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日子》催淚結局:王明中欠姥姥的「道歉」,才是淚點

2023-02-27     莫奇愛歷史

原標題:《我們的日子》催淚結局:王明中欠姥姥的「道歉」,才是淚點

文/小航

姥姥那人和走得安詳。

那一天入眠,做了一場夢。書生老公風塵僕僕接她,重逢的老兩口,說著這些年對彼此的虧欠。場面溫暖,定格在那一秒。他們相見的地點,家裡的廚房,一人一言,語速放慢,老伴為缺席的時光致歉,牽著她的手告別人世間。

生前為兒女鞠躬盡瘁,家裡的家務攬手心,操心後代的婚姻大事。做飯,洗衣,樣樣拿手。外孫,外孫女一視同仁,臨終之際將存款留給孩子。她一生節儉,穿著樸素,省吃儉用。病情確診,花高昂的醫藥費住院,如果沒有主治醫師的勸慰,整日在消費高,不見療效的醫院等腿康復,等於做無用功。

又不是大病,無關緊要。不肯花兒女的一分錢,老了生病很正常,誰都躲不過。步入老年,身體一日不如一日,患上骨癌晚期,勇敢和病魔抗爭。跟神鬥法,盼望能活到王明中學成歸來。

王明中去讀博,四年里和家人斷絕聯繫,了無音信,平時連打長途電話的閒暇時間稀少。姥姥托東方宏寄手寫信,那時的郵遞慢,直至回國前幾天才收到,信中的語言溫暖,字字誅心。

王明中回東北第二日清晨,手捧鮮花,去姥姥墓碑嘮家常。聊家裡的一些事,講功成名就以來的奉獻,救病人的成就感。這個大男孩煽情地流著淚水,用英文和最愛的親人一句句說遲到的想念。人生無常,每一次用盡力氣的告別傷筋動骨,百費周折。姥姥帶著遺憾離世,新一代成功人士擠進時代潮流。

催淚結局,全員痛哭

病來如山倒,再堅強的人累得虛脫。亡最不好的是,年輕一輩,還沒好好盡孝,到了送別時刻。老人再也看不了大好河山,等不到地久天長。老人在世時,家裡的大小事大事推一邊。

父母健康,奔波在外,不管多晚回家總有一口熱騰騰的飯。父母歸西,空蕩蕩的家,從大廳到堂屋,幾乎是揮之不去的身影。那人和生命期限只剩時,劉淑霞抱著丈夫王憲平,眼光中閃著淚珠。媽媽安享晚年即將病故,媽媽占據了她的幼年期,成長期,育兒期,產女養兒期。

劉淑霞愛母心切,母女連心,相依為命45餘年。媽媽對她的意義非凡,在襁褓中時,爸爸早逝。那人和寵女,孩子一出生富養,培養文學細胞,在哈爾濱度過孤苦伶仃的生活。遷移到錦城,她們又生活在一個屋檐下。

這麼多年,媽媽幾乎是她日常中的重要角色。媽媽忠心耿耿地照料著家,雜物事一肩挑。人最可怕的情感,習慣與依賴。《我們的日子》結局,那人和從護士口中知道病情嚴峻,時日不久堅持要辦出院,一個最揪心的原因:不想再做無力反抗,花再多錢,也是等的命。醫院不是安定的地方,在這裡,躺冰冷的太平間,靈魂無法安息。

人走茶涼,人如燈滅。明白這個道理,不枉來世道一趟。來日方長,見一面少一面。王雪花直到寫故事,小說劇本賺稿費,北漂了幾個月榮幸當自由職業者,逐步懂得家人,親情的不可替代。走上文學路,拋棄少女光陰的叛逆,褪去青澀,那人和生命最後時光,細心陪伴,照料。

那人和清醒的頭腦,唯一放不下的是劉淑全。趁著她能走動,能撇天,劉淑霞叫來哥哥。那幾日,劉淑全盡孝心,什麼事都依著媽媽。給媽媽洗腳,陪著嘮嗑。母子倆談心,回憶媽媽辛苦拉扯他長大,看著他娶悍妻,婆媳關係處理不當,撒手而去。劉淑全一點不恨媽媽,20年對自己家,陳芝麻俗事不管不問。

相聚難,相守一世更難。掌心與手背都是肉,父母和愛人最基本的不同,一個為孩子憂思半生,一個兩條心不在一條線,吵得不可開交。「懦夫」劉淑全,在病房裡教訓了不懂人情世故,炸呼的媳婦。那人和看到長子頂天立地的一面,臉頰上有了燦爛的笑容,秀珍在夫君貧寒時不離不棄,劉淑全當了多年的受氣包,做了一回真男人,揚眉吐氣。秀珍防不勝防,被扇了一巴掌,士氣被碾壓,灰頭土臉,摔門遠去。

潑辣的兒媳第一次受辱,那掌耳光打得激烈,迴蕩在空氣中。病人,人行道擁擠的過客被這對夫妻的相處模式震撼,那一刻劉淑全爆發,怒氣上頭,出手暴揍秀珍,征服秀珍。長大的柱子漂泊廣州理解爸爸的苦,能賺錢,拿工資生存,自立門戶站爸爸這一邊。那人和愧疚,至沒和孫子說抱歉的話語,心裡覺得對唯一的孫子有歉意,柱子比父輩清楚,奶奶不在他們家的真相。有一位那麼粗俗,慵懶的媽媽,根本拉不近祖孫情。

明中欠姥姥的「道歉」,才是淚點

家屬院的五個孩子,個個有出息,出類拔萃。從事的崗位,行業各有差異。以興趣,愛好,專業,特長於一體,在炫麗的世界閃閃發光,時刻學習新事物。

楊思宇開旅行社,做老闆享受獨處,忙碌招致來來往往的遊客,東方宏辭職開影視工作室,創業計劃指日可待。嚴冰因英語好,全國各地出差,交際能力上漲,在醫美行業做頂尖,王雪花走運,頂著「新銳作家,編劇」頭銜,成為靠筆頭,靠輸入靈感寫作的新時代領袖。

這幾個少年的友誼綿綿延續,初入社會茅廬,參透朋友的價值,年少情意堅貞不屈,磕磕絆絆的友情如一杯陳年老酒,越釀越濃厚。別離這一課,殘忍又無情,姥姥走的那一早晨,四人抹著眼淚嗚咽哭泣,心在滴血。此一時彼一時,長大一點不開心。疼愛自己的長輩忍著病痛折磨孤獨老,重新定義活著的概念。

姥姥拖著羸弱的身體,回老屋療養。做了兩件事:一口一字跟著外孫女念英語,在紙上練習。等外孫王明中的電話,王明中留美讀書四年,一門心思埋頭苦學,拽幾句洋文,有朝一日,家裡的醫學博士歸途,隔空講話。

姥姥想得很周到,活到老學到老精神可嘉。只可惜,事事不如意。英語沒抽空炫耀,人先走一步。癌變,腿一天天走路困難,等了那麼久,外孫一個電話也沒問候。嘴上雖講著無關緊要的話語,心裡失落。姥姥走的前一日,交代後事,把積蓄一分一毫留給外孫女。

手裡沒織完的衣,多餘的線,再無用處。沒說完的遺言,都在那封晚到的信。話語真誠,用詞平淡,那是姥姥寫給王明中獨一無二的臨別祝福。可恨的是,蒼天不長眼,如果王明中早一點收到,如果郵遞員的速度加快,如果當時可以發電報,如果王家人願意花一些錢去郵局,也許依依惜別的再見,顯得悲壯。

異國的遊子,再絕情家裡的來信中讀到摯親去世,快馬加鞭往回趕。獨自在外求學的歲月,苦中作樂。他有難言之隱,也有訴不清的苦衷。《我們的日子》姥姥生日那晚,四家人辦盛宴懷念姥姥。回國的王明中望著那一幕,眼角濕潤。作為家裡讀書多,學問高,親人供養他的頂級學霸,真正體會到生離別四字的巨痛。

王明中回到錦城醫院實習,博士生涯結束,每天有做不完的手術,問診不完的病人。一忙起來,忘了好多事。當慢慢掙脫掉孩子氣,才懂姥姥隱瞞病情的痛處。這個寵溺她一世的女人,但凡有一點私心,在外孫學業最後時間內,會一五一十地告訴他實情。姥姥的「不言」那麼有寓意,一個從來不喜歡拖垮兒女的老人,看淡和最寵外孫的重逢。

姥姥的「不語」遮蓋了隱含的真相,實則教王明中人活到多少歲是定數,孝順長輩是後輩應盡之責。姥姥的愛,溫如細雨,膩如春風。用亡的膽量,直面慘澹現實讓下一代人學會以德報怨,學會並肩而戰。

王明中對著姥姥墓牌大致「歉詞」,是長大成名以來的沉痛使命。今後,家裡再也見不到慈愛老人的模樣,聽不見她的囉嗦。從出生,上學,考大學,追求更高學術,姥姥每一步做得完美無缺。一個成年男人,最悲傷的是,想做孝子,孝孫,愛自己的人魂飛魄散。

一聲{我愛你,我想你},懲罰王明中晚到,辜負姥姥。常年在醫學領域研究,哪會懂老人學這兩句英語的深度含義。一封飽含真情,夾雜愁腸悽苦味道的信,道盡王明中的薄涼。再懊惱,一切無回頭路。王明中不戀家,8年里,北京國外呆的順風順水,讀博一部分學費學校補助。姥姥從外孫眼裡,觀察到孩子對外面世界的。

《我們的日子》嚴冰等了十年,和王明中走到一起,是對姥姥最狠的打擊。嚴冰多好的姑娘,那次失身,王明中是直接罪手。至於王明中最後留故土,用醫術救人的緣由催淚又寒心。他想通過個人努力,在這片生他,養他的貧瘠土地,救更多早期骨癌患者,借著博士生期間的課題:試管嬰兒技術能為王家傳宗接代。

寫在最後

生者苦,者樂。病痛的疾苦,歲月的無情,刻上等候的符號。萬家燈火,孤燈星辰,閃爍的宇宙里,不一定每時每刻都能為守候的人而發慈悲心。成人該掌握的課題:踏遍泥濘區,仍有光明點染。掃遍灰塵路,依舊能服務於每個需要求助的弱勢群體就是福氣。

那人和的故事,是中國式家庭父母的寫照。如同一本厚厚的書,讀透靠智慧,閱歷不夠。在多重角色的轉換,那人和懂得成全和斷舍離兩者的相融合,半輩子的光陰耗在為後生。舍己忘我精神,不免令人深思,老一輩流血流汗的努力。至於王明中的醜陋,薄情,傷姥姥的心,也是本劇的感情升華點。現實生活里,一家兩個孩子也有天之驕子,成績優秀,無奈對家不依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fc8b12c9cbfe299a748d73552e97e8d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