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3月27日引述俄羅斯媒體的消息稱,俄羅斯正在測試一款被稱為"奴多利河"的全新反衛星武器。奴多利河系統最大的特點是,它是一款機動式反衛星飛彈系統,全套系統都裝備在大型多軸重載卡車上,可以根據需要進行遠程機動,而不像過去的反衛星武器一樣,只能部署在固定地點,因此該系統具備強大的作戰效能,用俄羅斯官方的說法是:西方根本無法反擊。
(媒體曝光的俄羅斯"奴多利河"反衛星飛彈的14P222型運載發射車,以及其攜帶的飛彈)
反衛星作戰,是目前各國的尖端國防技術之一,其難度甚至高於反導作戰。從1957年蘇聯把人類歷史上第一顆人造衛星斯普特尼克一號送上太空至今,衛星已經成為各主要強國軍事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其中有間諜衛星可以長期監視、監聽對手國家的軍隊調動,武器研製以及部隊的各種電子信號等等;通信衛星可以作為長距離聯絡的手段,以保持國家最高層對本國軍隊的實時掌控能力;氣象衛星可以觀測戰區氣候和氣象情況,為己方軍隊的作戰規劃提供必要的氣象資料;導航定位衛星可以為自己的部隊提供導航和定位服務,以免部隊迷路貽誤戰機……
總之,衛星已經成為各國軍隊不可或缺的重要裝備。而在這種條件下,反衛星作戰也成為了各國越來越關注的任務,換句話說,打掉對手的衛星,保全自己的衛星,這也是大國戰爭所必然會採用的手段。而反衛星武器,正是為了消滅對手的衛星而研發的一種尖端武器。
反衛星武器的分類
時至今日,反衛星武器依照彈頭的不同,主要分為幾大類:
1、核彈反衛星武器,也就是一枚裝備核彈頭的飛彈,在太空中利用核爆產生的衝擊波和電磁脈衝摧毀敵方衛星。這種武器的優勢在於殺傷面積大,對於制導精度的要求比較低,在早期美蘇兩國都曾經有規劃,因為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各國的制導技術還不夠,所以只能指望大型核彈頭擴大殺傷面積,進而摧毀敵方衛星。
(使用核彈頭的蘇聯A-35型反衛星飛彈,這種飛彈還兼顧反導功能)
2、破片武器,因為早期的核武反衛星飛彈彈頭殺傷威力過大,而且即使在外太空使用核武器,也有可能會對其他國家造成影響,所以美蘇等強國經過協商而簽署了禁止太空核武化的條約。為此各國相繼開發了破片殺傷型的反衛星飛彈。這種飛彈主要使用殺傷彈頭,也就是類似於炮彈中的榴彈,內置大量的鋼珠或者鋼箭,在太空中爆炸後靠破片殺傷過往的衛星。這種武器的殺傷半徑要明顯小於裝核彈頭的反衛星飛彈,不過由於使用常規彈頭,沒有放射性污染,因此是目前主要研究的反衛星武器之一。
3、動能武器,這種武器不裝戰鬥部,完全依靠彈頭自身精確飛行然後採用撞擊的方式摧毀敵方衛星。由於不裝戰鬥部,所以動能武器可以做得很小,這讓動能武器具備很好的機動性能。但是也正是因為不裝戰鬥部,動能武器需要極高的命中精度,因此對於觀瞄系統和飛彈自身的飛控系統有極高要求,目前僅有中美兩國具備這一技術。
(陸基雷射武器反衛星示意圖)
4、粒子束武器,也就是常說的雷射武器。雷射武器最大的優勢就是速度快,不需要計算提前量,在射程範圍內,只需要瞄準目標就能確保命中。不過由於雷射武器對能量需要巨大,因此通常情況下雷射武器只能進行陸基固定部署,因此射界受到一定的影響。雖然美蘇在冷戰時期都測試過機載雷射武器,不過總體上而言,機載系統的能源供應還是跟不上,射程有限,反衛星效果不好。
美俄現役反衛星武器
反衛星武器並不僅僅是一枚飛彈或者一門雷射大炮這麼簡單,反衛星作戰是一個綜合性的高科技作戰任務,需要多部門通力配合才能實現,其過程堪比"星球大戰"。這其中需要強大的觀瞄系統、目標識別系統以及高精度導航系統。
(美軍曾經測試的陸基雷射炮,並且成功擊毀過太空中的衛星)
衛星飛翔在高高的太空中,要想把它打下來,首先就需要足夠強大且精密的觀測系統。因為人類目前發射的衛星總數超過4000顆,其中有超過2000顆是迄今為止依然在有效運轉的。而即使是因為故障失效的衛星,有相當數量依然飛行在太空之中,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太空垃圾。而要從這2000多顆現役衛星和一大堆太空垃圾中準確區分出所要攻擊的那顆衛星,這就需要非常強大的觀瞄系統。美國軍方研製的用於監視彈道飛彈的遠程X波段雷達、俄羅斯現役的"第聶伯河"超大型雷達系統,除了相互監視來襲的彈道飛彈外,同樣可以監視太空中的各種飛行物。
根據公開的媒體報道,美軍的巨型海基X波段雷達可以有效監視距離陸地4000公里處籃球大小的物體,憑藉這樣的高精度監視能力,大型飛彈預警雷達才能夠監視在太空中飛行的彈道飛彈核彈頭。而反過來,這樣高精度的監視能力,同樣可以精確鎖定太空中飛行的衛星。
(巨大的海基X波段雷達,這是反衛星系統的"眼睛")
在巨型太空監視雷達鎖定目標之後,就該反衛星飛彈登場。不過有趣的是,人類第一種實用型的反衛星飛彈其實很小,小到戰鬥機就可以掛載。這就是美國研製的ASM-135機載反衛星飛彈。1976年沃特公司與波音公司聯手,贏得美國國防部反衛星飛彈招標,開始研製反衛星飛彈。1983年3月反衛星飛彈計劃被裡根總統納入"星球大戰"計劃,1985年9月ASM-135反衛星飛彈首次由美軍F-15戰鬥機成功發射。
ASM-135反衛星飛彈是人類第一種進入實戰領域的反衛星飛彈。該飛彈長5.42米,直徑0.5米,翼展0.75米,飛彈全重1.22噸,裝備一台固體脈衝式火箭助推器和一台固體火箭發動機,最大飛行速度高達40馬赫。ASM-135飛彈的最大作戰距離648公里,可以攔截400~480公里高度的近地軌道衛星,並且也可以兼顧攔截戰略飛彈核彈頭。該飛彈可以由F-15戰鬥機、B-52轟炸機、B-2隱身轟炸機等多種飛機攜帶,並在空中發射,因此具備極高的戰術靈活性。不過由於其是機載設計,彈體和重量都受到較大限制,因此最大攔截高度也只有480公里。目前世界主要國家的很多人造衛星飛行高度在1000公里以上。所以ASM-135項目在飛彈本身研製成功後不久即轉入技術封存,不再使用。
(世界第一種實用的反衛星飛彈,美製ASM-135型,圖為1984年某次美軍F-15戰鬥機進行高空發射測試)
蘇聯在漫長的冷戰時期一直是可以和美國平起平坐的世界大國,早在1963年蘇聯就開始研製自己的反衛星系統,而且在整個冷戰期間,蘇聯的反衛星武器和反導武器其實是走的同一條研發路徑。1971年時蘇聯在莫斯科周邊部署的A-35和A-135反導系統不僅能夠摧毀美國來襲的彈道飛彈,也能夠有效對抗美國的衛星。當時蘇聯的A-35系統使用的就是小型核彈頭,利用核爆產生的衝擊波和電磁脈衝來摧毀周邊的衛星。到1982年時蘇聯已經具備了穩定打擊距離地面250~1000公里範圍內的各種軌道衛星的能力,在反衛星飛彈技術方面,蘇聯反而走在了美國前面。
(機載反衛星飛彈攻擊衛星示意圖)
儘管1991年蘇聯解體,但是繼承了原蘇聯70%左右"遺產"的俄羅斯依然在世界軍事政治領域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如今俄羅斯正在研製的"奴多利河"反衛星飛彈,就是俄羅斯科學技術水平的重要體現。"奴多利河"系統採用了和"白楊-M"洲際戰略飛彈相同的輪式發射車,這意味著該飛彈是一種大型陸基機動式反衛星飛彈。
(白楊M洲際彈道飛彈)
白楊-M洲際飛彈的射程約為1.3萬公里,是一種大型洲際飛彈,用白楊的發射車作為運載工具,並且僅攜帶2枚飛彈,可以推測"奴多利河"飛彈的發射重量應該在25噸左右,如此巨大的發射重量,如果使用小型動能彈頭,完全可以攻擊距地球三萬六千公里高度同步軌道衛星。為此,美國方面有軍事分析家認為:"只需要20多枚反衛星飛彈,俄羅斯就能夠令美國的情報、導航和通信能力陷入癱瘓。"
反衛星武器未來發展
目前世界上主要的反衛星武器正在向動能武器方向發展,也就是通過高精度直接撞擊的方式摧毀敵方衛星。這樣的飛彈彈頭可以做到很小,飛彈本身質量可以相對減輕,從而增強飛彈的機動性。同時,如果使用大當量彈頭甚至核彈頭用於反衛星作戰,由於其殺傷半徑過大,極有可能會誤傷自己和盟友的衛星,從而造成不必要的連帶損失,這對於己方顯然是不利的。
(印度展示的PDV-MK-II型反衛星飛彈,印度的反衛星試驗可以作為反面教材,產生了大量空間碎片)
儘管雷射也是備受反衛星系統青睞的武器,而且雷射有很多飛彈所不具備的優越特性。但是由於雷射的能耗大,所以部署地域相對固定,不具備很強的機動能力。同時雷射受地球氣候的影響較大,天空中的雲、雨、霧等氣候都會影響雷射的精度和威力。所以目前各國主要研發的還是高精度動能飛彈。而且這種飛彈和反導系統所用的飛彈一致,二者具有通用性,可以說反衛星飛彈也是反導飛彈的另外一種升級版。
目前全球只有美國、俄羅斯、中國、印度成功進行過反衛星飛彈實際攻擊測試並取得了成功。不過在動能彈的研製方面,俄羅斯目前要明顯落後於中美兩國。不過由於反衛星飛彈能夠為己方軍隊爭取極大的戰略主動權,所以,未來世界各主要大國都會投入巨資大力研製這種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