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品讀」年年有「魚」

2023-03-18     打遊戲的老梁

原標題:「寧品讀」年年有「魚」

從前,鄉里人家辦酒請客,往往是擺開八仙桌,端上八大碗。八大碗吃的不光是味道,更多的是風俗。

以里下河一帶為例,八大碗上菜順序基本固定,最後一道菜一般是紅燒魚。桌上人都明白,酒席已接近尾聲,所謂「魚到酒止」,下面就是主食米飯了,至多再來一大碗青菜豆腐湯。酒席上的魚,客人一般是不會動筷子的,要給主家留著,圖個吉利,表示「年年有餘」。有些地方更加簡化,讓端菜的用托盤託了一碗紅燒魚,經過每張桌子,巡迴繞場一周,一邊高聲叫道「魚到了」,轉身下去。這道菜並不上桌,但也的確出過場了。

紅燒魚多用鯽魚,一些地方俗稱「刀子魚」,以其頭小身扁、形若刀狀而得名。放眼淡水魚類中,鰟鮍、羅漢狗子這些小雜魚根本拿不出手,而鱖魚鱸魚之類又稀罕金貴。鯽魚大小適中,體形勻稱,擺上桌子既實惠又體面。

里下河地區溝渠縱橫,水網密織,號稱魚米之鄉,但平時種莊稼的大多沒空捉魚摸蝦,就算花工夫去撒網垂釣,也不易弄到巴掌大筷子長的像樣的魚。家裡來了親戚朋友,要吃魚還得去買。一碗擺得上檯面的紅燒鯽魚,在平常實屬奢侈。即使辦酒席的人家,也同樣是能省則省。一碗紅燒魚,擺擺樣子走個過場,說到底還是由於當時經濟條件的限制,吃不起。

做紅燒魚這道菜,各地燒法大差不離。淮揚廚師掌勺燒魚,除了蔥姜蒜之外,一般別無其他料頭,也不放辣椒花椒之類。至於佐料,油鹽醬醋大致必不可少,家常紅燒魚也是如此。那時村裡的合作社有糖色、醬這些東西賣,家裡若要做紅燒魚紅燒肉,大人會掏出一角紙幣,差遣小孩,拿了兩隻搪瓷缸子去各打一些來。有了糖色和醬,做出來的紅燒魚色澤深紅油亮,味道鮮香醇厚。如今很少看到哪裡賣糖色的了,都是自家現熬現做。

無論是逢年過節自家吃,還是大擺宴席待客用,紅燒魚大多都是事先做好,擺在堂屋裡的條案上,一旦需要隨即端上。臨時可擱上幾根香菜,點綴一下。寒冬臘月,因要討個口彩,一盤紅燒魚幾次上桌均能全身而退,過了幾天仍是原封未動。直至魚身漸已發硬,終於非吃不可了,也無須回鍋,倒上一勺香醋,浸入魚肉魚凍,入口也有滋有味。

酒席上的一碗紅燒魚都是兩條,而且要選一般大小。每條以五六兩為宜,三四兩尚可,不能太小。出鍋裝盤時,兩條魚魚頭朝向一致。有些地方規定更加細緻,若是婚宴,兩條魚非但並排擺放,還須對稱,但要求魚腹相接,絕不可背靠背——如此會不吉利,預示夫妻將來背道而馳,生活不諧。其他宴請則與婚宴有所區別,兩條魚以腹背相連的方式擺盤。

魚到桌上,擺放的方向又很重要。有些地方的風俗是,魚頭象徵著至高無上,因此將魚頭對準主賓,而且還要為此喝杯魚頭酒。而里下河一帶有些鄉村則迥然不同,不可將魚頭對準一席的主賓,而是以魚背相向,以示敬重;吃到中途,一面的魚肉吃完了,倘若桌上有常年弄船的,最好勿將魚身翻轉,或者即使要翻,也必須避開忌諱,不可說出這個「翻」字。非說不可,可以換個詞,比如念叨一句「掉個檣」之類的。吃到最後,卻不能光碟,至少要將魚頭魚尾留著,意為「有頭有尾」,這是對主家的一份殷殷祝福。

三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廣袤的里下河平原上,不同鄉村的風土人情各有差異,得講究入鄉隨俗,這也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寧品讀」專欄投稿請發至[email protected],並註明姓名、聯繫電話,一經發布,稿費從優。

文中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作者:成

編輯:廖且為、張 理

*轉載請註明來源於「上海長寧」

喜歡就點個「

贊」

歡迎

留言評論和「寧寧」互動

再送我一朵「

在看」的小花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fbff1d181ab468f708da282922c108d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