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行書神品,比《聖教序》更傳神,但被低估、忽視已久!

2023-05-13   書法網

原標題:王羲之行書神品,比《聖教序》更傳神,但被低估、忽視已久!

王羲之行書神品,比《聖教序》更傳神,但被低估、忽視已久!

對書法史有所了解的朋友知道,學行書和草書始終繞不開的人物就是「書聖」王羲之,《蘭亭序》《聖教序》《十七帖》已然成了必臨法帖。學行書選擇的是《蘭亭序》《聖教序》,除了這兩件之外,王羲之其實還有一件集字作品值得一學,但長期以來,此作被忽視、低估,知名度也遠遠降低,它就是《興福寺半截碑》。

《興福寺半截碑》即《鎮國大將軍吳文碑》,此碑是為紀念吳文而立,於唐開元九年(721年)立於都城長安興福寺。在唐代,集王羲之字、歐陽詢字立碑之風盛行,興福寺僧人大雅遍覽王羲之行書名帖,耗時數月方成。

《興福寺半截碑》從刻成到明代中期,一直名氣不大。據說在明萬曆年間,王堯惠發現此碑被置於西安城南壕溝中,遂將其移至西安府學,如今存西安碑林博物館。殘碑高約80厘米、寬104厘米,碑文現存35行、700餘字,由徐思忠等拓刻保存。

此碑名為「半截碑」,但實際不然。故宮博物院熊長雲研究員認為,此碑型質借鑑《聖教序碑》,而唐代碑制的尺寸一般有明確標準,由此推測,《興福寺半截碑》原碑高應在2.5米左右。所以,現存殘碑僅為原碑三分之一,學界也以「興福寺殘碑」稱呼它。

根據專家考證,《興福寺碑》集字來源有這麼幾處。首先是源於懷仁的《聖教序》,據明代趙崡、楊賓等人所著文章可知;其次是源於趙模《千字文》,證據是《聖教序》中無「監」字,而《興福寺碑》的「監」字皆採用趙模《千字文》中寫法;其三是根據內府所藏王羲之書法;其四便是大雅等人借用王羲之書風的偏旁部首,加以拼合。

綜上所述,《興福寺碑》較好的保留了羲之筆法原貌,又能夠融入個人巧思,不落窠臼,所以安世鳳稱讚:「其集王字,顧獨得其精神筋力,儼如生動,不比懷仁,只得其形模,並其古澹之趣而已,是以書家重之。」也就是說,在當時的書家看來,《興福寺碑》比《聖教序》更傳神。

《興福寺碑》點畫勁峭,結字欹宕,劉熙載點評:「蓋聖教之字雖間有峭勢,而此碑尤以峭尚。」其尖鋒入紙、一拓直下,中鋒行筆,調鋒流暢,點畫圓潤遒勁,兼具二王的「內擫」與「外拓」之法。

八大山人《臨興福寺碑》

雖然只剩下三分之一,但刻工精緻、字跡清晰,它與褚本《蘭亭》、古榻七佛頭《聖教序》,並為三大「王字善本」,同時又「尤顯逋峭,古今集右軍書凡十八家,以《興福寺》為最。」明末以來,臨《興福寺碑》的書家很多,如王鐸、八大山人、白蕉等,尤以八大山人臨本別有異趣。

白蕉《臨興福寺碑》

大家對《興福寺半截碑》有何看法,歡迎評論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