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33年,嘉靖皇帝欲要以謀逆罪將張延齡處死,並藉此機會誅滅張氏一族,張璁獲悉此事後,便進宮面見嘉靖皇帝,對其說道:陛下繼承皇位後,採取微臣的建議稱昭聖皇太后為伯母皇太后,您今天這樣做,豈不是讓你的伯母皇太后得不到善終嗎?如果張延齡叛逆罪成立,必須誅滅全族,那麼,昭聖皇太后也在被殺之列,陛下將如何處理呢?此話一出,竟令嘉靖皇帝無言以對,就這樣,在張璁的勸誡之下,張延齡終究沒有被定成叛逆罪,一場皇室內的巨禍也在他的斡旋下而「消釋」。
張璁,明朝中期重臣,在明世宗初年三度位居首輔,是大明王朝歷史上有名的廉臣,少年時期的張璁才智過人,小小年紀便能出口成詩,因而被家裡人寄予厚望。
張璁23歲時,參加鄉試考中舉人後,便無法更進一步,連續7次會試不中,到了第八次進京參加會試時,張璁已經是書生遲暮了,好在這一次張璁如願考中,踏上了步入仕途的末班車。
當時,明廷主政的君主是武宗皇帝,武宗皇帝沉迷享樂,荒廢政務,使得張璁這樣有心想要做出點政績的官員根本無法出頭和上位,這就使得張璁萌生退意,想要辭職還鄉,過他的田園生活。
恰在此時,武宗皇帝卻突發疾病,病逝於宮中,年輕的嘉靖皇帝在奉天殿即皇帝位後,便開啟了治國理政之舉,這些舉措讓曾一度心灰意冷的張璁看到了希望,張璁至此重新振作了起來。
嘉靖皇帝登基之後,堅持要立自己的生父興獻王為皇考,但卻遭到了以楊廷和為首的文官們的強烈反對,因而就引發了一場巨大的政治危機,這就是嘉靖初年有名的「大禮案」。
當時,嘉靖皇帝作為新登基的君主,根基未穩,面對老臣楊廷和以及以他為首的文官團體時,因而顯得有點力不從心,好在這個時候,名不見經傳的張璁站了出來,他不僅力挺嘉靖皇帝,還在上諫中據理力爭,令嘉靖皇帝不在孤身一人面對楊廷和這樣文官。
正因為張璁恰到好處的站位,以及不留餘地的支持,使得嘉靖皇帝最終成為了「大禮案」的勝利者,如願將自己的生父興獻王立為皇考。
而作為回報,嘉靖皇帝將名不見經傳的張璁破格提拔成為內閣輔臣,張璁入閣後不久,嘉靖皇帝便在文華殿單獨召見張璁,對其說道:朕會經常有密諭給你,你切記不要泄露,朕給你的帖子,都是朕親手寫的,嘉靖皇帝這樣的舉措,就使得張璁成為了獨寵之臣,凌駕於其他內閣輔臣。
張璁之所以受到嘉靖皇帝的獨寵,一方面是因為所想之事,經常能夠和嘉靖皇帝想到一塊,使得嘉靖皇帝在施政改革之舉上事半功倍,另一方面,那就是張璁為官十分清廉,張璁在掌管都察院時,在選撥官員時,都是選拔「廉能愛民者」的官員擔任要職,並且對於那些貪官污吏進行了嚴懲,這一系列的措施和行為,使得明廷政清民和。
張璁除了為官清廉以外,還是一個顧全大局之人,1533年發生的「張延齡案」,令嘉靖皇帝震怒,欲要大開殺路,多虧張璁在其中斡旋,才使得這件事情得到妥善解決。張延齡案中的主人公張延齡,是孝宗皇帝的大舅子,他的親妹妹是孝宗皇帝的皇后,武宗皇帝病逝後,張延齡的妹妹被封為昭聖皇太后,身份極其珍貴。
嘉靖皇帝即位後,通過大禮一案,將自己的生母封為興獻皇太后,但是,昭聖皇太后對於王妃出身的興獻皇太后並不尊重,在言語上曾多次進行冒犯,這就令嘉靖皇帝為此頗為不滿,總想找個合適的機會對昭聖皇太后展開還擊。
後來,有人告發昭聖皇太后的兄長張延齡有謀反之舉,嘉靖皇帝想藉此報復,就想要以謀逆的罪名將張延齡處死,並藉助這個機會,將張氏一族滅族,這個消息很快傳到了昭聖皇太后的耳中,她當即就急匆匆趕到嘉靖皇帝的御所,找嘉靖皇帝求情,但是嘉靖皇帝選擇避見昭聖皇太后,令昭聖皇太后為此事著急上火。
與此同時,這起張延齡案的卷宗被送到了作為內閣首輔大臣張璁的手中,張璁看完之後,覺得嘉靖皇帝判罰過重,便進宮面見嘉靖皇帝。
見到嘉靖皇帝後,張璁直言不諱地說道:陛下,張延齡是一個貪財之人,怎麼可能有謀反之心呢?如果陛下以謀反罪治他罪,這會傷了昭聖皇太后的心,有損陛下與昭聖皇太后之間的關係。
嘉靖皇帝聽後,不屑地說道:天下是太祖高皇帝打下來的,孝宗皇帝也要遵守太祖高皇帝的制定的法規,愛卿您既然擔心傷伯母的心,就不怕傷太祖高皇帝的心嗎?
張璁一聽這話,就知道嘉靖皇帝正在氣頭上,於是乎,就降低語氣說道:陛下,您繼位稱帝後,採用微臣的建議,稱昭聖皇太后為伯母皇太后,您如果今日非要這樣做,這豈不是傷了昭聖皇太后的心嗎!如果張延齡叛逆罪成立,必須誅滅張氏一族,那麼,有張氏一族血緣關係的昭聖皇太后也應當一同被處死,陛下,這樣的事情,您應當如何處理呢?
嘉靖皇帝聽張璁的話語,頗有幾分道理,冷靜下來之後,便將這起事件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妥善地解決了此事。從這件事情中,我們就能夠看出張璁顧全大局的一面,做事非常穩妥,這件事情也成為流傳至今的美談,令世人詳談,熱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