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名家談科幻 || 王晉康用科幻演繹科學的神奇!

2022-03-19     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原標題:科幻名家談科幻 || 王晉康用科幻演繹科學的神奇!

近幾年來,越來越多的讀者被科幻小說裡面描繪的未來世界所吸引。不論是《三體》里氣勢恢宏的外星文明與地球對峙的場景,還是超俠小特工的卡通形象……各類科幻作品都為我們打開了一扇新大門,不得不佩服於科幻作家們豐富的想像力。

《知識就是力量》雜誌自2016年開設《科幻空間站》欄目,面向青少年,以知名科幻名家為引領,牽手青少年科幻創作愛好者,激發青少年想像力,走入科幻創作的世界。至今已節選刊發了劉慈欣、王晉康、江波、何夕、吳岩等多位科幻名家作品70餘部;展示了山東、福建、雲南等各省多所中小學青少年的優秀科幻作品70餘篇,並邀請知名科幻作家為名家作品以及學生作品撰寫點評,倍受讀者熱愛。2021年,刊發的兩篇學生作品榮獲第十二屆華語科幻星雲獎。

許多讀者好奇科幻作家腦中的世界到底是什麼樣的?他們是如何進行科幻創作的?青少年進行科幻作品創作需要做哪些準備?

《知識就是力量》科幻名家談科幻系列內容,為青少年答疑解惑!本期跟知力君一起走進科幻作家王晉康的科幻世界,和王晉康老師一起用科幻演繹科學的神奇!

王晉康:用科幻演繹科學的神奇

我真正感受到科學的神奇,是當知道光的七彩顏色原來只是因為電磁波頻率的不同之後。想到這麼絢麗的顏色竟然會與頻率這麼數字化的東西掛鉤,我突然感覺眼前五光十色的世界被乾巴巴的物理定律解構了,但是這個物理定律又是那樣深刻、美妙地涵蓋一切,普適於全宇宙。於是,我不免對科學產生了一種敬畏感。

從事科幻創作後,我更深切地領悟,原來科幻和科學有著先天的聯繫。欣賞優秀的作品,我們能在耳濡目染間吸收其中的科學營養,這也正是科幻的獨特優勢。而科幻作家創作科幻,就像是充滿好奇心的旅遊者攀上了科學殿堂的圍牆,得以窺見其中琳琅滿目的寶物,於是發出衷心的讚嘆。

如何從知識海洋中淘到科幻創作的「金點子」,這就要求科幻作家有超出常人的敏銳感覺。我在創作《生命之歌》的時候,看到一篇西方文獻中提到:「生物都有生存的慾望,它可能存在於DNA的次級序列中。」這句話,仿佛在我心中撥出清亮的一響。後來,我看到有關「基因音樂」的報道,於是我嘗試把DNA的4種鹼基與音樂中的7個主要音符建立聯繫,把所有生物的DNA鹼基序列直接轉換成動人的樂曲。這才有了《生命之歌》中的科幻構思:「所有生物都有生存慾望,它存在於DNA中,是數字化的,可以被破譯並輸入機器人體內,使其成為真正的生命。有關生存慾望的密碼也可採用音樂表達,這就是迴蕩於所有生物體內的、宇宙中最強勁的生命之歌。」正是這個構思,感動了我自己,也打動了許多科幻迷。

《生命之歌》的構思雖是幻想,但也「存活於現代科學體系之中」。這類科幻構思的優點是較厚重,耐咀嚼。當然,有時候科幻構思也可以更超脫一些,比如劉慈欣作品中的智子、智子的二維展開、外星人的降維攻擊等,雖越出了科學體系之外,但這樣的構思更為飄逸和絢麗。對於這類構思,難點在於把握超越的「度」。

科幻作品除了能激起讀者對科學的愛,還能促使讀者對問題加以反思和批判。早在十幾年前,我就創作了《替天行道》,主角是運用轉基因技術製成的「自殺種子」。小說中,美國最大的種子公司運用這項技術,把其他生物中的「自殺基因」轉錄到糧食種子中,這樣,第二代種子就不能發芽,農戶必須每年到該公司購買。種子公司的這種做法在商人眼裡是完全正當的,否則種子公司就無法存活,無法為良種研製投入巨額資金。然而在商業利益和公眾利益的天平之間,孰對孰錯?這些尖銳的衝突和矛盾所在,正是科幻作家大展身手的地方。

生活是文學作品的源泉,而科幻還要再加上一個科學源泉。所以科幻作家應自覺利用這種原力,並且把握適當的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ff5faf5687e4210fc50e589da3057e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