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託,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
擦亮青春底色 創造精彩人生
未名湖畔,楊柳依依;博雅塔下,書聲琅琅。
「時間之河川流不息,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際遇和機緣,都要在自己所處的時代條件下謀劃人生、創造歷史。」2014年5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到北京大學考察時強調,廣大青年要從現在做起,從自己做起,勤學、修德、明辨、篤實,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自己的基本遵循,並身體力行大力將其推廣到全社會去,努力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創造自己的精彩人生。
十年來,北京大學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立德樹人工作,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
十年來,1.5萬多名北大師生走出書齋,在思政實踐大課堂里「讀懂中國」;超過4200名畢業生通過選調生招錄奔赴基層,在艱苦奮鬥中砥礪青春……
一批又一批北大學子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託,將個人奮鬥的小目標融入國家發展的大藍圖,譜寫出了一曲曲動人的青春樂章。
培根鑄魂 把握正確方向
【總書記原聲】
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而青年又處在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時期,抓好這一時期的價值觀養成十分重要。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樣,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錯了,剩餘的扣子都會扣錯。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
「太震撼了!」回憶起兩年前的國企調研經歷,北大歷史學院博士後郭文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當時,他隨駕駛員登上3米高的卡車,坐在副駕駛位上,陝汽集團車間景象盡收眼底:工業機器人揮舞著「手臂」,熟練地進行自動化裝配作業,每4.8分鐘就有一輛重卡下線;道路兩側,新裝卡車綿延排列,等待由絲綢之路起點的西安運往世界各地。
作為由300餘名北大師生組成的「習近平經濟思想在新時代的實踐」課題組一員,郭文傑得以走出校園,在北大荒感受麥浪滾滾,在中國船舶集團見證國產首艘大型郵輪的雄偉壯觀……實地調研十幾家國企後,中國製造迸發的強勁動能、員工身上的工匠精神都給郭文傑留下了深刻印象。
「調研前,我在老師帶領下,系統學習了習近平經濟思想。調研後,我和團隊進行了為期3個多月的寫作,數易其稿。」郭文傑說,「長達兩年時間的調研,我最大的收穫不是成果出版,而是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更加堅定了『四個自信』!」
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
北京大學黨委書記郝平介紹,進入新時代,北大作出了一項重要的制度安排:在開齊開足開好思政課的基礎上,2019年5月,率先實施實踐育人綜合改革,專門成立思政實踐課建設領導小組,制定課程指導方案和執行方案,以「立體化、專題式、多樣態」的教學體系構建起「大思政」學習生態。
——激活大實踐。北大在全國30多個省區市共建420餘個主題鮮明、特色突出的思政實踐課教育基地,讓思政大課堂開到田間地頭、科研院所、革命老區……每一名北大青年都有機會用腳步丈量祖國大地。
——打通全過程。開展「開學第一課」「新生訓練營」等入學教育項目,為青年學生扣好第一粒扣子;建立「雙班主任」制度,安排能力品德優秀的年輕教師擔任「第二班主任」,持續加強對青年的價值引領;講好畢業離校「大思政課」,鼓勵學生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業。
——配備主力軍。75名院系黨委書記、院長赴實踐一線參與授課,476名思政課教師、專業教師擔任授課教師,321名學生黨員擔任課程助教,打造出一支有真知、有能力、有情懷的「思政尖兵」。
【記者觀察】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育人之本、興校之基、辦學之魂。北京大學讓「大思政」成為涵育學生價值觀的豐沃土壤。
黨的十八大以來,教育系統堅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擺在立德樹人重要位置,大力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教育部印發了《關於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進一步加強中小學德育工作的意見》等系列文件,從推進大中小學思政教育一體化,到實施時代新人鑄魂工程、立德樹人工程,再到推動使用三科統編教材,這一系列舉措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青年學子最鮮亮的精神底色。
錘鍊本領 矢志科研報國
【總書記原聲】
廣大青年樹立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在勤學、修德、明辨、篤實上下功夫,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學問,加強道德修養、注重道德實踐,善於明辨是非、善於決斷選擇,扎紮實實幹事、踏踏實實做人,立志報效祖國、服務人民,於實處用力,從知行合一上下功夫。
「怎樣指導人工智慧用手靠近並抓取骰子?怎樣訓練它轉動骰子到指定角度?」去年,北京大學圖靈班本科生耿逸然參加了人工智慧頂級會議第36屆神經信息處理系統大會舉辦的比賽。
比賽中,耿逸然和隊友採用強化學習框架訓練機器人,指導出了一名聰明的人工智慧「學生」。最終,他們擊敗10多個國家的近40支頂尖隊伍,一舉奪冠。
「讓人工智慧像蒸汽機一樣改變世界,這是我的夢想。」耿逸然告訴記者,他發明的算法已被包括史丹福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在內的數十所國際著名大學以及英偉達、谷歌等龍頭公司引用與開發。
耿逸然不是個例。在北大,越來越多對科研有志向、有興趣、有天賦的學子脫穎而出: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博士生鄭宇軒2020年發表世界首個靈長類動物單細胞精度的卵巢衰老研究成果;第四臨床醫學院博士生陳曦致力於研究關節纖維化,填補了該研究領域空白……
「一流學子需要一流的人才培養沃土。」北京大學校長龔旗煌說,十年來,北大陸續出台實施《北京大學深化綜合改革方案》《北京大學「雙一流」建設高校整體建設方案》等,通過頂層設計築牢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引領一批批青年練就過硬本領。
——鍛造基礎學科人才「珠峰」。北大將10個A+基礎學科納入「強基計劃」,建設19個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基地,實施強基計劃、「101計劃」等基礎學科人才培養項目,建設數理化生高層次人才培養中心。
——加快高層次緊缺人才培養。擴大研究生教育資源投入,實施「關鍵領域急需人才支持計劃」。與國家實驗室、科研院所等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實施工程碩博士改革專項,著力培育科技領軍人才和卓越工程師。
——布局一流學科建設。首輪「雙一流」建設中,北大把62%的中央專項經費投向基礎學科,守護學科根基。新一輪建設周期中,北大自主提出49個一流學科、38個學科群建設名單,重點布局碳中和核心科學與技術、「數智化+」等前沿交叉學科領域。將2024年確定為「學科質量年」,推動新型交叉學科建設,將學科建設目標有機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
【記者觀察】
北京大學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人才培養,形成了「以國家需求為導向、以基礎學科為基石、以學科交叉為牽引」的特色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
青年強則國家強。近年來,教育系統在人才培養全鏈條上發力,發布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研究生教育分類發展等重要文件,發揮實踐育人、綜合育人、跨學科育人等新優勢,增長青年學子本領見識,讓青春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綻放絢麗之花。
言傳身教 培育時代新人
【總書記原聲】
教師承擔著最莊嚴、最神聖的使命,要時刻銘記教書育人的使命,以人格魅力引導學生心靈,以學術造詣開啟學生的智慧之門。
青年身上的理想之光,總是時代最美的風景。
「目前引進的企業主體有多少家?」「有沒有具體的規劃實施方案?」在迎水橋鎮鳴沙村,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沙坡頭區委書記宗立冬同相關負責人邊走邊看,詳細詢問該村文旅產業發展現狀和規劃情況。
被曬得黝黑透亮的宗立冬已不是當年在北大讀書時的白嫩模樣。
「我從北京大學畢業後,選擇到寧夏農村工作,家人很不理解。我也遇到很多困難,被大雨淋過、冰雹砸過,被個別群眾圍堵打罵過。」宗立冬說,自己先後擔任文書、秘書、團委書記、婦聯主席、駐村第一書記、副鎮長、鄉長、鄉黨委書記等職務,基層工作幾乎輪崗一遍,用他的話說,「雞毛蒜皮件件不落,村務民情樣樣經歷」。
幾乎沒有完整的節假日,白天奔波在田間地頭,晚上寫稿件做方案奮戰到凌晨——是什麼讓宗立冬堅守自己最初的選擇?
「我在北大讀研究生時,導師韓毓海不僅帶領我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也確立了我的思想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宗立冬說,韓老師治學嚴謹,要求他閱讀馬克思、恩格斯等思想家的著作。
「韓老師一直對我說,要做知行合一的人,而現實社會的種種情況,也促使我深入思考。改造世界的原點是什麼?是認識當下的中國。而認識中國最好的切入點,就是深入基層。」在宗立冬看來,選擇農村、紮根基層正是自己力行「知行合一」的開始。
教師是照亮青年心靈的明燈。在北京大學,像韓毓海這樣的教師還有很多。他們既當學問之師,又當品行之師,影響著一批又一批的青年人。
「為人、為事、為學」,這是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張遠航院士堅守的育人傳統;「想到肉蓯蓉的科研工作一旦成功,不但能治理沙漠,還能帶動當地人民致富,再苦也值得」,這是藥學院教授屠鵬飛化瀕危藥材資源為可持續發展產業的科研初心;30多年來,歷史學系教授閻步克要求自己「每次備課都要有所改進」……
培育新時代新青年,關鍵在教師。十年來,北京大學將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作為最重要的基礎工作抓牢抓實,一支兢兢業業、勇毅擔當的高素質教師隊伍不斷書寫著樸素而厚重的育人篇章。
——加強思想引領。大力弘揚北京大學學習、宣傳、研究馬克思主義的光榮傳統,全方位促進教師對黨的創新理論學深悟透。
——錘鍊師德師風。完善制度建設,提出師德建設工作的指導思想、工作目標、基本思路、具體措施。
——弘揚教育家精神。實施典型引路,推動師德傳承,引導教師將教育家精神、科學家精神內化於心、外化於行,形成人人爭做「大先生」的良好局面。
教師是莘莘學子的引路人。天山腳下,馬克思主義學院2021級碩士研究生葉山·葉爾布拉提,聯動5個支教地為近千名學生舉辦線上黨史講座;雪域高原,北大醫學部「組團式」援藏醫療隊為藏族同胞帶去精湛的醫療……
【記者觀察】
北京大學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師德師風建設全過程,激勵教師成為「四有」好老師,當好學生引路人。
教師承擔著培養時代青年的神聖使命。教育系統正以「教育家精神」為價值內核,以「高質量」為建設標準,以「政策優化」為重要抓手,努力鍛造一支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越來越多的新時代青年在優秀教師的影響下,努力成長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本文來源|中國教育報2024年5月6日01版
本文作者|中國教育報記者李帆 焦以璇 中國教育報通訊員 楊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