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估螞蟻,一家科技公司的底層進化

2023-09-21   光錐智能

原標題:重估螞蟻,一家科技公司的底層進化

文丨劉雨琦

編丨王一粟

「不同品種的小狗排隊通過『實名認證』、刷臉識別不僅能識別人,還能識別狗」。「人臉、虹膜、掌紋都已經不算黑科技,腦紋識別才是真的不可替代。」

2023年上海外灘大會上,6G、無人安全檢測實驗室、腦紋核身、蟻鑒2.0、城市鏈、AI大腦訓練、支付芯......改變未來的十大黑科技在會上齊亮相,充滿了濃濃的科技感。正如IDC所言,技術大變革的新時代已然開啟,AI將無處不在。

出乎意料的是,不少核心技術都源自於同一家企業——螞蟻集團。這家曾經和支付寶幾乎劃等號的公司,早已不再是一家支付公司。

回顧螞蟻的過去,從支付工具、金融科技公司,再到科技公司,經歷三個階段後,螞蟻離金融屬性已經越來越遠,同時科技味兒越來越重。

螞蟻的進化之路,是一個不斷把技術做厚的過程。2004年支付寶剛成立階段,螞蟻以支付寶為代表,專注打造支付工具;2016年進入第二階段,積累大量用戶之後,通過科技手段創新金融,構建開放的平台。如今,螞蟻已經來到了第三階段,螞蟻逐步從金融場景延伸技術出來,真正作為科技公司服務千行百業。

螞蟻集團數字科技事業群總裁蔣國飛

「幾年前,螞蟻集團組建了數科板塊,我們堅持科技驅動、產品驅動和開放共贏,通過科技來構建數字信任,推動產業的協作。」螞蟻集團數字科技事業群總裁蔣國飛梳理螞蟻數科發展的脈絡。

螞蟻以技術驅動,首先在金融場景深耕打造金融級的技術能力,然後會進一步把積累下來的技術能力,轉化為產品,逐步開放到千行百業。

離開舒適區,科技基因卻更加純粹,前景也更長遠、商業空間也更大。

據信通院統計,2022年我國資料庫市場規模為403.6億元,預計2023年將達到1276.8億元。區塊鏈賽道的發展勢頭亦不可小覷,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報告顯示,2022年我國區塊鏈產業規模約為67億元,近三年復合增長率約為77%。

脫胎於金融,長成科技公司

從數字支付的技術支撐中,螞蟻尋找到了一條「數據價值鏈」。

「技術發展,就好比鐵路運輸貨物,我們不僅需要有一個個小車站,更要有鐵軌、汽車、裝卸、道路安全等等要素來保證流通,區塊鏈技術就是一條條交錯複雜的鐵軌」。蔣國飛常常用「修路」來比喻螞蟻數科對於基礎技術的堅持:「高速公路不搞那麼多,車就賣不了那麼多」。

從整個技術架構來看, 將數據作為生產要素在產業鏈上流通,是螞蟻數科的主思路。 為了保障數據流通的順暢、安全,就產生了很多細分的技術需求,比如人工智慧、雲原生、分布式資料庫、安全科技、隱私計算等等,逐漸構成了螞蟻數科技術的大樹。

眾所周知,螞蟻早期的核心業務起源於金融場景中的一筆筆交易。

為了保障一個龐大的交易體系, 螞蟻技術的第一步,就是數據確權。 區塊鏈技術,就是能夠確保數據確權與流轉的可靠性,猶如輸送數據的「鐵軌」。

交易的第二步,是數據的安全流通。 這就涉及到了以「隱私計算」為主的安全技術,通過「可用不可見」的方法,保障了數據只能使用和洞察,而不能被竊取和複製。

但僅僅有這兩種技術,遠遠不能支撐起一套完整的技術體系運營。於是,為了數據更安全、高效的處理,螞蟻自己做了分布式資料庫;為了從PC支付到移動支付,自研一系列物聯網相關的技術,並把支付安全做到了晶片級;為了讓計算機視覺等人工智慧技術在14億終端中應用,挑戰端側 AI 的極限;而這些幾乎所有的底層、中台技術都要跑在雲上,於是需要有雲原生的能力。

如此,在業務的成長中,螞蟻就淬鍊出一系列技術的「鋼筋鐵骨」,只不過在此前,這些技術只是默默隱藏在背後。 但從2020年開始,隨著螞蟻集團科技業務逐漸獨立,這些技術必須形成產品,才能真正的面向產業客戶。

於是,螞蟻將資料庫業務OceanBase成立獨立公司、升級螞蟻鏈品牌等。2022年年初,基於對數字化發展趨勢的預判,螞蟻集團成立數字科技事業群,整合在區塊鏈、雲科技、安全等領域的產品服務。

通過數據價值鏈的搭建,螞蟻逐漸形成了自己如「蟻穴」般多維、立體的技術產品體系。

這套產品體系,完成了從單點的機構數字化,到整個產業鏈的數字化協作,再到各產業鏈間的可信價值互聯, 由點即線、由線即面,構建起整個數智化的底座。

比如,在機構數字化的三款核心科技產品中,主打的是降低以金融機構為主的企業的使用門檻、提高協作效率:移動開發平台mPaaS,讓金融機構能更簡單、搭積木式地搭建自己的App,滿足了金融機構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服務用戶的第一層初級需求,也是用戶感知度最高的、最高頻的需求;SOFAStack雲原生PaaS平台,向下兼容異構IaaS,向上支持異構SaaS,幾乎沒有任何接入門檻,支撐起金融機構的中台;而OceanBase分布式資料庫,提供金融級的數據安全與交易處理能力,則是金融機構最為核心的底層數據能力。

螞蟻「搭好了台子」,這並非一人之力也非一日之功。

蟻穴特點是內有乾坤,互通互聯,結構複雜卻異常堅實,這源於龐大而勤懇的工蟻群體將沙子和粘土一粒粒壘起來,形成「混凝土」,螞蟻如今的技術堡壘,也得益於技術連貫的生命線和產品不斷升維的結合。

技術淬鍊,隨時代進化

「在分布式雲原生領域,螞蟻已經沉澱了15年,從2007年開始選取了內部使用的一個分布式架構至今,已經疊代過4個版本。」螞蟻集團數字科技事業群產品總監馬振雄曾提到。

這說明,技術之功,並非一日能夠練成。 事實上,金融場景一直是各大行業數字化的練兵場,在高強度練兵下,一直不停倒逼著螞蟻的技術能力升級。而這其中,螞蟻最為看重的就是「安全」的技術能力。

「支付安全是我們的生命線。」螞蟻集團區塊鏈技術總監閆鶯回憶移動網際網路時期時表示,保障交易安全就是螞蟻技術的第一要務。

從移動網際網路時代開始,螞蟻就已注重網絡安全建設。當時,螞蟻面臨的最大安全威脅是來自網絡攻擊和釣魚網站。一旦支付帳戶泄密,後果不堪設想。為此,螞蟻構建了一整套網際網路安全體系,包括應用防火牆、威脅情報、病毒實驗室在內的多項能力。

進入物聯網時代後,從移動終端向移動收銀機、酒店入駐Pos機等其他終端逐漸蔓延,設備海量且分散,如何低成本的保障高級別的安全?

支付寶聯合華為穿戴推出的可穿戴設備「支付芯」就是一個實踐範例。

據外灘大會中支付寶與華為合作來看,「支付芯」在獨立加密晶片內預置支付寶的支付組件,當消費者需要開通支付時,通過聯網綁定支付寶帳號,展示可穿戴支付設備上的二維碼即可支付。這種軟硬體配合的一體化方案,安全性更高、開發周期短,使用場景也更加廣泛。

在這個階段,螞蟻開始從軟體技術延伸向「軟硬一體」的綜合解決方案。而這套方案也在往產業延展,基於區塊鏈帳本的可信特性,螞蟻開始在IoT設備端植入區塊鏈晶片,保障設備的數據天生具備可信屬性。

蔣國飛認為,這使得設備天生具備數字可信屬性,有效解決了數據真實性問題。這為後續構建數字資產了奠定基礎,也使螞蟻從金融業務可以迅速拓展到更多傳統產業的供應鏈場景。

產業供應鏈,是一個圍繞數據供應鏈的協作網絡。但在人工智慧的大模型時代,升維的技術也帶來了升維的挑戰。

伴隨著數據量的指數級爆發、數據的大規模應用、對整個計算引擎的負載、承壓都是更大的挑戰。閆鶯就曾表示:「未來,大量的數據和數字資產將在數字化世界裡流轉,這也就對存儲方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信任問題是產業高效協作的最大障礙。」外灘大會中,蔣國飛明確了螞蟻數科下一步的技術發展重心。

據光錐智能了解到,面向產業協作數字化,螞蟻數科推出螞蟻鏈(區塊鏈)、摩斯(隱私計算)、蟻盾(可信人工智慧)、鵲鑿(版權科技)等一系列產品,致力於解決產業協作數字化中的數據安全、價值流轉與協作效率等痛點。

目前螞蟻正在進一步升級底層技術, 比如,在數據生成環節,物聯網可以實現數據源頭可信;在數據流通環節,區塊鏈技術可以進行數據確權,防篡改;隱私計算技術確保數據在流通與融合過程中「可用不可見、可算不可識」;在數據價值的挖掘環節,人工智慧技術與場景結合,能夠讓數據價值釋放出巨大潛力。

而面對大模型帶來的挑戰,螞蟻更是先人一步,建立了安全檢測和安全防護的兩大產品「蟻天鑒」,利用 AI 來防護 AI 。

可以看到,隨著時代的發展,螞蟻在不斷圍繞具體的行業、產業需求,疊代自己的技術能力。隨著時代的進化,技術不斷在淬鍊中成長。

從金融,到千行百業

「當下,正是機構數字化走向產業數字化的關鍵階段」,蔣國飛在多個場合強調: 未來,產業數字化協作是最大的確定性機會。

但產業數字化是一個宏大的命題,螞蟻如何切入千行百業?答案是,在後視鏡中看未來。

金融是數字化的最佳練兵場,螞蟻既然有長期服務金融行業的經驗,自然需要進一步在這個優質的賽道上深耕。

首先,金融行業的技術需求非常旺盛。如果說此前,科技是金融行業降本增效的工具,那麼現在,科技已經成為金融行業進一步蝶變和躍遷的主要動力。

IDC中國副總裁兼首席分析師武連峰認為,隨身銀行、AI風控、數字員工、邊緣物聯與雲原生架構是未來銀行數字科技的五大趨勢。IDC預測,到2025年,超過80%的銀行都將部署數字人,承擔90%的客服和理財諮詢服務。並且,60%的中國境內銀行,將實施雲原生數字核心戰略。到2026年,將人工智慧應用於信貸授信將成為銀行的主流選擇。

郵儲銀行副行長牛新莊透露,郵儲銀行三年累計在科技上的投入897億,在2019年的時候,總行科技的人員只有幾百人,但今天總行科技相關的人員有四千多人,短短三四年的時間整個隊伍增長了六倍。其董事會也強調,技術是今年最重要的目標。

但跟此前不同的是,螞蟻的位置已經發生了根本上的變化,從支付工具、金融科技平台已經完全成為一家科技公司。依託數字化技術,螞蟻可以幫助金融產業完成躍遷。

在通用大模型向行業落地的關鍵階段,螞蟻在2023外灘大會上發布了首個千億量級的工業級金融大模型。螞蟻金融大模型整合了千億量級金融領域知識,及平台有完備的數字化金融工具矩陣,可以跨數據源構建統一的金融知識圖譜,實現碎片信息的關聯和梳理。解決了當下金融行業數據數據分散、數據格式複雜、難以打通共享等痛點。

但在這麼多年的深耕中,螞蟻積累下來很多底層的能力、通用的技術,其實不只局限於金融,也適合千行百業。

比如在大宗貿易領域,螞蟻依託區塊鏈和大數據風控技術,幫助熱聯集團實現了供應鏈上的實時監控和風險管理,大幅提升了效率。在新媒體內容領域,利用人工智慧圖像識別技術,實現主動甄別侵權盜版內容,助力原創者維權。

在工業製造領域,螞蟻與華鐵應急聯合研發機械可信終端T-box,實現高空作業設備自動連接區塊鏈,實現設備運營數據源頭「上鏈」,將各方通過區塊鏈連接起來,提升設備管理和運營效能。

螞蟻負責修路,合夥夥伴負責造車。

這是螞蟻在數字經濟時代,給自己的準確定位,也是基於這個定位,螞蟻離金融越來越遠,但藉助科技離產業越來越近。

目前,螞蟻數科已經聯合合作夥伴推出80多個行業解決方案,服務超過萬家企業,包括公共服務、航運物流、工業製造、大宗商品等領域。

今年,螞蟻也邁向了產業深水區,從某一業務擴展到整個企業的數字化轉型中。 不只改變,要再創造,才能引起新一輪的變革。

舉個例子,在全球首個獨立、非盈利的航運區塊鏈聯盟GSBN,通過螞蟻鏈技術的作業系統來推動全球貿易的發展。目前利用區塊鏈技術確保信息可追蹤和可驗證,已經實現了電子提單的流轉取代紙質提單,保證可信傳遞,並將提單辦理時間從幾天縮短至幾小時,目前已在近15個港口、4個不同地區,實現「無紙化放貨」。同時,電子提單作為重要的商業憑證,又可以轉化為數字資產,從而反向切入到供應鏈金融管理中,形成閉環。

事實證明,抓住技術的底層能力,場景可以跨越,能力可以遷移。

結語

當下,數字化浪潮席捲每一個行業,每一個企業。而對於絕大多數企業來說,要獨自應對數字化轉型帶來的挑戰和不確定性並不容易,於時代而言,每個企業的力量或許都「微如螞蟻」。

然而,正如螞蟻千萬隻個體組成的集群能憑藉協同戰鬥擁有無比巨大的力量,當下企業也需要通過數字化走到一起,形成面向未來的產業共同體。在這個過程中,科技企業或許可以發揮「工蟻」的作用,它們所孵化的數字化新技術,正是連結千行百業的紐帶。

螞蟻經過多年曆練長出的數字化的「觸角」,正在延伸到更廣闊的領域中。如今長出的每一個觸角,未來都有可能成長為一個新的商業大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