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空間科學中長期發展規劃》發布,開展地外生命探尋成優先發展方向

2024-10-15     南方Plus客戶端

《國家空間科學中長期發展規劃》發布,開展地外生命探尋成優先發展方向

10月15日,中國科學院、國家航天局、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聯合發布《國家空間科學中長期發展規劃(2024—2050年)(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提出了我國有望取得突破的極端宇宙、時空漣漪、日地全景、宜居行星、太空格物等五大科學主題和17個優先發展方向。(看直播>>)

其中,「極端宇宙」主題探索宇宙的起源與演化,揭示極端宇宙條件下的物理規律。優先發展方向包括暗物質與極端宇宙、宇宙起源與演化和宇宙重子物質探測。擬解決的重大科學問題包括暗物質粒子本質和宇宙高能輻射來源,暗能量的本質,動態宇宙探測與暫現源物理機制,宇宙黑暗時代和再電離歷史,恆星及行星系統起源與演化,重子物質循環與反饋等。

「時空漣漪」主題探測中低頻引力波、原初引力波,揭示引力與時空本質。優先發展方向為空間引力波探測。擬解決的重大科學問題包括超大質量黑洞和種子黑洞的形成及其與宿主星系的協同演化,黑洞附近強引力場精細結構及緻密天體的分布和物理性質,檢驗早期宇宙學模型等。

「日地全景」主題探索地球、太陽和日球層,揭示日地複雜系統、太陽—太陽系整體聯繫的物理過程與規律。優先發展方向包括地球循環系統、地月綜合觀測、空間天氣探測、太陽立體探測和外日球層探測。擬解決的重大科學問題包括太陽磁活動特性和磁周期起源機制,太陽風擾動的三維傳播與演化規律,太陽風—磁層跨尺度能量傳輸和耗散的機理,磁層—電離層—熱層耦合,地球系統多圈層跨尺度相互作用,太陽風—星際介質相互作用的過程和機理等。

「宜居行星」主題探索太陽系天體和系外行星的宜居性,開展地外生命探尋。優先發展方向包括可持續發展、太陽系考古、行星圈層刻畫、地外生命探尋和系外行星探測。擬解決的重大科學問題包括月球深部物質、圈層結構及早期撞擊歷史,小行星/彗星起源與演化,火星宜居環境演化與生命信號,太陽風與木星磁層的相互作用,冰衛星和冰巨星宜居環境與生命信號探測,系外行星宜居性及生命特徵等。

「太空格物」主題揭示太空條件下的物質運動和生命活動規律,深化對量子力學與廣義相對論等基礎物理的認知。優先發展方向包括微重力科學、量子力學與廣義相對論和空間生命科學。擬解決的重大科學問題包括微重力多過程耦合新體系下複雜流體物理基礎理論,引力場中的量子效應、廣義相對論高精度檢驗與新物理探索,地球生命的空間環境適應性和生存策略等。

圍繞五大科學主題,聚焦優先發展方向,《規劃》還提出中國空間科學發展路線圖。第一階段,至2027年,運營中國空間站,實施載人月球探測、探月工程四期與行星探測工程,形成若干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的原創成果。

第二階段,2028—2035年,通過第一階段任務實施取得位居世界前列的原創成果。運營中國空間站,論證實施載人月球探測、月球科研站、太陽系邊際探測、巨行星系統探測、金星大氣採樣返回等科學任務。

第三階段,2036—2050年,我國空間科學重要領域達到世界領先水平。論證實施大型任務5~6項,以及25項左右中小型和機遇型任務。

南方+記者 趙曉娜

【作者】 趙曉娜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fccee15477d8f6d9fb237869456f07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