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發物」,很多人都不陌生。不管是小時候發燒、過敏,還是受傷、手術後,家中長輩總要叮囑「不能吃魚、蝦、雞蛋」等,都是「傳說中」的發物。一問原因,都是說病中要「忌口」,不能吃「發物」,否則會影響傷口或者加重病情。至於其中原理,其實家長們多半也說不出個所以然。
為什麼中國人會格外強調病中、手術後,禁「發物」、嚴「忌口」呢?今天,好好帶你一探究竟。
為什麼中國人會有「發物」一說?
很多人都知道,中國人講究「藥食同源」,認為食物與藥草一樣,皆有「寒、涼、溫、熱、平」五性,「辛、甘、酸、苦、咸」五味。因此,人在生病的時候,吃不對東西,會導致病情綿延;如果錯食「發物」,會導致疾病加重或復發。出於「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心理,讓很多病人和家屬,非常忌憚「發物」,事實果真如此嗎?
先來說一段廣為流傳的野史——朱元璋、徐達與蒸鵝事件。相傳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江山後為坐穩龍椅,大肆屠殺功臣。期間,開國功臣徐達背部生出膿瘡,禁食發物。朱元璋卻下旨給徐達送去一道蒸鵝。最後,徐達因食用發物,導致膿瘡擴散、加重,最終不治而亡。
雖說這是一段野史秘聞,連轉述這個故事的趙翼也評價「此固傳聞無稽之談」。但從這條野史流傳之廣可見,很多人對「病中吃發物」十分忌憚。
發物到底指什麼呢?
說起發物具體有哪些,很多人頭頭是道:菌菇、魚蝦蟹、竹筍、南瓜、豬頭肉、公雞……事實上,在流傳於世的中醫學專業著作中,鮮少見有醫學大家、學者對其做出清晰的定義和專門注釋。
最早,「發物」一詞記載於明代方書《普濟方》,書中記載瘰癧、口瘡、歷節風忌發物,而發物包括羊肉、桃、李、雀肉、生血等物。
近代名醫秦伯未先生在《中醫對病人的膳食問題》中指出:凡能引起口乾、目赤、牙齦腫痛、大便秘結等韭菜、香菇、金花菜等,都有發熱的可能,俗稱「發物」。
總的來說,長輩口中的「發物」,更像是由中國傳統飲食文化中的「忌口」、「某兩種食物不可同吃」等飲食禁忌,發展到對病人的特殊飲食指導。
現代中醫里的「發物」
按照現代醫學或者是臨床營養學,也並不認為存在明確的「發物」概念和分類。《現代漢語詞典》認為,發物指富於營養或有刺激性容易使瘡癤或某些疾病發生變化的食物,如羊肉、魚蝦等。
現代中醫對於「發物」的定義也傾向於「過敏」和「藥理反應」。很多中醫藥師會叮囑求診者,用藥期間不宜吃魚腥、海鮮、辛辣等,但並不是因為這些食物本身有害,被說是「發物」,而是對某些特殊體質、特定疾病患者恢復不利的食物:
腹瀉、便秘、痔瘡發作期、胃腸手術患者,不應該吃糯米、油炸、辣椒等難消化、辛辣刺激的食物;皮膚過敏的患者,最好暫時告別海鮮、蝦蟹、芒果等高蛋白或易致敏的食物;痛風的患者,也需要減少攝入高嘌呤食物。
總的來說,發物也是食物,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並沒有什麼特別不好的反應,只是對於一些過敏體質者和一些患有某些特殊疾病的人,才需要「忌口」。
如果本身對食物不過敏,也不是醫生重點叮囑的術後特殊飲食人群,根本沒必要聞「發物」色變。尤其是腫瘤、結核病這樣的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要注意及時補充高蛋白食物,萬萬不能因為因「發」廢食,要謹遵醫囑,聽從醫生的專業飲食建議。
未經本文作者允許,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