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金壁:《鳳兮齋傳統文化論叢》序

2023-09-30     古代小說網

原標題:富金壁:《鳳兮齋傳統文化論叢》序

丁先生將有文集面世,命序於我。對丁先生,近三十年來,我一直以半師半友事之,此事當然欣然從命。

《鳳兮齋傳統文化論叢》

我第一次聽說丁廣惠先生其人其書,還是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我在黑龍江省依安農場中學教語文的時候。《人民日報》發表了評論員文章,提出了尊重知識分子的著作權問題。

起因即是丁廣惠先生寫了一本書《紅樓夢詩詞評註》,但他當時還頂著「右派分子」的帽子,於是哈爾濱師範大學中文系將此書以「評紅資料組」的名義出版,後來又在作者名後署了其他參與整理者的名字。丁廣惠心中不平,便寫信給有關部門,經當時的中央領導授意,《人民日報》出面干預,這就是轟動一時的「《紅樓》詩案」。

而《紅樓夢詩詞評註》一書的轟動效應也絲毫不亞於「《紅樓》詩案」:這是「文革」末期公開出版的第一本學術著作,且肉容為評註大眾喜聞樂見的《紅樓夢》詩詞,解釋詳密,文筆優美,又有普及讀物的味道,於是此書風靡海內外,甚至出現了大量盜版的印本。

一個默默無聞、尚受歧視的「右派分子」,就這樣以對學術孜孜不倦的追求,以對不公平命運的頑強抗爭,博得了世人的矚目與敬重。

《紅樓夢詩詞評註》

我以為,「《紅樓》詩案」有理由載入中國「文革」後政治文化史冊:它標誌著我國已經開始清除階級鬥爭至上的餘毒;尊重知識分子人格、權益、地位的問題,已經提到議事日程上來了。

「《紅樓》詩案」得以提出並公正解決,其意義之重大,比較丁廣惠先生個人獲得了該書的著作權,可謂勝過千倍萬倍:因為從中受益的,是千千萬萬正直有為的知識分子;在學術研究領域,開了新的風氣。這恐怕是丁廣惠先生為個人權益抗爭時所始料不及的。

同時,此事又一次證明,右派分子多為愛國志士,豪俊英才。此道理之重要,比起被右派帽子壓了二十多年的丁先生本人得以揚眉吐氣,又超過何止千倍萬倍:因為受到此事鼓舞,增強自信的,是大批當時還在受壓制的「右派分子」及其家屬,它預示著為「右派分子」平反的時代即將到來。這恐怕也是丁廣惠先生所始料不及的。

由此言之,我以為,中國廣大的有良知的知識分子,應該記住丁廣惠先生的大名。

丁廣惠教授

我即於「詩案」發生之年考入哈師大中文系讀現代漢語研究生,畢業後留在古代漢語教研室任教,當然也就有緣結識了在我心中有幾分傳奇色彩的丁廣惠先生。而他不過是一位文弱儒雅的長者,待人和藹,言語不多而頗有風趣,帶有濃重的舊文人的書卷氣。

他國學功底很深,「於書無所不窺」,長於考據,擅詩賦。因我亦頗愛此道,願學焉,於是常常是他新作的第一讀者。他的詩工巧雅致,而不乏大氣,古文、辭賦筆法純熟,用典貼切生動。他有《海北詩集》,撰有《哈爾濱賦》,頗享盛譽。他象某些舊學人那樣,比較淹通。對紅學、史學、小學、古文字學等皆有較為深入的研究,成就斐然。

且以五十餘歲之年齡,以訪問學者之身份,入為北師大民俗學專家鍾敬文先生關門弟子,研習二年;又二年,撰出三十五萬字的《中國古代民俗文化史(原始社會卷)》。我時常慨嘆,在我校尤壽、張志岳、王大安、吳中匡等古學淵深的重要學者相繼仙逝之後,丁廣惠先生恐怕可以算作碩果僅存的有限幾位之一了。

前面說過,丁老師當年的《紅樓夢詩詞》賣得很「火」。如果那時也如目前,象易中天賣《品三國》、楊丹賣《論語心得》那樣,作者收益頗豐,那末丁老師恐怕早已腰纏萬貫了。可惜彼時非此時,丁老師幾乎沒有從中撈到一文錢。

《中國古代民俗文化史(原始社會卷)》

當我認識他的時候,他似乎比一般的大學教師都要拮据寒酸:一個人掙工資養家,糟糠之妻多病,又多子女。

據他自己回憶,住在市郊宿舍時,毗鄰公社菜畦。每年秋收之後,常領妻兒去拾農民拋棄的菜葉,淹漬之後,就是北方漫長冬季佐餐的菜肴了。我曾親耳聽到一位老教師評議:「他家的飯,沒法吃!」(意為質量太差,難以下咽。)

還記得那時偶然聚餐,我們這些有子女的老師常帶一飯盒,以將殘肴剩菜帶回,給兒女解饞。丁老師也是我們之中當然的一員。而如逢集體活動,發點飲料或瓶裝水之類,丁老師往往捨不得喝,要帶回去給孩子。

而據說丁老師夫妻老家在農村,窮親戚多,常有人把子女託付給丁老師,在他家吃住、上學,頻年不斷。丁老師居然寬宏大度,一概來者不拒,供吃供住,培養其成材,戲稱之為「編外兒女」。

《中國傳統禮俗考》

更有甚者,窮親戚鄉鄰(北方稱之為「屯親」),一年到頭,辦事看病,成幫結夥,絡繹不絕,都把他家當作理所當然的免費客棧。丁老師竟也一概熱情接待,從未見他厭煩,從未聽他抱怨。

我與他同事時,他家已遷到校區附近,樓下即市場。據說他妻子往往從樓上窗口探身吆喝:「送一屜饅頭上來!」「送半板豆腐上來!」北方一屜饅頭要蒸幾十個,一板豆腐也要有幾十塊。於是大家知道,他家又來農村客人了。此類事在哈師大家屬中傳為笑談。

而又有感人者,丁老師對人極為誠懇。學校有一婦工,其貌不揚,智力也不甚好,人多不屑與交往。而此婦人凡遇疑難,事無巨細,必登門向丁老師討教;丁老師亦必耐心為其分析是非利害,提出建議,使其滿意而歸。此女乃逢人便道:「丁老師有學問,心眼兒好。」此事也在哈師大家屬中傳為笑談:丁老師什麼朋友都有。

《中國傳統禮儀考》

總而言之,我以為丁廣惠先生具有傳統知識分子的兩大特點:有德,有才。德之大者,愛人類,愛祖國,行仁義。與其議論,凡世界大勢,民主政治,恐怖主義,北方領土……他必侃侃而談,義形於色,頗有「身無半文,心憂天下」之概;德之小者,惠及鄉鄰,不慕名利,有儒家長者之風。

才之大者,淹博多通,辭驚四筵;才之小者,精研曆法、音律、古文、字義。黑龍江大學楊慶辰教授,亦為飽學之士,一次席間閒談,謂以丁先生之學問才氣,可入《儒林》,亦可入《文苑》。聞者服為知人之言。

丁廣惠教授信札

前月,丁先生與我相遇,半開玩笑地說:「你得給我預備個聯兒。」我心知其意,一笑置之。然事後思忖,曠士達人,不諱生死。陶淵明撰《自祭文》、《輓歌行》,豁達坦蕩,感人至深。

丁先生其人既雄奇磊落,我又何妨及早撰出,以示景仰,並公之於眾,或可博丁先生之一哂、其知友之共鳴呢?於是沉吟至再,湊得一聯:

齎志士情,蒙右派辱,秉義行仁,古多斯流君子

撰民俗史,注紅樓詩,博文能賦,今鮮此類通人

聯成之後,我並不滿意:難道這平淡的區區幾句,就足以概括丁先生那不尋常的人生,那感人的品行,那多方面的學術成就,那令人讚嘆的文才嗎?真是「書不盡言,言不盡意」啊!

可我為才力所限,也僅能如此了。只有上下聯的最後兩句,我自己覺得還算貼切,恐又會使某些人心中不服。但為情理所拘,我也只能如此了。

《鳳兮齋集》

為一學術著作寫序,而多言其為人、其生活,是因為自來評價文人,皆重德行,所謂道德學問,或曰道德文章。同時也想讓人知道,丁老師是於怎樣的艱難竭蹶之中,從事他的學術研究與創作的。至於他的學術造詣,學者自可從該書中揣摩,我無煩多言了。

是為序。

富金壁

二〇〇八年六月廿五日

於哈爾濱師範大學寓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fee2b75a6222f9a1ceafea820595a8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