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前的一次偷襲,讓全世界看到了無人機作戰的優勢。
2019年9月,10架無人機趁著夜色飛越國境,炸毀了沙特境內兩處石油設施,熊熊烈火、滾滾濃煙瀰漫了半個天空。
由於這一場「黑天鵝」事件,沙特一下子減少了幾百萬桶原油產量,直接引發全球油價大幅跳漲。
後來,當一些被擊落的無人機殘骸和飛彈碎片被沙特方面拿出來展示的時候,一位西方記者絲毫不顧忌沙特的臉面,調侃道:這些無人機殘骸和飛彈碎片,恰恰證明了沙特防空系統的失敗。
眾所周知,沙特的防空系統用的全是價值數百億美元的世界尖端貨,其中不乏從美國人手裡買的愛國者-2型、愛國者-3型全球領先的防空飛彈,用一句時髦的話講,沙特是一位實力不俗的氪金大佬。
然而令人尷尬的正是這點,在這次襲擊中,沙特的防空系統連預警信息都沒有發出,這10架無人機,大大方方飛入沙特,抵達目標位置後,悠哉悠哉地發射飛彈,一輪爆炸過後,沙特才發現這群無人機發現。
這件事引發了全球軍事學者的關注,有位軍事專家發現,目前全球還沒有應對無人機攻擊的有效機制。
因為在此之前,各國的防空系統大部分都是為了應對飛彈設計建造的,面對低空無人機,尤其是成群結隊的大量無人機攻擊,現有防空系統幾乎可以說是束手無策,毫無辦法。
就算是用防空飛彈把無人機打下來,一來,只擊落一架不解決問題,二來,成本上也不划算,相當於「高射炮打蚊子」。
但經過這次襲擊事件,「蜂群」無人機從一個軍事概念,一躍成為世界各國爭相布局、研發的軍事科技,甚至有學者直接判斷:無人戰機極有可能成為未來大國的空戰主力!
作為軍事科技大國,美國很早就意識到「蜂群」無人機在未來戰場的潛在優勢,2017年,美國啟動了「進攻性蜂群使能戰術」項目,核心關鍵技術包括:蜂群自主性、人與蜂群編隊、蜂群感知、蜂群組網、蜂群後勤等重要部分。在一些美軍組織的城市作戰模擬實驗中,一個人就可以操控由100個無人設備組成的「蜂群系統」,執行作戰任務。
需要注意的是,「蜂群」無人機並不只是簡單意義上的增加無人機個數,這些「蜂群」無人機同時也要具備分布式組網能力,搭載人工智慧、機器視覺等諸多尖端技術,極端情況下,不需要提前編程,它們也要能夠自主決策,執行任務。
2016年,美國曾一口氣放出100架「灰山鶉」無人機,測試無人機蜂群技術。
作為個體單獨存在時,它可以自行決策,自行作戰;當數量上升,變成群體時,它們可以組建分布式計算網絡,組成戰鬥隊形,協同作戰,讓對手感到如同蝗災來襲一般的壓迫感。
結合種種優勢,美國人認為「蜂群」無人機,能夠有效提升部隊在複雜環境中的作戰能力,並會在後期隨著技術成熟,「蜂群」戰術會從空中向陸地擴展,成為未來軍事科技發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有了美國的躬身示範,世界其他各國自然也都花大力氣布局「蜂群」無人機技術。
然而把「蜂群」無人機掰開揉碎,歸根結底,起決定性作用的還是一個國家的研發和製造實力,就拿無人機航空發動機來說,全世界也只有少數幾個國家可以製造,這讓「蜂群」無人機也註定成為只有少數幾個國家才能掌握、擁有的黑科技。
而其中,就有我們中國。
就在日前,國內一架艦載無人機AR-500BJ完成艦載試飛試驗,而這架無人機就使用了由安徽航瑞動力製造的國產「雲雀」重油發動機。
這台重油發動機的適用作戰環境非常廣闊,可以在零下40度到零上70度之間,根據外界環境變化,穩定輸出動力,在任何地形條件下,完成各項任務。
因此,面對著全球無人機的浪潮,國產「雲雀」重油發動機,給了我們引領技術發展的能力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