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當年紀曉嵐的親家盧見曾因鹽案貪污被調查,紀曉嵐因私下裡偷偷給盧見曾通風報信,事發後被發配到了新疆烏魯木齊,在新疆的這兩年,紀曉嵐把他的所見所聞都寫在了一本書——《閱微草堂筆記》中,其中有兩件事至今被經濟學家所引用,來評判當時中國與世界。接下來就讓我們看看究竟是哪兩件事吧。
第一個是關於淘金的,中國的黃金產地,一個是新疆,一個是山東。中國的大多數黃金都是出自新疆的阿爾泰山,這個「阿爾泰」其實就是黃金的意思。當時的阿爾泰山附近有二十多條溝,每條溝里都有幾百個人在淘金。紀曉嵐被發配到新疆的時候正值淘金的大熱潮,大概有50000多人在新疆的阿爾泰山淘金。
這些淘金者基本上都是流民和百姓,這些人淘到了金子也不向國家交稅,他們得到了多少金子朝廷也不知道。這時那些新疆的官員就不樂意了,心想「這裡的金子是國有財產啊,他們這些人也不交稅、也不納貢,就這樣白白地把金子給淘走了,這哪行啊?」所以他們就想出了一個主意來防止這些人淘金。
他們想出的這個主意可以說是相當的「餿」。因為進山淘金的路只有一條,所以他們派兵守住這條路,只准人進去卻不准糧食進去,想著餓死那些進山淘金的人。誰知出乎他們意料的是,這五萬人不僅沒被餓死,而且全都跑出來了,在飢餓的驅使下,見誰搶誰,見誰殺誰,5萬淘金者就這樣變成了5萬強盜了。
事後朝廷為了鎮壓這5萬人,出動了10萬人馬,圍追堵截好多年,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才終於將這5萬人消滅掉。所以後世的經濟學家就嘲笑當時的官員,說他們的做法太過愚蠢。
第二件事是關於養牛的。當時駐紮在新疆的軍隊採取的是軍墾的制度,就是自己種地養活自己,但是當時的軍隊里沒有耕地的牛,所以他們平時耕地用的牛都是從當地百姓家裡租借來的。但是新疆地區的百姓並不種地,他們養的牛是用來吃的,所以沒有多少牛可以租給他們。
正好有一年又趕上軍隊開墾的耕地過多,所以導致耕牛大量不足。當地的官員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就又想了一個辦法——禁止百姓殺牛。官員們本來想的是因為百姓把牛給吃了,所以耕地的牛才不夠用。所以他們想出這個辦法,不讓百姓吃牛,這樣那些牛就能被省下來給駐軍耕地用了。
但是這個禁令下達以後百姓家裡的牛不僅沒有變多反而更少了。想一想就能明白,當地百姓養牛是為了吃肉的,現在不讓殺牛,不讓吃牛肉了,肯定就沒人養牛了啊。租牛的錢還不夠養牛的成本呢,誰會那麼好心養一群沒用的牛給軍隊耕地用。所以經濟學家又開始嘲笑當地官員了。就拿這個事例來做反面教材,來教導世人尊重經濟規律。
當時官員的做法確實有些欠考慮,採取的都是一些強硬都手段,沒有採取正確的措施去引導百姓。這樣的做法就像治理洪水一樣,如果一直用堵的辦法,那麼總有一天後迎來那個堵不住的時候,而這時造成的危害將會更大,只有用及時疏通的辦法治理洪水才能做到從根源上解決問題。
這些道理說起來很容易,大部分人也明白,但是真到了能用到這些道理的時候,有些人就會犯糊塗了,希望大家在平日的生活中能將這些道理運用到實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