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氣下陷是指脾氣虧虛,升舉無力,氣反下陷,臨床以精神倦怠;脘腹重墜作脹,食入益甚為主要表現的證。脾位於中焦,根據五臟配五方的理論,脾屬於中央,所以脾氣又稱為中氣,脾氣下陷又稱為中氣下陷。
多因飲食勞倦,損傷脾胃,以致脾胃氣虛,運化無權,清陽下陷所致。正如李東垣所說:「皆有脾胃先虛,而氣不上行之所致也」(《脾胃論》)。脾胃為營衛氣血生化之源,脾胃氣虛,納運乏力,故飲食減少,少氣懶言,大便稀薄;脾主升清,脾虛則清陽不升,中氣下陷,故見肛脫、子宮下垂等。清陽陷於下焦,郁遏不達則發熱;氣虛腠理不固,陰液外泄則自汗。
原因:脾氣虛發展,久泄久痢,久病體虛,勞累過度。以上諸因,引起脾氣虧虛、升舉無力,反而下陷,導致中氣下陷。
本證大多由脾氣虛發展而來。《諸病源候論•痢疾諸候•脫肛候》:「肛門大腸候也,大腸虛冷,其氣下沖者,肛門反出。亦有因產用力努偃,氣沖其肛,亦令反出也。」《諸病源候論•婦人雜病諸候•陰挺出下脫候》:「胞絡傷損,子髒虛冷,氣下沖則令陰挺出,謂之下脫。亦有因產而用力偃氣而陰下脫者。診其少陰脈浮動,浮則為虛,動則為悸,故脫也。」
脾氣下陷表現:
脘腹重墜作脹,食入尤甚──脾氣虛升舉無力內臟下垂,進食胃腑重墜更甚
便意頻數,肛門重墜──中氣下陷
久痢不止,甚或脫肛──久痢脾氣虛甚,不能固攝
子宮下垂──脾氣升舉無力
尿濁如米泔──脾虛氣陷精微不能輸布而下流膀胱
少氣乏力,肢體倦怠,聲低懶言──全身機能減退
頭暈目眩──清陽不升
舌淡苔白──脾氣虛弱
脈弱──脾氣虛弱,不能營養血脈
脾氣下陷的辯證
脾氣虛極下陷
表現:脾氣虛極下陷,小便不禁
治則:補氣升陷
宜用:醒脾升陷湯加減
痢久傷陰,下陷將脫
表現:長期痢疾腹瀉傷陰,中氣下陷
治則:滋陰補氣
宜用:禹糧湯加減
氣虛下陷
表現:中氣下陷,血失統攝之血崩、血脫
治則:益氣昇陽
宜用:舉陽煎加減
舉元煎,補益類補氣中藥方劑,出自《景岳全書》卷五十一
脾虛氣陷
表現:飲食減少,體倦肢軟,少氣懶言,面色萎黃,大便稀溏,舌淡,脈虛;以及脫肛、子宮脫垂、久瀉久痢,崩漏等。
治則:補中益氣,昇陽舉陷
宜用:補中益氣湯加緊
以上就是今天脾虛的第四個等級:脾氣下陷的具體辯證,在使用過程中需聽從專業人士的建議,方可達到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