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倬琰
大唐沒死在考不上科舉的文化人黃巢手裡,卻亡於一個不學無術的地痞流氓;雖說五代十國是一個惡人時代,但這個第一惡人卻實在讓人難以望其項背;興亡都是老實百姓苦,難道真的只有流氓才能放在亂世出人頭地。
┃碭山流氓稱帝忙
自從"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句話被發明出來後,當皇帝不再是貴族的專利,眾多或受苦、或受窮、或受排擠、或受壓迫的人如雨後春筍般紛紛冒出來想當皇帝,這使得草莽變天子這件事在古代中華大地上,比烏鴉變鳳凰還要靠譜。
真正從草根"奮發"成為皇帝的確實有好幾位,這其中我覺得最與眾不同的,既不是雖無賴卻慧眼如炬的劉邦,也不是無情但有大略的朱元璋,而是在中國最充滿惡人的時代里從眾多惡人中"脫穎而出"的"第一惡人"皇帝,後梁太祖朱溫。
【朱溫】
朱溫出生於唐宣宗大中六年(852年),宋州碭山午溝里(今安徽省碭山縣)人。雖然其父是教書先生,但在朱溫和其兄弟們還未成年的時候就死了,因而朱溫自小家境貧寒。
為了維持生計,母親帶著朱溫兄弟三人寄住在蕭縣人劉崇的家裡,以為劉家工作的方式勉強過活。朱溫長兄朱全昱踏實勤勞,很得劉崇的喜歡。朱溫則不屑於做種田養牛等維生的活計,反而天天遊手好閒,打架鬥毆。
劉崇經常因為朱溫的懶惰而斥責他,但劉崇的母親卻說:"朱家老三不是一般人,你們要好生對待他。"這使得劉崇也無計可施,但對朱溫的厭惡更加嚴重。
唐僖宗乾符四年(877年),朱溫與二哥朱存投到黃巢的麾下,成為了反唐大軍的一分子,由於作戰勇猛,很快成為黃巢的重要大將。881年黃巢的大齊政權建立後,朱溫被任命為同州防禦使,率軍攻打河中。由於屢戰屢敗,怕受責罰,遂叛變降唐,投歸河中節度使王重榮。
由於此時已經有了一定的名望與力量,唐僖宗很器重投奔而來的朱溫,封其為左金吾衛大將軍,充河中行營副招討使,並賜名"全忠"。只不過,如果唐僖宗看到日後所信任的這位"全忠"殺了自己的弟弟和侄子,奪了自己的江山,不知會作何感想。
天復元年(901年)昭宗被宦官韓全誨幽禁,此時還沒想篡位的朱溫起兵勤王,韓全誨不得已投靠鳳翔節度使李茂貞,朱溫進攻鳳翔,因鳳翔食盡李茂貞殺宦官韓全誨等七十餘人,將昭宗送回長安。因救駕有功而大權在握的朱溫盡殺宦官數百人,廢神策軍,完全控制皇室。
天復元年(901年)封為梁王后,朱溫的尾巴開始露了出來。天祐元年(904年),朱溫殺宰相崔胤,逼昭宗遷都洛陽,八月又指使自己的養子朱友恭等人殺害昭宗,立其子李柷為帝,是為唐哀帝。
【唐末藩鎮割據】
天祐二年(905年),在親信李振鼓動下,朱溫在滑州白馬驛(今河南滑縣境)一夜之間盡殺宰相裴樞、崔遠等朝臣三十餘人投屍於河,史稱"白馬之禍"。之後密令蔣殷、趙殷衡在積善宮縊殺何太后,迫哀帝下詔稱太后系穢亂宮闈自殺謝罪。
在將所有的障礙全都清除乾淨後,朱溫在開平元年(907年)廢唐哀帝,自行稱帝,改名為晃,建都開封,國號為"梁",史稱"後梁"。
┃扒灰穢亂殺人強
其實,如果只是因為推翻了唐朝,朱溫算不得五代第一惡人。欺負孤兒寡母小皇帝,之前很多權臣都做過這種事,真正讓朱溫背上大惡人名頭的是他的弒殺與荒唐,而最悲哀的是,恰恰是因為這些特點才讓朱溫能夠活下來並最終成了皇帝。
【後梁宮廷生活】
朱溫不好讀書,更不求甚解,但他的部隊卻極為能打仗,除了他天生的作戰能力,對自己隊伍的暴戾治理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朱溫對部下刻薄寡恩、濫殺成性,每次作戰時,如果將領戰死疆場,他所屬的士兵也必須與將領共存亡,即使僥倖生還,戰鬥結束後也會被全部殺掉,名為"跋隊斬"。這確實讓朱溫的軍隊變成如秦軍般的"虎狼之師",但同時,也因為這樣,一旦將官身亡,兵士立馬紛紛逃亡,不敢歸隊。朱溫見逃亡嚴重,便命人在士兵的臉上刺字,如果私自逃命,一旦被抓獲就必死無疑。
除了嗜殺,朱溫的上位與人生還伴隨著背叛與詭計。
朱溫篡唐稱帝後,成為了軍閥們的靶子,包括此時以大唐忠臣形象行事的晉王李克用。朱溫與李克用是死對頭,在二人同為節度使的時候就互有爭鬥。
為了穩固自己的勢力,朱溫偷偷收買了一個重要的人,那就是曾與李克用結為兄弟的契丹首領耶律阿保機。朱溫許以耶律阿保機地位與錢財,讓他撕毀與李克用的協議,邀其共同打擊李克用。
而耶律阿保機也確實同意了,這讓李克用猝不及防,兩面作戰使得李克用自顧不暇,不得不龜縮回去,只能勉強守住自己的地盤。而伐梁復唐的願望也不得不停止,這給了李克用一個巨大的打擊,沒多久就積鬱成疾而死。最大的對手的死,讓朱溫開始過上了荒唐的皇帝生活。
如果說殺人和陰謀只是讓朱溫成為一個壞人,那"荒唐"如桀紂的私生活則是讓朱溫坐穩了"惡人"稱號的最後一根稻草。
估計是一朝烏鴉變鳳凰的緣故,除了對權力的渴望,朱溫的荒淫在歷史上也是排得上號,甚至堪稱數一數二。
朱溫每次派自己兒子外出征戰的時候,都會徵召自己的兒媳入宮,名義上是為自己侍病,實際上就是讓她們侍寢。可能真的是有其父必有其子,朱溫的兒子們對這件事不但不憤恨,反而爭相將自己的妻子打扮好送到父皇的榻前討好朱溫,以求將來能夠繼承皇位。
朱溫有一養子名叫朱友文,其妻王氏姿色出眾,美艷無雙,由於朱溫的寵幸和王氏在枕邊的鼓動,朱溫竟答應王氏將皇位傳給朱友文。由於朱溫的長子和次子都早死,三子朱友珪是如今朱溫實際的長子,因而朱友珪一直認為皇位應該是自己。朱友珪的妻子張氏也是最受朱溫寵幸的人之一,乾化二年(912年),朱溫因病重命王氏召朱友文託付後事,此事被同在侍寢的張氏聽到,張氏急忙告訴朱友珪讓他早日謀劃。
【後梁時期五代十國】
朱友珪於是率領軍隊在半夜突闖朱溫寢殿。朱溫被驚醒後厲聲問道:"反者是誰?"朱友珪回答:"不是別人,是我。"朱溫聽後大罵:"我早就懷疑你不是東西,可惜沒有殺了你。你背叛你父親,大逆不道,天地也容不了你!"朱友珪二話沒說,讓隨從馮廷諤一刀刺死了朱溫,然後假傳遺詔,自登帝位。
朱溫這位靠弒君得到皇位的"惡人",最後成為了弒父的對象,終年六十一歲,在位僅6年。
┃匹夫好人活命難
五代的生態,是一灘活水,只是這水活得有些過頭,驚濤駭浪一個接著一個,而在這個生態里,想要活下去著實得需要一些"本領"。
有這樣一個人,名號"長樂老",從唐僖宗年間活到了周世宗即位,歷事五朝、八姓、十一帝,"累朝不離將相、三公、三師之位"。這個人就是堪稱中國官場史上不倒翁的馮道。
唐末天祐年間馮道開始進入官場,在河東監軍使大太監張承業的幫助下成為李克用的幕僚,一直在沙陀李氏那裡效命直到後唐建立。在後唐,馮道第一次成為了宰相。
【馮道】
之後,中原板蕩,馮道先後侍奉後晉、契丹、後漢、後周,雖然從不怕事兒但也絕不惹事兒,因而使得他即使在契丹那裡依然成為了三公。最後在後周世宗柴榮在位時以七十三歲的高齡去世,在最動盪的時代得到了幾乎當時最善的結局。
馮道雖身為宰相,卻往往避免過問及參與財政和軍事決策,以免和當權者衝突。這是馮道在後世深受詬病的一點,但同時,在五代那樣一個時候,不作惡已經是最大的善了。
沒做什麼好事,但也從不做惡,雖然作為官員已經遠比普通百姓活下來的記錄高太多,但幾乎歷經了整個五代,這同樣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與朱溫靠殺戮而保命的做法比起來,馮道是五代這個生態里的另一種活法。
┃五代十國盡荒唐
流氓無賴、十惡不赦,對於朱溫,可以有很多這樣的詞來形容他。但是就是一個這樣的人,在五代時期不僅活了下來,還成為了皇帝,這是一件很值得討論的事情。
【五代十國全圖】
在五代這樣的時期,所有人,不論達官還是平民,都會遇到在一瞬間影響自己或死或生的事情。對於很多人來說自己並不能決定,因而死的可能性更大,但對於想要也有能力抓住這渺茫的生還希望的人,只有兩種辦法:一種就是如朱溫一樣,做一個壞人,你惡我比你更惡,才不會被別人吞掉;另一種就是如馮道一樣,不願意也做不了壞人,就只能做一個不做好事的不壞的人。除此之外,可能別無他法。
五代是否有好人,那是自然,但絕大多數都還未來得及做好事或者做了好事還未來得及留名,就被惡人湮沒。那五代有沒有善終的好人,那當然也有,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最大惡人朱溫的夫人張氏。
張氏為人賢明精悍,敢做敢言。朱溫暴戾無常,殺人如便飯,每當此時,只有張氏敢與其碰硬,並且進言規勸,挽救無辜。張氏自己所生的兒子只有朱友貞和朱友敬二人,但她對於朱溫其他的兒子都視為己出。有一次,朱溫長子朱友裕奉命征討泰寧軍節度使朱瑾,擊敗後沒有追擊餘黨,這使得他被人誣告與朱瑾勾結,朱溫果然大怒並要查辦兒子。張氏立馬派人讓朱友裕回來負荊請罪,為了救下朱友裕,張氏來不及穿鞋就赤腳走到朱溫跟前,趁朱溫下命令前握著朱友裕的手,痛哭著說:"你束身歸罪,豈不欲明非反乎?"這是張氏故意說給朱溫聽的,朱溫聽明白了夫人的意思,才放過了朱友裕。
因張氏的挽救而活下來的有很多人,這也使得在她死前,朱溫少殺了很多無辜之人。但張氏沒有活到朱溫稱帝,沒能在朱溫稱帝殺人更甚後救下更多人,但至少讓自己得以善終。
如果她不是朱溫的"夢中情人"、做了朱溫的妻子,她可能連做這些好事的機會都沒有。作為一個女子,她可能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被某一個軍頭掠走,即使不被侮辱,可能也逃不掉在你死我活的地盤爭奪中被對頭殺死。如果她是個男人,五代沒有機會讓他施展仁心,在爾虞我詐中可能就早已消失不見了。
雖然真正的惡人們最後大多都"不得好死",但最終能夠得以善終的人也絕不"好心泛濫"。無論是英明神武的柴榮,還是安定天下的趙匡胤,都曾殺伐決斷不留餘地,仁義不作惡,又不做一味的"老好人"。
其實每個亂世都是這樣的情況,只不過五代在這個方面表現得更為嚴重。沒有哪個亂世如五代這樣,城頭的大王旗像走馬燈一樣一波接著一波的換。也沒有哪個亂世如五代一樣,稱帝的不是不讀書的流氓,就是不知禮的番邦,要麼就是賣國的奸賊。
無論是朱溫的上位史,還是馮道的稀泥功,都是五代這個時期生態的體現,也是在這種極端狀態下選擇與人性的縮影。五代可以說是中國古代亂世中,最混亂的集成與代表。
當然了,朱溫的結局也說明了著眼短期的選擇是保證不了長遠的利益的,反而有所克制才不至於下場太差。就如朱溫的長兄朱全昱,在朱溫即位前就曾質問過朱溫:"朱三,爾可作天子乎!"朱溫即位後,在一次宗親一起喝酒賭博的場合上,朱全昱忽然把骰子擊入盆中,將骰子摔地迸碎四散,然後斜視朱溫說:"朱三,你本是碭山一介草民,跟隨黃巢為盜,天子任用你為四鎮節度使,富貴至極,為什麼滅亡唐朝三百年社稷自稱帝王,這是要滅族的,還玩什麼博戲!"
【末期的五代十國】
對朱溫惡行的不滿讓朱全昱遠離了自己這個殘暴的弟弟,並最終在後梁滅亡之前去世。其子孫直到宋太宗年間都沒有絕嗣,宋朝的史官都感嘆:"豈以一言之善,獨存其嗣耶!"
估計朱溫都想不到,自己最後落得個家破人亡,老實巴交的大哥卻能夠善終,後代也得以保全。
不學無術的潑皮流氓最終成為皇帝,朱溫從這個角度說是成功的;殺人如麻為害百姓落得千古罵名,從這個角度他又是極度失敗的。他開啟了這個叫做五代十國的時代,卻沒有能力終結它。作為一個"惡人"朱溫從亂世中拔地而起,但更多的"好人"甚至沒有機會像他那樣作惡。如果"行好"能活,又有多少人會選擇"作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