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傳來一個消息:中國工程院公布2019院士增選結果,阿里巴巴技術委員會主席王堅當選院士!
根據公示材料,王堅是阿里雲第一任總裁,中國唯一自研雲計算作業系統飛天的提出者、設計者和建設者。
過去10年,王堅幫助中國實現了雲技術從無到有的突破。
要知道,目前中國1000多位兩院院士大多來自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而王堅則是其中極少數來自民營企業的技術人。
這也體現了中國科技創新體系的結構性升級:民營企業的科研力量開始融合到國家戰略之中,同時民營企業的科研創新熱情將被激發。
飛天的意義究竟有多麼重大?
首先,雲計算是全球科技角逐的焦點!
早在2011年,歐巴馬政府就推出「雲計算優先(Cloud First)」政策,在該政策之下,美國聯邦機構對雲計算進行了投資,美國國防部也大幅增加在雲計算上的支出。
其次,飛天的誕生需要強大的資源投入。2013年8月15日,阿里巴巴「飛天」雲計算平台的單集群伺服器規模達到了5000台,在中國網際網路公司中的開創了紀錄,阿里雲也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對外提供5K雲計算服務能力的公司。
2015年10月28日,阿里雲用不到7分鐘(377秒)就完成了100TB的數據排序,打破了ApacheSpark的紀錄23.4分鐘,更早之前Hadoop的紀錄是72分鐘。
如今,它可以將遍布全球的百萬級伺服器連成一台超級計算機,以在線公共服務的方式為全球提供計算能力,是具有普世價值的超大規模通用計算作業系統!
從PC網際網路到移動網際網路,再到萬物網際網路,人類計算的規模、效率和安全問題必須得到解決,而「飛天」就是為此而誕生。
以剛剛過去的2019天貓雙11為例,阿里巴巴全球首家將核心系統100%遷上公共雲,「飛天」支撐起新的流量高峰:訂單峰值54.4萬筆/秒,是2009年第一次雙11的1360倍,但沒有任何系統崩潰現象發生,成功扛住全球最大規模的流量洪峰,這在全球的雲計算巨頭中絕無僅有!
再以智能城市為例,2045年估計全世界將有60億人生活在城市中,屆時我們智能電梯、智能停車場、無人駕駛汽車、高鐵、機場、酒店等等都需要強大的計算能力,「飛天」將在其中發揮極其重要的作用,為未來城市提供數字基礎設施,確保城市有條不紊的運轉。
再以政務領域為例,浙江通過「飛天」打造的全省一體化建設的公共數據平台,已形成了一個極其龐大的基礎資料庫,歸集治理3066類、190多億條數據,極大的簡化了人們的辦事流程,只要憑一張身份證就可通辦335項民生事。老百姓辦事不僅能最多跑一次,甚至有可能一次都不跑。
截至目前,「飛天」已為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創新創業企業、政府、機構等提供服務,成為全社會創新的基礎設施。
如果以更宏大的角度看,「飛天」還是中國不斷擁有自主
核心技術的星星之火。
2017年,飛天獲得中國電子學會15年來首個科技進步特等獎,成為雲計算核心關鍵技術自主創新的成功實踐。
飛天開啟了中國雲計算的燎原之勢,讓中國在最新的雲技術浪潮中,能夠擁有核心技術,甚至開始在部分領域實現全球領先。
過去幾十年,中國在技術領域一直處於追隨狀態,用市場換技術,最終被證明換不來核心技術。
無論是高鐵、大飛機、北斗導航,還是雲計算,要想能夠有所影響力,贏得別人的尊重,最終還是需要我們掌握核心技術。
今天,雲計算已經成為全球數字化浪潮中的關鍵技術,並且廣泛地影響社會的方方面面。
毫不誇張地說,雲計算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經濟發展、社會治理的核心效率,錯失了這一波創新的引擎,再上車不知道要再等多少年。
今天雲計算對於經濟增長的貢獻已經可以得到量化。
佛羅倫斯大學經濟學教授Federico Etro研究發現,雲計算可以促進歐洲GDP年增長0.1%- 0.4%。
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Marco Iansiti在2012年通過測算認為雲計算未來十年可以促進美國GDP增長8.64%-10.37% 。
IA首席經濟學家Christopher Hooton也這樣表示:雲計算的迅速普及為美國經濟做出了重大貢獻。
在中國,浙江大學相關學者在2014年的研究認為,雲計算技術保守估計未來五年將會促進我國GDP增長0. 42-0.79% ,就業增長0.06%-0.13% ,新創造規模以上中小企業數目增長1.44%-2.82% ,而且對欠發達地區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要高於發達地區。
要知道,對於中國今天的經濟規模而言,零點一個百分點的增長都是非常可觀的。
雲計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釋放重大信號
今年新當選的院士,仍然大部分來自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型國企,與之相比,王堅的入選則在釋放一個重大信號。
一方面,民營企業科研力量逐漸成為國家科技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另外一方面,貼近市場需求的科技創新開始被認可。
一個國家的競爭力,宏觀地體現在產業競爭力上,而更進一步,則要靠領頭的企業。
過去製造業時代,財富500強中,歐美企業占據主導,而在今天這個數字經濟時代,誰擁有核心技術,誰才能贏在未來。
王堅所處的阿里巴巴,公司38位合伙人中,超過三分之一是技術出身。阿里10萬多名員工中,6萬多名為科學家和工程師。
這並非偶然,可以說這反而是未來的重要趨勢——技術的力量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重要。
就像剛剛過去的天貓雙11,當大家在為2684億的天價交易額歡呼的時候,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兼執行長張勇則這樣表示:「相比銷售數字,我更關心技術的峰值!」
王堅成為院士,是他個人名譽的一大步,但背後更加凸顯的是阿里巴巴的技術創新得到認可。
當越來越多來自企業的技術創新迸發之時,也必將是我們強大之時!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ffFRlm4BMH2_cNUgwVy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