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板塊的「內憂外患」

2022-04-02     英才雜誌

原標題:光伏板塊的「內憂外患」

本文作者 | 劉超然

去年12月中旬,光伏板塊龍頭隆基股份在當月兩次全線下調產品價格,當時公司給出的價格是M10尺寸由6.20元下調至5.85元,M6(166mm)由5.32元下調至5.03元,G1(158.75mm)由5.12元下調至4.83元。但是矽片降價的趨勢並沒有維持多久,根據3月25日隆基股份最新產品價格來看,公司又重新上調了矽片價格,M10(182mm)矽片在6.70元/片,M6(166mm)價格在5.55元/片,G1(158.75mm)價格為5.35元/片。

數據來源:公司公告

可見,矽片降價並沒有持續多久,整體仍然維持上漲趨勢,而降價潮也促使了2021年年底光伏年底的搶裝。2021年年初市場機構給出我國光伏新增裝機量的預期是在55GW-65GW(中值60GW)。而2021年前十個月,我國新增光伏裝機量僅為29.31GW,換言之,在後兩個月的時間內要完成近50%的裝機量,而根據2022年年初的數據顯示,我國在2021年新增光伏發電併網裝機容量約53GW,雖然低於機構給出的60GW的預期,但不可否認的是單單在去年12月,我國光伏新增裝機就超過18GW,約占前11個月新增裝機總量的一半。

裝機潮無疑又重新提振了矽片的市場價格。

雖然長期看好光伏板塊的發展趨勢,但是短期來看,疫情影響和地緣衝突是不容忽視的「X」因素。

地緣衝突將阻礙短期新能源發展

經濟全球化從20世紀90年代被世界認可,其意義在於有利於資源和生產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於資本、產品和科技在全球性流動。然而在2020年疫情後,竟出現逆經濟全球化的趨勢。

首先,貿易是經濟全球化的重要樞紐,而在疫情的影響下,「地理隔離」導致供應鏈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衝擊,貿易的受阻逐漸傳導至全球資源、商品的供需失衡,進而引發了全球的通脹預期。而分化點就在於,各大經濟體和國家針對疫情的處理方式迥異,這些都在如海浪一般侵蝕著經濟全球化這座「大壩」。

面對通脹和經濟衰退,各國央行「左右為難」。

從30年期美國國債的收益率低於5年期美國國債的收益率,可以窺見全球經濟或在經歷著衰退階段,而面對衰退期,一般是需要較為寬鬆的財政和貨幣政策,有數據顯示,美國2020年財政刺激規模占疫情前正常年份的70%以上,(在2009年也不過10%左右),利率調降至0-25bps且持續維持低位,同時不斷量寬擴表,實施放水以提振國內經濟。

但事實上,這也加快了全球對通脹預期轉向到全球通脹的周期。而疫情導致的「隔離」讓這次「放水」對通脹的助推程度前所未有。上遊資源價格高企和超高的海運運費就是標誌:運輸成本的大幅增長、下游需求釋放以及商品供給端彈性大幅受限等因素放大了供需的缺口,從而導致商品價格大漲。這也是2021年全球大宗商品期現貨價格走高、A股的上游周期板塊業績成倍增長的主要原因,但只有中下游的製造企業自己才明白什麼叫「苦不堪言」。

原本僅有疫情的情況下,全球經濟或許僅處於「割裂」狀態。然而,俄烏衝突卻似乎正在為「經濟全球化」畫下句號。歐美對俄羅斯的「非常規」制裁就是佐證,如俄羅斯市場完全被歐美資本市場孤立、美國凍結俄羅斯的美元外匯儲備、歐洲凍結俄羅斯的海外資產等。但俄羅斯也並非「軟柿子」,面對歐美聯合制裁,也實行了反制裁:停止對歐美出口天然氣石油、以盧布償還外債等。這些似乎都在預示著「經濟全球化」的終結。

雖然俄烏衝突的本身僅是「局部地緣衝突」,但這次衝突後的「後遺症」無疑將對整個世界的經濟局勢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經濟對峙導致全球石油、天然氣等能源價格已出現大幅上漲,3月末美國甚至考慮從戰略石油儲備中釋放1.8億桶的石油,規模是近50年最大的一次。這不難看出,短期俄羅斯停止能源出口的反制裁,已經影響到歐美的能源安全。

短期國民經濟生產生活與長期全球「碳中和」,二選一怎麼選?

光伏產業的「內憂外患」

雖然長期利好全球的能源向光伏等新能源轉型。但實際上,「遠水解不了近渴」,短期來看,這次衰退不可避免地阻礙全球向新能源轉型的進程。因為對於大多數國家來講,化石能源仍然是主力,其價格直接掛鉤各國的經濟生產生活。不難推測,接下來各國的首要任務就是保障能源安全,加大對石油、天然氣的投資、開採和儲備,維持和增加石油和天然氣的供應,以維穩價格。

因此,短期光伏產業裝機量增速大機率將仍然不及預期。

國家能源局的數據顯示,在2022年前兩個月國內新增光伏裝機規模為10.86GW,同比大幅增長234%,達到去年上半年新增裝機總量的83.4%,超出市場預期。其實,2021年的第一季度也出現了這樣超預期的,但二三季度的裝機旺季卻不及預期。要不是當年年底矽片下調價格,成本下降帶動了12月的「搶裝潮」,才勉強觸及最低的2021年預期。

「十四五」期間國內光伏裝機需求估計(單位:GW)數據來源:CPIA

要注意的是,接下來光伏產業要走的路不比2021年容易:

「外患」:首先,經濟全球化的修復需要時間,這是個不確定的時間長度。然而從美國考慮啟用戰略儲備石油來看,似乎是做好了「硬剛」的準備。那麼其他國家為保證本國能源供應,是否會加大對石油、天然氣的開發力度;其次,中國的能源結構特點是化石能源為主,水利發電為輔,相比發展光電,水利發電算是「近水樓台」,這樣不難理解為何國家會在3月底的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加快國內水利的基礎設施建設,預計投資8000億在水利方面,推測2022年的新能源建設或將偏向水利方面。

2021年我國發電量結構情況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內患」:首先就是疫情復燃的不確定因素,疫情影響下,出現了部分企業停產停工的現象,未來是否會波及光伏產業;其次,光伏產業上游的矽料價格出現了11連漲的情況,可見下游需求量較大,出現了上下游供需錯配的情況,接下來如果原材料價格繼續上漲,在上輪訂單結束後,成本壓力若向中下游傳導,勢必會影響中下游的開工率;最後,隨著政府對光伏發電補貼的不斷退潮,光伏「野蠻生長」的紅利期也將過去,項目收益率和裝機增長率都將進入成熟期。

相比2021年的「難」,2022年在地緣衝突的助推下可能「有過之而無不及」。在2022年3月之後算是進入了全球經濟衰退的周期,疊加通脹,必然使得全球央行對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採取非常謹慎的態度。雖然發展光伏產業的長期目標不會受到影響,但短期光伏板塊必然會被全球的能源安全和經濟衰退周期波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fe06b04438036995a47b65c431ecc1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