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於進博、交於進博!國產首艘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正式命名交付丨一線新動態

2023-11-05     浦東發布

原標題:始於進博、交於進博!國產首艘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正式命名交付丨一線新動態

始於進博、交於進博!國產首艘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正式命名交付丨一線新動態

從甲板上眺望大海、在餐廳里吃上一頓火鍋、可容納800餘人的劇院裡唱響美妙音律、在露天游泳池內欣賞海景,坐著被稱為移動 「海上現代化城市」的郵輪遨遊世界,是眾多人嚮往的旅程。而這一次,停靠在外高橋造船碼頭即將駛向吳淞碼頭的大型郵輪很特別。

正值第六屆進博會開幕之際,11月4日,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旗下上海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與中船郵輪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及其所屬愛達郵輪有限公司正式簽署相關交船文件,國產首艘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命名交付,運營準備工作全面啟動。「文物保護傑出貢獻者」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擔任國產首艘大型郵輪啟航大使,為「愛達·魔都號」命名並啟動香檳擲瓶禮。國產首艘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歷時八年科研攻關、五年設計建造,至此順利完成命名交付。

國產首艘大型郵輪命名交付,標誌著中國又一次成功摘取世界造船業皇冠上的明珠,我國成為全球唯一一個目前同時建造航空母艦、大型液化天然氣(LNG)運輸船、大型郵輪的國家,是我國由造船大國向造船強國邁進的標誌性一步,中國船舶集團成為全球第四個成功設計建造大型郵輪的造船集團。

打造船舶工業高質量發展「新樣本」

國產大型郵輪創新演繹東方文化韻味

「愛達•魔都號」自誕生之初便與進博會結下不解之緣。五年前,在首屆進博會上中國船舶集團與國際合作夥伴簽署了新造船合同,並許下了「始於進博、交於進博」的五年之約。據悉,在第六屆進博會上,國產首艘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現場將展示郵輪模型,全方位呈現郵輪工程情況、進博會五年之約重大成果。

進博展示即將驚艷亮相,記者此前登上國產首艘大型郵輪時更是倍感震撼:這艘龐然大物總噸位13.55萬噸,長323.6米,寬37.2米,設計吃水8.26米,最大高度72.2米。全船搭載107個系統、5萬5千個設備,包含2500萬個零部件,完工敷設4750公里電纜、365公里管系、120公里風管。

置身郵輪內部,最大的感受則是:這裡真是一座「海上現代化城市」。郵輪高達 16 層的上層建築生活區,擁有劇院、特色餐館、購物廣場、藝術走廊和水上樂園等豐富的休閒設施。如在巴伐利亞酒廊里,就安置了八個發酵罐,可以實時提供精釀啤酒;在「波羅的海」主題餐廳內,藍白配色仿佛來到了美麗的希臘小鎮。

中國特色美食也無處不在,特設的火鍋店,讓遊客在船上享受到涮火鍋看海景的獨特體驗。據悉,單是餐飲這一項,就覆蓋自助餐、西餐、日料,到火鍋、鐵板燒等多個品類,滿足各類人士口味需求。在住宿和餐飲的基礎上,公共區域設置了豐富多樣的服務設施,包括海上最大的免稅店、首個開心麻花海上專場等。

作為首艘國產大型郵輪,東方文化韻味無處不在,「愛達·魔都號」船體塗裝以「絲綢之路」為主題,身系「敦煌飛天彩帶」,形成強烈的文化標識。在郵輪內的藝術長廊,牆上掛著的許多珍貴畫作將在首航前揭開面紗。

據悉,「愛達·魔都號」 船上有客房2125間,可容納乘客5246人。2024年元旦正式投入運營後,「愛達·魔都號」將執航以上海為母港的國際郵輪航線,並適時推出海上絲綢之路郵輪航線,讓古絲綢之路的智慧與力量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上繼續破浪遠航。

在前兩次試航的基礎上,12月18日起「愛達·魔都號」還將於首航前開展兩次驗證航行。「專業技術人員、國外總包商、設備供應商等都將參與,調整最後的細節,為運營首航做好準備。」大型郵輪項目建造總監、外高橋造船總經理助理兼郵輪項目部部長陳劍威介紹說。

記者了解到,第二艘國產大型郵輪也在火熱建設中,預計明年四月份出塢。

最大難度是集成,博採眾長

讓「過路經濟」邁向「產業鏈經濟」

「近五年的建造周期中,最大的難度是集成,把這麼多供應商和船廠協同起來,每天都要應對不同的需求和變化。」大型郵輪項目介面總監、外高橋造船生產總監兼郵輪內裝部部長吳曉源說。

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及乘客需求的變化,在郵輪建造的過程中,要實現一邊建造一邊修改。全程參與國產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的外高橋造船人在近五年的建造過程中,深刻體會到摘取皇冠上最後一顆明珠的不易。

中國船舶外高橋造船採用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模式,聯動和管理361家一級供應商、1105家二級配套企業,彙集全球30多個國家超過5000名的工程技術人員緊密協作,相繼突破重量重心、安全返港、動力系統、綜合電網、艙室環境、振動噪聲等貫穿郵輪全生命周期的一系列關鍵核心技術,形成了大型郵輪設計建造和複雜巨系統工程管理能力,持續構建郵輪業的中國標準體系。

八年科研攻關、五年設計建造,每一步都凝聚了造船人的心血。進入生產設計階段就分解出6萬份圖紙,如果採用傳統的二維建造模式,不僅工程量巨大,還容易出現數據偏差。國產大型郵輪的設計生產採用三維建模,實時模擬船舶建造狀態,可在建造過程中及時優化設計。進入郵輪內裝階段,則不同於普通的建築裝飾,無論是材料還是外形等,都有著嚴格的國際標準。

「吊頂的形狀、餐廳的燈光、餐椅的標準都在不停調整中。比如大劇院的吊頂是雲朵的形狀,但消防噴霧口怎麼裝,我們為了達到最佳效果,符合船東需求是改了又改。」大型郵輪工程項目副經理、外高橋造船郵輪辦公室主任易國偉說,雖然累,但通過和國外郵輪產業界的交流,學習、掌握到更先進的技術和理念,這一點是難能可貴的。

郵輪的製造,被稱為現代造船工業「皇冠上的明珠」,零部件多、供應鏈長、產業關聯度高,涉及到鋼鐵、有色金屬、機械、電子等50多個行業。

一般來說,一輛汽車的零件是1萬個左右,一架波音747飛機是五六百萬個,而「愛達•魔都號」有2500萬個,且內部系統繁多、交互複雜,在結構等方面還有特殊要求。即便交付後,在正式投入商用前,仍有一系列的後續工作需要跟上。

「到12月18日試航前後,我們還需要搬入大量的物品去完善郵輪,比如床單、枕頭、咖啡機、餐飲工具等,初步算了下,大概還有300多萬件,船員也要逐步入住,我們要逐個跟他們做系統演示,最終將各個區域的鑰匙交付。」易國偉說。

和普通的輪船相比,郵輪的建造涉及除造船技術之外的酒店工程、娛樂系統等幾十個專業領域。可以說,建造一艘郵輪拉動了整個產業鏈的發展。根據交通運輸部、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財政部、商務部、文化和旅遊部、海關總署、稅務總局、移民局等十部門聯合制定的《關於促進我國郵輪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到2035年中國郵輪市場將達到每年1400萬人次的規模,成為全球第一大郵輪市場。

從對目的地經濟貢獻有限的「過路經濟」到「產業鏈經濟」,國產大型郵輪率先實現了「零」的突破,這其中離不開無數中國造船人乘風破浪的決心與腳踏實地的付出,正在建造中的第二艘國產大型郵輪將更完善積累的經驗,中國郵輪產業也正向著集群化、構建配套產業鏈「砥礪前行」。

文字/攝影:楊珍瑩

編輯:朱少昱

* 轉載請註明來自浦東發布官方微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fe1f8a6c22404983b92e5e1182e49a9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