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你能一邊看著下面這張思維導圖,一邊描述出刮痧的各種運板方法及適用場景嗎?
持板方法
正確的拿板方法是用手握住刮痧板,將刮痧板的長邊橫靠在手掌心部位,大拇指及其他四個手指彎曲,分別握住刮痧板的兩側,刮痧時用手掌心部位施加向下的按壓力。
刮拭時應單方向刮,不要來回刮。身體平坦部位和凹陷部位的刮拭手法不同,持板的方法也有所區別,下面會詳細地介紹。
面刮法
面刮法是刮痧最常用、最基本的刮拭方法。將刮痧板接觸皮膚,刮痧板向刮拭的方向傾斜,從內到外或自上而下均勻地向同一方向直線刮拭(胸部處由內向外刮拭,其他地方為從上向下刮拭),每次有一定的刮拭長度,不要來回刮。
刮痧板傾斜的角度一般是30°~60°,45°夾角最常用。此方法適用於身體平坦部位的刮拭,如軀幹、四肢、頭部等。
平刮法
此操作方法與面刮法相似,只是刮痧板向刮拭的方向傾斜的角度應小於15°,並且向下的按壓滲透力較大。
適用於身體比較敏感的部位,如面部、臟腑器官體表投影區。
推刮法
以刮痧板整個長邊接觸皮膚,刮痧板向刮拭方向傾斜的角度小於45°(面部小於15°),自上而下或從內向外均勻地向同一方向緩慢直線刮拭,推刮法比平刮法按壓力要大、刮拭速度要慢,每次刮拭長度要短。
推刮法可發現細小的陽性反應並能減輕疼痛,是刮拭疼痛區域的常用方法,常用於面部、臟腑器官體表投影區、腰背肌部位和疼痛區域的刮拭。
角刮法
- 單角刮法
用刮痧板的一個角在穴位處自上而下刮拭,刮痧板朝刮拭方向傾斜45°,適用於膻中、肩貞、風池等穴位。
- 雙角刮法
用刮痧板凹槽處的兩角部同時刮拭,如將刮痧板凹槽騎跨在突起的部位上(比如脊椎、鼻樑、下頜邊緣等處),雙角同時刮拭脊椎棘突兩側或鼻兩側的部位。刮拭時刮痧板向下傾斜45°,自上而下刮拭。
點按法
將刮痧板角部與穴位垂直,由輕到重向下按壓,並逐漸加力,片刻後迅速抬起,使肌肉復原,重複多次,手法連貫。此法適用於人中、膝眼等處穴位。
拍打法
將五指和手掌彎曲成弧狀拍打,拍打手法多用於四肢,特別是肘窩和膝窩的經穴,但軀幹部位和頸部禁用。
拍打前一定要在拍打部位先塗抹適量刮痧油。氣血瘀滯嚴重時,拍打肘窩和膝窩時可能會有青黑色、較密集的痧象出現。
立刮法
將刮痧板角部與穴區垂直,刮痧板始終不離皮膚,並施以一定的壓力做短距離(2~3厘米長)前後或左右摩擦刮拭。此方法適用於頭部全息穴區刮拭。
按揉法
- 平面按揉法
用刮痧板角部的平面以小於20°角按壓在穴位上,做柔和、緩慢的旋轉運動,刮痧板角部平面始終不離開接觸的皮膚,按揉壓力應滲透至皮下組織或肌肉。此法常用於對臟腑有強壯作用的穴位,如合谷、足三里、內關穴以及手足全息穴區、後頸、背腰部全息穴區中疼痛敏感點的診斷和治療。
- 垂直按揉法
將刮痧板垂直按壓在穴位上,刮痧板始終不離開所接觸的皮膚,做柔和、緩慢的旋轉運動。適用於骨縫部的穴位和第二掌骨橈側全息穴區。
揉刮法
以刮痧板整個長邊或1/2長邊接觸皮膚,刮痧板與皮膚的夾角小於15°,緩慢、均勻、柔和地作弧形旋轉刮拭。多用於面部、腹部、腋窩保健刮痧和消除結節、疼痛等陽性反應,此法可減輕疼痛。
提拉法
兩手分別各持一塊刮痧板,放在面部同一側或不同側,用刮痧板整個長邊接觸皮膚,刮拭的按壓力滲透到肌肉深處,以肌肉運動帶動皮膚提升,提升的拉力和向下按壓的力度相等。
刮痧板與皮膚的夾角以20°~30°為宜。此法主要用於面部。
疏理經氣法
沿經脈的循行部位,用刮痧板長邊自上而下循經刮拭,用力柔和均勻、平穩、連續不斷。
一般用於上、下肢或背部分段刮痧,可從肘、膝關節部位一直刮到指(趾)尖或從頸椎處一直刮到腰椎以下。
此法可放鬆肌肉,消除疲勞,適用於刮痧結束時整體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