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馬斯克的熱血航天夢,太震撼!

2022-04-25     24樓影院

原標題:揭秘馬斯克的熱血航天夢,太震撼!

前不久,神州十三號飛船順利返回地球,讓我國的航天事業再創偉績。無數的航天愛好者對浩瀚的星辰大海,又生出新的憧憬。

與此同時,大洋彼岸的企業家埃隆·馬斯克,在靠著特斯拉轎車和第三方支付平台「PayPal」家喻戶曉後,又因其SpaceX(太空探索技術公司)被廣泛熱議。

奈飛新片《回到太空》,便將馬斯克如何白手起家,製造私人運載火箭,以及成為NASA(美國航空航天局)鐵桿夥伴的過程娓娓道來。

01

片名「回到太空」並非誇張。雖然美國的航天事業起步很早,1969年,阿波羅11號就已登陸月球;1981年4月,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問世,之後進行135次飛行。

但到了2011年, NASA卻停掉了太空梭載人飛行項目, 根本原因在於,航天事業費資甚巨,短期回報率極低,且事故率高。

航天事業陷入泥潭,NASA提出將運載火箭和飛船外包給私人企業做。不管是對於老派的航天人員,還是對於美國政府,這一決定意味著極大的風險。像阿姆斯特朗這樣的登月第一人,就認為私企的加入簡直是「亂彈琴」;而對於官僚們來說,私企一旦登陸其他星球,便可能將其劃到個人資產下。

這些負面的反饋,讓當時研發火箭的私企們頗為感傷,這其中便有年輕氣盛的埃隆·馬斯克。馬斯克沒有想到,再次回歸太空的的征途,竟會遭遇這些航天前輩們的猜忌和排斥。

但馬斯克沒有停留在這種負面情緒中。其實,早在2002年,他就在一次業餘火箭愛好者集會中,將日後的副手漢斯拉入伙,並組建了「太空探索技術公司」,融資1億美元,開始研發運載火箭。

對於馬斯克的團隊來說,這一切都得從頭做起,而留給他們的機會正常來說只有三次,如果研製的火箭在三次試飛中都沒有進入外太空,計劃便宣告失敗。

但最終結果是,馬斯克的「獵鷹一號」火箭,卻是在第四次獲得成功。即使在資金耗盡,精神瀕臨崩潰的邊緣,馬斯克依然挺了過來,用強大的意志力讓整個團隊繼續運轉。

如果說,「獵鷹一號」只是讓馬斯克拿到NASA的十八億美元的訂單,那麼隨後的火箭回收利用的技術,才是讓他在這一行獨占鰲頭。

其實,對於航天業來說,運載火箭的昂貴造價不僅僅在於材料和研發,更在於一個關鍵性的弊端——不可重複利用,即使是執行過幾十次任務的太空梭,其主油箱也需要每次更換。

讓如摩天樓大小,重達30噸的龐然大物降落在大海中央的一小片區域中,這個以往只會出現在科幻電影中的場景,終於在馬斯克的手中得以實現。

為此,SpaceX的技術部門發明了腿部、引擎、傳感器和驅動器及非常先進的算法,並在最後添加了網格鰭,通過旋轉這些鰭來精確引導火箭飛回目標。直到最後一分鐘,再次為著陸燃燒點燃引擎,讓火箭在著陸時減速,正好落在區域中間。

2015年,這一歷經七年攻關的核心技術終於成功,當馬斯克見到這一幕時,興奮不已地一邊奔跑,一邊不斷大喊「立起來了!」

而這所有的一切,其實都是馬斯克為載人航天事業而做出的努力。影片的核心事件講述的便是在2020年,SpaceX和NASA合作,將兩名航天員送入國際空間站,並以SpaceX獨家研發的返程登陸系統,使其重返地球的故事。

02

其實,《回到太空》除了有埃隆·馬斯克這位如日中天的商業大鱷外,另一個值得關注的地方在於,它是由金國威、伊莉莎白·柴·瓦沙瑞莉夫婦所執導製作的紀錄片。

但凡對這幾年紀錄片領域有所關注的影迷,不可能不耳聞過金氏夫婦的大名。他們在2018年所執導的《徒手攀岩》拿到了翌年奧斯卡的最佳紀錄長片獎。與此同時,兩人近些年的作品產出速度亦頗為驚人。

去年,兩人就曾執導了《泰國洞穴救援》一片,將鏡頭對準發生在2018年的一場特殊的國際營救行動。

而在他們的導演作品序列中,今年和明年更有兩部劇情片即將上映,一部是傑克·吉倫哈爾主演的《天降之禍》,另一部則是由安妮特·貝寧和朱迪·福斯特擔任主角的《奈德》。

這也讓一些影迷對《回到太空》於金氏夫婦們的意義產生疑惑,畢竟一對曾經執著於記錄極限運動愛好者的伉儷,為何會對商業大佬與其航天帝國產生興趣呢?

然而,從《回到太空》的核心表達上說,金氏夫婦依然著迷於冒險者對於未知領域的探索過程。

在此,冒險者既是埃隆·馬斯克,也是鮑勃和道格這兩位航天員。

對於馬斯克來說,他本可以安享於所締造的商業帝國,PayPal支付平台、特斯拉汽車和SolarCity公司,任何一家都足以讓他富可敵國。然而,這位從南非走出來的高材生碼農,手握巨額財富,夢想卻志不止於此,他還有更宏大的藍圖

片中,在對比SpaceX和NASA之間的工作方式時,不斷突出「紙上預見」「試錯教訓」之間的區別。對於NASA來說,他們傾向於讓一幫深諳理工科的學究埋頭紙上,通過精密的計算,提前規避航天風險;而對於SpaceX來說,製造足夠多的火箭進行試錯,從而總結經驗,進行產品的疊代升級,乃是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

這也是為什麼那句「我們可以試一下這個,這可能會爆炸,但是一旦爆炸,我們又學會了新的東西」會如此動人,因為它傳遞出了馬斯克對於挫折的擁抱和達觀。

他如同《攀登梅魯峰》中的金國威,或者《徒手攀岩》里的亞歷克斯,有著天然的冒險精神,並且對未知之地表現出過分的著迷。

而對於兩名太空人鮑勃和道格來說,他們更像是通過馬斯克的這件「大玩具」,再次圓夢。這兩位經驗老道的前NASA航天員,都曾在外太空執行過航天任務。

影片通過兩人的生活細節,將他們對於太空的嚮往描述的絲絲入扣。如果說馬斯克的夢想是一種更為宏大和抽象的藍圖,讓人類可以在未來的幾十年,甚至是上百年後登陸其他星球,實現所謂的「生命的多行星化」,那麼鮑勃和道格的夢想則是一項清晰可見的行動——再次登上外太空,感受自己的渺小。

而在鋪墊這場生死難測的航天任務間,金氏夫婦不斷插入1986年挑戰者號和2003年哥倫比亞號太空梭的失事畫面,那些罹難的航天員成為鮑勃和道格心中的夢魘,卻也是激勵他們研製出更為安全的逃生系統的動力。

這種在懸崖邊舞蹈的驚險感,和金氏夫婦以往執導的那些極限愛好者題材的影片如出一轍。他們都對生死之間的辯證轉化懷以熱切關注,所以他們才會捕捉到火箭發射當天,地勤人員們的複雜心態,他們雖然是科學的門徒,但都用五花八門的「迷信」舉動,寄予著諸事皆安的祝福。

因此,我並不認為《回到太空》是金氏夫婦對於資本的妥協,或是基於其他目的的創作。相反,它依然在用新鮮的題材,傳達出兩人對於生命體驗的細膩皴染。

你會在其中感受到馬斯克在企業家身份之外的童真和執著,也會體悟到鮑勃和道格在空間站更換電池時,對於晝夜迅速更迭時的喟嘆。

說到底,金氏夫婦的影片,最終的情感落點,都是讓我們在宏大面前學會謙卑,在磨難面前懂得昂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fcd747de77226e08e27e49618b4866c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