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銅板街
北京時間14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公布了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印度裔美國學者阿比吉特·班納吉(Abhijit Banerjee)、法國出生的埃斯特·迪弗洛(Esther Duflo)、美國學者麥可·克雷默(Michael Kremer)三人,因為「在緩解全球貧困研究領域作出的突出貢獻」而榮獲這一獎項。
相較於往年,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沒有頒給高深理論的學者,而是更重視對現實問題的關切:以Banerjee和Duflo這對學者夫妻為例,幾年時間一直在五大洲最貧窮的國家和地區進行「田野研究」——隨機對真實環境中的真實研究對象進行研究、調查,甚至「政策對照實驗」。他們從窮人的日常生活探尋貧窮真正的根源,試圖探究所謂的「窮人現象」。
貧窮是個道德問題?
一個經典的問題是:窮人為什麼窮?
衍生的問題還有:
為什麼窮人越努力越無法走出窮的怪圈?
為什麼窮人不喜歡教育,反而喜歡生孩子?
為什麼窮人喜歡昂貴低效的私立醫院?
為什麼窮人沉溺於垃圾食品、賭博和遊戲機?
有人說,因為窮人「信用差」、「懶惰」,也有人說,因為「窮人思維」,還有人說這個社會註定有窮有福很正常不值得奇怪……
這三位學者通過大量的研究證明,窮人之所以窮,並不是因為道德低下或者說思維方式太局限,反而他們已經做了自己力所能及的最理性的抉擇。
有限理性決策
香港曾有一檔節目,叫窮富翁大作戰,讓有「富人思維」的資本家去體驗一周底層窮人的生活。富豪們從一開始堅持自己的「窮富思維」論,到真實體驗後發出「活著就已經用盡全力了,哪裡還有時間和精力去計劃下星期、明年會怎樣?」的反思。
《窮富翁大作戰》富人田北辰
再看看三位學者的研究案例:在非洲,窮人們把政府提供的免費蚊帳(預防瘧疾)拿去做婚紗,把免費保險套當成氣球,把免費馬桶當花盆……他們為什麼不知道避孕、防疫、清潔水源的重要性呢?因為周圍所有人都這麼干。
如果你覺得愚昧,那麼聯繫一下我們身邊的實際:富人是不是更多的堅持運動和體檢,購買一大堆保險,相反窮人總是「重視治療輕預防」——平時不注重檢查身體,拖成大病之後亂花大錢。
這似乎是一個驗證「富人思維」和「窮人思維」的案例,然而採訪實際是:窮人覺得沒有錢做預防,沒有時間做鍛鍊。因為有限的支出要用來養家餬口,有限的經歷要用來賺錢。
倉廩實而知禮節,往往是當你的生活有基本的保障,你才有時間思考一些別的事,比如說計劃未來,比如說為教育投資。
窮人為什麼喜歡多生孩子而不是讓孩子多讀書?同樣的道理,窮人把教育看成是工作的機會成本,如果孩子現在能找到工作那就用不著上學了,如果找不到再上學反正也是免費的。另一方面,教育投資實在太長期了,風險極大,預期的收益很不確定,因此它往往被作為很靠後的選擇,有時候只是避免無所事事的替代品。
相反,生孩子可以「養老」,是不是很熟悉?非洲人有著跟我們過去一樣的思維。只要多生,提高機率,總有一個有出息的,那樣就可以解決養老了。
偏見
窮人會拿絕大部分錢支出在食品上,恩格爾係數很高?
並不完全。窮人固然有很強的生存壓力,但他們也有精神需求。研究發現,窮人會把有限的錢買零食、煙酒、飲料、垃圾食品這些既貴又沒營養,但口味很好的食物上;有些地區,就算很窮,他們也要買電視、DVD、遊戲機等等娛樂用品。
難道窮人不應該把所有的錢用來購買營養高的食品,提高身體健康水平,提高工作效率,進而提高收入嗎?
實際情況是,窮人跟富人一樣有精神需求,正因為生活太辛苦絕望,有限的垃圾食品和短暫的娛樂,恰恰是生活中難得的放鬆,這或許是他們還沒被逼瘋的原因。這與今時今日普通上班族所說的「小確幸」,並無本質區別。
聯想一個話題,為何窮人更愛買彩票?不是真的覺得能中,恰恰是潛意識裡「花兩塊錢給自己買一個希望」。
從貧窮到平庸
關於本文的案例和研究成果,大家如果想進一步了解,可以閱讀這次諾獎獲得者三位中兩位阿比吉特·班納吉 (Abhijit V.Banerjee)與埃斯特·迪弗洛 (Esther Duflo)合著的《Poor Economics》,中譯名為《貧窮的本質》。
感謝這這三位偉大的學者,他們的的研究表明,窮人之所以窮,窮人之所以做了很多看似「窮人思維」的決策,實際上很大程度都是基於現實所做的理性決策,跟富人所做決策的本質並無不同,都是「有限理性決策」。
要想真正的擺脫貧窮,除了拋除「偏見」,恐怕更要做的是革新認知。即使身處困境,也要盡一切所能為未來投資。
然而,每個人的認知資源都是為了適應現狀而產生,我們的認知習慣又反過來禁錮了我們的思維模式。想拓寬知識面,不僅要和偏見和固有認知做鬥爭,更要擺脫惰性,在更大更多元的圈子裡去激盪思想,何其難哉。
思考窮人之所以窮,其更大意義在於:我們為何如此平庸?
水木然兩本新書
《價值規律》+《世界在變軟》
正式上市!
兩本書很便宜,但字字如金
請點擊下方了解更多四個字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