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川權威發布丨服務百姓生活
《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對延安人來說,或許並不陌生,它是北京知青、當代作家史鐵生創作的一部小說,曾榮獲1983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小說以抒情散文的筆法,描繪了作者當年在延川縣清平川(關莊鎮境內)下鄉插隊的小山村和一個風趣的放牛倌的故事。
時隔30多年的仲春時節,在史鐵生筆下的清平川的馬家溝的河床內,又見牛群悠然移動,或盡飲清澈的河水,或低頭啃食嫩綠的青草,或在牧牛人的吆喝聲中蹚過河水,踏上返回的曲徑小道…… 關莊鎮馬家溝村馬樹旺就是其中的養(放)牛人之一,他依靠養牛脫貧致富,過上了好光景。2015年,馬樹旺家因無固定產業,妻子長年患病,父親年邁,兒子無固定收入,被識別為貧困戶。後來,他通過發展以養殖夏洛萊牛為主的養殖業和健康扶貧等措施,順利脫貧,光景逐漸富裕起來,日子越過越有滋味。
在精準扶貧工作中,該村支部一班人與駐村幫扶工作隊經過認真走訪和調查,探索出「支部+合作社+貧困戶+農戶」的脫貧管理模式,成立了勤豐養牛專業合作社,馬樹旺被納入合作社。剛加入合作社時,馬樹旺僅有一頭母牛和一頭牛犢。經過幾年的精心飼養和細心照護,目前已存欄11頭,是合作社裡的「養殖大戶」,年均綜合收入3萬元以上。
「我們村多為壩灘地,玉米秸稈多,冬貯飼料有保障。村前有清澈平坦的清平川河,夏秋兩季河床里水草旺盛,很適合養牛。」馬樹旺向記者介紹道,「現在黨的政策多好呀!合作社給養牛戶建起的飼養棚,可以無償使用,而且通水通電,牛舍和飼料間分離,很是方便。光景如果再不過好,那就是自身懶惰的問題了。」 養牛,對於已步入花甲之年、身體瘦弱的馬樹旺來說是件很合適的事。
「我是土生土長的馬家溝村人,養(放)牛是件很普通,更是件得心應手的事。現在年紀大了,已經不適合外出打工了。在家養牛,既可以照顧年邁的父親和多病的妻子,又有穩定的收入,吃穿不愁,全家人都有醫保,還享受了政府在鎮子上安置點的一小套住房,非常滿意。現在最大的願望,就是想早點把兒子的婚事給辦了。」歲月痕跡印滿臉龐的馬樹旺微笑著自信地對記者說。
來源:延安日報
主辦:中共延川縣委外宣辦
電話:0911—8118901
總編:杜 靜
責編:楊美蓉丨編輯:白小艷
投稿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