教孩子怎麼表達愛。
父母以愛示範,給孩子最高級的教養。
現實生活中我們把太多的目光集中在孩子身上,而忽視了作為父母的我們之間的親密關係。
其實每個家庭都像一棵大樹,父母是大樹的根,孩子是樹葉和果實,要想讓大樹枝繁葉茂,一定要在樹根上澆水,而不是在果實上澆水。
在日常生活中,每個家庭都避免不了吵架,萬一讓孩子看見了,應該適時告訴孩子:「爸爸媽媽吵架就像幼兒園裡的小朋友吵架一樣正常,今天吵了明天就和好了,不用擔心。」
儘量把孩子往美好的方向引導,降低吵架對孩子的負面影響。
教育孩子不但要教會他們所有的優秀品質,還要教會他們怎麼去愛。學會如何去愛別人,這是從小在家庭中潛移默化、耳濡目染的過程。
在一個充滿愛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才會更懂得如何去愛,這種愛的能力可以培養出良好的「應對機制」,而「應對機制」恰恰是面對困難、窘境時最需要的能力和心態。
父母彼此深愛,讓孩子在家庭中感知愛、品嘗愛、學會愛、付出愛,就是給孩子最高級的教養。
(文章來源:「畫荻教子」微信公眾號,ID:hoedu03)
【今日話題】
你和另一半在日常生活中會當著孩子的面有自然的親密舉動嗎,孩子看到後又有什麼樣的反應呢?不妨在評論區下方留言,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