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語人間:每天10分鐘,陪你讀懂1本好書,點擊文章右邊的「關注」,一起成長
大家好呀~
今天,靈遙將為你帶來一本新書,名字叫做《百萬寶貝計劃:中國父母的親子理財課》。
毫無疑問,我們這一代出生在改革開放後的孩子,無論是生活條件,還是教育條件,都比我們的父母好了太多、太多、太多。
即便是走在一個18線小縣城的街頭,靈遙也能看見好幾家賣進口嬰兒用品的商店,更別提門類齊全的「早教班」了。
但是,中國式的父母在把最好的生活條件提供給自己孩子的同時,卻忘了把最基本的生存技能,如,理財,教給自己的孩子。
於是,有不少孩子即便是長大成人,甚至成家立業,有了自己的孩子,也依舊是個要靠父母贊助才能活下去的「孩子」,天天為了錢發愁,「富不過三代」也是情理之中。
那麼,作為父母,如何才能在替孩子儲備足夠的成長資金的同時,把正確的金錢觀,和理財意識植入到年幼孩子的生活中,教會孩子打理財務,做出理性的消費決策呢?
來和靈遙一起讀讀這本《第一財經日報》主編、華僑銀行(中國)CEO力薦的《百萬寶貝計劃:中國父母的親子理財課》吧!
01.
我養的不是孩子,是碎鈔機
在電影《西虹市首富》里,有一個特別經典的情節:
沈騰夫婦準備把繼承的300億財產全部裸捐出去,但在簽字的那一剎那,肚子裡的孩子踢了自己一腳。於是,這兩人便掏出了計算器,開始計算多少錢才能夠養活一個孩子?
圖 | 《西虹市首富》
結果,這兩人一算不要緊,從白天算到了深夜,直接寫出了長達幾十米的開銷清單:
孩子一生下來,尿不濕、奶粉、各種輔食、月嫂,都要錢;
孩子長大了,各種特長班也要錢;
孩子讀書,學區房、補習班、夏令營費用,肯定是逃不掉的;
孩子結婚吧,婚宴、戒指、彩禮……這些肯定是要錢的;
當然,孩子的婚房肯定不能夠離城區太遠,裝修要環保,再給孩子買個小汽車……
圖 | 《西虹市首富》
哦,對了,萬一以後再生個二胎……
這錢怕是捐不成了。
雖然當時看到這裡的時候,靈遙很想笑,一對曾經「視金錢如糞土」的夫妻,居然在有了孩子後,秒變「摳門兒星人」,但是,和周圍的寶媽們一聊天,才發現這哪是電影呀,這分明是赤裸裸的現實!!!
由此可見,在成長資源教育資源、醫療資源、教育資源都「高度稀缺」的時代,孩子才是一個家裡最大的奢(sui)侈(chao)品(ji),這也難怪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走上了「丁克」與「不婚」的道路。
當然啦,秉持著「沒有孩子的人生是不完整的」的態度,還是會有不少人哪怕是勒緊褲腰帶,也要生出個孩子來「玩」的~
02.
親子理財的4個原則
既然養個孩子這麼貴,那麼,儘早學會如何打理自己的財務是很重要的。
因為,在與孩子的朝夕相處中,你不僅要花掉大量的金錢,你的孩子也會學著你的樣子,來打理自己手裡的財務,來判斷一筆錢究竟值不值得花。
那麼,理財究竟是在理什麼?為什麼富豪的手裡總是有花不完的錢呢?
我們不妨來看一個故事吧。
國王有三個兒子,因為各有各的優勢,國王也不知道在未來,選擇誰來做自己的接班人比較合適。於是,他便交給三個兒子,一人1兩黃金,吩咐他們「你們去做生意,一年後再回來見我。」
結果,一年後,第一個兒子說,父王,你給我的1兩黃金,我一直都小心地放在了懷裡,怕它丟了,第二個兒子則說,父王,你交給我的1兩黃金,我已經賺回了10兩,最後一個兒子則說,父王,你交給我的1兩黃金,我賺回了20兩。
於是,國王便在聽後,把第三個兒子立為了王儲,獎勵了第二個兒子同等價值的黃金,把第一個兒子的錢給了第三個兒子。
說到這裡,相信你已經明白了,財富的定義不在於金錢本身,而在於擁有金錢的人能否合理地利用它,管理它,為自己帶來更多的財富。
換句話說,決定你是富人,還是窮人的,不光看你從父母手裡繼承了多少的家當,更在於你是否有用這些家當,創造出了更多的財富。
因此,在為百萬孩子積累教育資金的時候,父母一定要分得清楚什麼是資產,什麼是負債,增加家裡可以給增加現金流的投資,而不是讓家庭因為養孩子,背上了更多的債務。
再說直白點,就是一味地寵孩子,給他/她買最好的食物、衣服、鞋子、玩具,就沒有給孩子儲備教育基金來得實用。因為,前者既是花費,也是負債,後者,則是給孩子的投資。
我舉個例子,假設基金的回報率為每年10%,預計等到孩子18歲時使用教育基金。這個基金,無論是100萬,還是200萬,都是孩子越早開始準備,每月的支出越少。
圖 | 《百萬寶貝計劃》
那麼,問題來了,怎麼做才能夠把錢省出來做投資呢?
第一,強制儲蓄。
你若是有和「窮爸爸們」聊過天,你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他們總是認真地工作,爭取升職加薪的機會,然後再在收入增加後,買些「奢侈品」來改善自己的生活。
但是,他們銀行卡里的資產始終不見多,以至於永遠在忙於奔命,生怕哪天被自己的老闆給解僱了。
富人則有著截然不同的消費觀念,他們會直接把自己20%的工資列為「投資支出」,然後,再用剩下的錢來滿足一家人的消費。
第二,控制消費。
你若是有堅持記錄自己的消費,便會發現窮人會窮的另一個原因,在大錢(如,買房、買車、投資等)上吝嗇,在小錢(如,吃喝玩樂)上慷慨。
比如,他們往往會一邊喊著「沒錢了」「要吃土了」,一邊在喜茶門口排起長隊。畢竟,與動輒好幾千的月供相比,一杯不到30元的奶茶,那簡直是便宜到不能再便宜了。
但是,一天30元,每天喝一杯,一年便是10950元,你還認為它便宜嗎?更可怕的是,這筆錢你即便是按照8%的收益率來買定期,30年後你便可以擁有110186元,翻了整整10倍!
因此,作為孩子的父母,養成記帳習慣,省下生活里的小錢,才是最簡單的「致富」之道呀~
第三,延遲消費。
近日裡,多篇「帶貨一哥」李佳琦的勵志文在「朋友圈」里瘋轉,看得靈遙是半夜裡笑出了「豬叫聲」。
一個個傻孩子呀~真是被人家賣了,還在幫人家數錢。你就說吧,如果沒有你的情緒化「剁手」,哪來的人家月入百萬,簡直是笑死我了。
不過,說起這事兒,我們不妨來探討一下,奢侈品究竟是個什麼鬼?
毫無疑問,奢侈品既是「身份」的象徵,也是「選材」和「工藝」的體現,代表著一個時代的審美傾向。
但是,奢侈品也是「易貶值商品」,除了那幾款有收藏價值的限量版,大多數的奢侈品都會在你掏錢的那一刻開始貶值,你買的說白了就是個logo和心理安慰罷了。
因此,你家裡若是有礦,每年理財收益都是好幾十萬,那當我沒說,大膽地買買買就好了。而如果你是個要咬咬牙才能夠買一隻大牌包包的工薪階層,靈遙建議你多讀幾本書吧~
03.
夫妻同心,其利斷金
究竟是兩個人容易致富呢,還是一個人容易致富呢?這個呀,得看你的隊友是誰,能否與你在消費觀念上達成共識。
比如這一對,就有點讓人一言難盡了
比如,一個房子該投資不該投資、一隻股票該買不該買等等,這些考驗的不僅是對市場的眼光,還有各自的理財觀念。
夫妻理財,最怕的莫過於在投資時,一個人非要往東,另一個人非要往西,而在清算時再相互埋怨,指責對方的投資決策出了問題。這樣不僅不利於家庭資產的積累,還會給夫妻關係埋下地雷。
這一對,就是王者合伙人了
因此,在制定理財目標,甚至在結婚前,與確認隊友彼此的財商和金錢觀,絕對是一件比討論彩禮,和生幾個孩子,更重要的事情。
那麼,夫妻關於金錢性格,都有哪些需要溝通的呢?來看看美國理財大師戴維·巴赫的建議吧:
1. 打造共同的金錢夢
夫妻先討論希望和另一半過什麼樣的生活,然後寫下這些期望,再從中找出彼此都認同的夢想,依照重要性排序,確定要一起達成的家庭理財目標。
比如,一個想要趁著年輕環遊世界的人,就最好不要和一個死宅組建家庭,一個拿到錢以後不懂規劃的人,就最好找一個能夠幫助自己做規劃的伴侶。
2. 為夢想標價
目標必須明確,詳細,比如,買房和送子女出國留學等等,都要有實現目標的金額和日期,這樣方能夠落到實處,不被「個人消費慾望」打敗。
比如,買一個房子,就沒有「2025年以前買一個100平方米的,價值在150萬左右」的房子來得靠譜。
3. 依照性格與專長理財分工
一個家庭的財務管理項目其實非常多,小到衣食住行,大到買車買房、孩子教育、父母養老等等,都是要考慮的點。
雖然現在不少父母各自事業有成,財產也是各自打理,但是,在重大項目的投資上,雙方必須建立共識,設立統一的帳戶。
4. 用五大工具追蹤,檢視成效
在夫妻理財中,除了要達成共識,心中有數外,還要及時監控,並根據實際情況,來調整目標,做到家庭的財務狀況了如指掌。
第一大工具,是家庭財產統計,包括家裡都擁有哪些資產,一旦遇上了如失業、生病在內的財產風險,全家將能夠維持多久的生活,這些都是夫妻理財時要關注的重點。
第二大工具,是家庭收入統計表,包括了每月的薪酬、資金和其它收入等。
其中股票獲利,或是保單的增值部分則不可以算做在內,而,可以立即支配的現金、銀行存款則要與其它財產區分開來。
(別再羨慕北上廣的有房一族了,不敢賣、不能賣的房子都只是「死資產」罷了~)
第三大工具,是家庭支出統計,弄清楚家裡的錢都將流向何處,做到量入為出。
第四大工具,是制定生活預算表,包括了孩子與老人的費用,和旅行、聚餐、購物等非常規性支出。
畢竟,你來到這個人世間,是來體驗生活的,為了省錢把每天的日子過得很苦逼,也實在是沒有必要的。
第五大工具,是「區分生活支出」和「投資支出」,每月現金一入帳,便要區別開收入和用於投資的資金,保證財富的積累。
那麼,對初為父母的人來說,各項資金比例如何設定才合適呢?
作者的建議是3-2-1,指把錢分為6份,3份用於現在,2份用於未來,1份用來投資自己資金。也就說,花3份的錢,投資2份的錢,剩下1份用來升值。
尤其是投資自己的那1份,初為人父母的人還處在職業的上升通道,一定要學會投資自己(不是消費自己),未來才有可能從人群中脫穎而出。
04.
兩張表,7個比例,養你一輩子
在做完了各項統計後,你便能夠列出資產負債表、現金流量表,然後再從這兩張表里,設定家庭的短、中、長期理財目標,進而規劃出具體的理財行動。
那麼,如何製作資產負債表與現金流量表呢?
我們先從「資產」的分類開始吧。
首先,家庭資產可以分為現金資產、流動性資產,和非流動性資產、自用資產四大類。
第一類是現金資產,是很容易變成現金的非投資性資產,現金、銀行活期存款、3月以下定期存款、以及貨幣基金都算。
第二類是流動性資產,是需要一定轉換過程才能夠變成現金的資產,有股票、債券、基金和一年期以上的定期存款等。
第三類是非流動性資產,是轉換過程和難度比第二類資產還要高的資產,有房地產、保險、黃金、收藏投資等。
最後一類是自用資產,是只可以使用而無法帶來任何回報的資產,如,自用房產、汽車等等。
至於負債,是你們欠外面人的錢,需要在一段時間裡償還的錢,包括信用卡負債、私人借款、房屋按揭和汽車貸款等等,可以按時間來劃分為短期、中期、長期等等。
圖 | 《百萬寶貝計劃》
圖 | 《百萬寶貝計劃》
做好了資產負債表以後,便可以利用表里的數據,計算下面的比率,藉此檢查你的財務狀況。
1. 流動比率 = 現金資產 / 每月開支
這個指標表示了家庭的收入來源出問題時,現有的資金可以維持多少個月的開支,一般來說至少要支持3個月以上的開支才行,也和你購置意外險的保額有關。
但是,這個數據也不應該過大,以至於手裡的資金無法得到很好的利用,跑贏通脹。
2. 負債率 = 總負債 / 總資產
這個指標衡量的是你家的還債能力,越低越好。但是,在有通脹的情況下,家庭可以保持 0.2 - 0.4左右的負債率。
3. 投資與凈資產比率 = 流動性資產 / 凈資產
在理想情況下,該比率保持在0.5以上比較合理。
另外,作為年輕的父母,你一定要特別重視資產負債表中的現金部分,因為一旦資不抵債,將極大地影響到你家的生活質量,出現「幹什麼都沒錢」的囧境。
比如,下圖就是一張現金流量表的示範,堅持記帳方能做到心中有數。
圖 | 《百萬寶貝計劃》
其中,薪酬比率,和房貸開支比率都是很重要的數據。
當你發現每月的主要收入是來自於你的非勞動收入時,便已經進入到了「錢生錢」的階段,可以考慮退休了。而,房貸的比例若是超過了每月收入的50%,則可以被認定為「房奴」。至於租房一族,則最高不能超過月工資的30%。
總而言之,記帳是為了妥善規劃日常收支,量入為出,繼而節省出資金投資,讓小錢變大錢。
最後,雖說投資很重要,但是虧損的可能性也是有的,而且,這個承受力直接掛鉤於你的資金狀態和生活狀態。
比如,初入職場的年輕人,雖然收入不高,但過得也是一人吃飽,全家不餓的日子,不妨多多地投資自己,適當嘗試高風險的投資品種。
但是,對上有老,下有小的「夾心族」便要在投資時,多積累一些保值性資產,穩紮穩打,避免「一夜回到解放前」。
而,就親子理財來說,父母則要根據子女的年齡,來設計投資組合的風險容忍度,比如,在孩子遇上上幼兒園、小學、初高中、大學的關鍵時期,父母的投資決策一定要慎重了,再慎重。
以上,便是全書的內容。
為人父母,你身上肩負著的,不僅是孩子臉上的笑臉,還有對自己和家庭的責任。
因此,即便是在婚期你是一個「及時行樂」,賺多少,花多少的人,也要在有了孩子後,控制消費,量入而出,替自己完成教育,乃至結婚資金的籌備計劃,在潛移默化中教會你的孩子打理財務。
明天,靈遙將繼續為你帶來1-12歲孩子的理財意識培養方法。
敬請期待~
註: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文 | 武靈遙,一位踐行著「日讀書一本,日更文一篇」的職業讀書人,本文首發於個人公眾號:書語人間(syrjj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