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二輪專項突破之論述類文本閱讀高分攻略(乾貨技法請收藏

2020-02-18   高中語文在線


論述類文本閱讀高分攻略

一.知曉解題三部曲

1.鎖定關鍵詞、關鍵句。

2.回歸原文定位,找出相應區間。

3.進行信息比對,發現信息差別。

二.明白三種轉述方式

選項設置常用的轉述方式主要有三種:概括式轉述、具體式轉述、同義變式轉述。

三.熟知四種命題手段

命題者在設置選項時對文本原句進行了改裝、重組,這主要有以下四種方法:

1.「刪」,即刪除原文句子中的狀語、定語、補語,改變句子原意。

2.「漏」,即只強調問題的一個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斷章取義。

3.「改」,即改換詞語,曲解文意。

4.「湊」,即胡亂拼湊,東拉西扯,無中生有,隨意組合信息等。

四.掌握十三種命題形式

1.偷換概念

2.無中生有

3.強加因果

4.因果顛倒

5.誇大事實

6.擴大範圍

7.以偏概全(選項以部分替代整體或遺漏了信息)

8.顛倒是非

9.表述絕對化(注意條件與結論,注意「就」與「才」)

10.張冠李戴(混淆對象)

11.答非所問(注意題干,選項於題干而言「答非所問」)

12.混淆已然和未然(混淆已發生的與未發生的)

13.混淆或然和必然(混淆或許發生的與必然發生的)

五.靈活運用四重比對

1.比對詞語,看選項是否偷換詞語概念。

2.比對句子,看選項是否偷換句意。

3.比對句間關係(分句間、句間的邏輯關係),看這種關係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

4.比對論據和結論,看論據是否合理,結論是否成立。

六.掌握十二種信息「變形」方式

「正確選項」指的是符合原文意思的選項,「變形」是指在符合原文意思的前提下,常常對語句做最大限度的外形變化,來個「似非而是」; 「錯誤選項」指的是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選項,它在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前提下,常常對語句對最小限度的外形變化,來個「似是而非」。一道題目中,三個選項「似非而是」,一個選項「似是而非」,常常讓人云里霧裡,分不清真假。「錯誤選項」人們都很重視,不但每道題都有解析,系統總結也隨處可見;而「正確選項」的「變形」處理,雖很重要但常被人忽略,所以對其進行專門探討有其必要性。

1.從同一個意思的多種表達看:同義替換

【原文出處】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宋代商業貿易對貨幣的要求越來越高……在高度發達的造紙和印刷技術保障下,通過民間自發力量的作用和官府的強制推行,宋代社會陸續出現了諸如茶引、鹽引、交子、關子和會子等新型紙質信用工具。

【選項表述】A.在商品經濟發展的推動下,宋代的信用工具不斷創新,出現了茶引、鹽引、交子、關子和會子等信用工具。(同義替換)

【原文出處】為了解決這類問題,在高度發達的造紙和印刷技術保障下,通過民間自發力量的作用和官府的強制推行,宋代社會陸續出現了諸如茶引、鹽引、交子、關子和會子等新型紙質信用工具。

【選項表述】D.宋代的造紙術和印刷術高度發達,這為交子、關子和會子等新型信用工具的產生提供了技術條件。(同義替換)

【原文出處】而從接受美學的角度來看,這一完成並不說明創作已經終結,它只說明創作的第一階段告一段落,接下來是讀者或觀眾、聽眾的再創作。

【選項表述】C.接受美學認為,藝術品在藝術家手中產生出來,這只是藝術創作的第一階段,讀者、觀眾、聽眾對藝術品的接受是藝術創作的繼續。(同義替換)

【原文出處】今古文經學的分歧和論爭促進了經學的發展,它們所代表的兩種學術精神和方法,具有一定的普遍意義,對後來的中國學術史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選項表述】D.今古文經學的學術精神和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對後世中國學術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同義替換)

【原文出處】溝通天地人神的權力仍然被少數術士所掌握。大多數人相信,他們由於有某些特殊的稟賦與訓練,擁有與神秘世界對話的能力,人們需要通過他們與天、與神靈、與祖先交流。

【選項表述】C.秦漢時代,在很多人的觀念里,只有少數被認為有特殊稟賦與訓練的術士才能與天、神溝通,並非人人都具有與神秘世界對話的能力。(同義替換)

【原文出處】在秦漢的一般思想世界中……「海內」一詞在當時成了中國人的文化疆域的代名詞,凡是生活在海內的人,凡是有共同語言、習俗、觀念與服飾的海內人,都是「文化意義」上的「中國人」,文化意義上的共同體已經在人們心目中確立了。

【選項表述】D.秦漢時代,與「天下」一詞作為政治概念不同,「海內」是「文化疆域」的代名詞,「海內」的人於文化層面能夠彼此認同。(同義替換)

【原文出處】除了由行會把關外,宋代法律也繼承了《唐律》的規定,對有毒有害食品的銷售者予以嚴懲。

【選項表述】D.與《唐律》一脈相承,宋代食品安全方面的相關法律也規定,凡故意出售有毒脯肉而致人死亡者,要予以嚴懲。(同義替換)

【原文出處】中國文化則將「人性」表現到了極致。我們經常說「人性化」,其實真正的人性化就是人的心情和情感達到最愉悅的狀態。

【選項表述】C.中國文化最大程度地表現了「人性」,而真正意義上的人性化的標誌,就是人的心情和情感達到最愉悅的狀態。(同義替換)

【原文出處】而一個民族的集體道德記憶是該民族的所有成員在長期共同生活的過程中逐漸積澱起來的。一個民族的集體道德記憶主要記錄該民族的過去,它是該民族建構其道德生活史的主要史料來源。

【選項表述】D.民族的集體道德記憶是民族歷史積澱的結果,記載的是該民族的過去,是該民族道德生活史的主要史料來源。(同義替換)

【原文出處】因為北斗星在北辰附近,人們又都是通過北斗七星而找到北極,所以古代也往往將二者混為一說,或者以北斗指稱北辰,所以北辰文化往往又與北斗相關。

【選項表述】B.由於北辰在北斗星附近,人們尋找北極又往往要通過北斗七星,所以古人常常將北斗誤為北辰,也因此北辰文化往往與北斗相關。(同義替換)

【原文出處】教育本來是幫助人認識自己的活動,但現代教育是伴隨著現代社會的形成而出現的一種嶄新的教育形式,已有上百年歷史,它也在推著人遠離自己。教育是否還能照亮現代人回到自身之路,取決於教育能否進行驅動力調整和型態的轉變。

【選項表述】A.教育只有能夠進行驅動力調整和型態的轉變,才能實現照亮現代人回到自身之路的價值。(同義替換)

【原文出處】隨筆靠的是識,非飽學之士不可為。當然僅僅掉書袋也不行,因為識屬於哲思。

【選項表述】A.隨筆靠的是識,不是學識淵博的人是不可能作的,當然僅僅靠引經據典、賣弄學問也不行。(同義替換)

【原文出處】照魯迅的觀點,在散文家族裡,小品文的成就最高,幾乎在小說、詩和戲劇之上。小品文的成就以周作人、林語堂和梁實秋尤為突出,周作人又高於林語堂和梁實秋。在當代文學中,很遺憾,以小品文而成了氣候的作家似乎還沒有。小品文也就是美文。

【選項表述】D.魯迅先生評價散文小品的成就幾乎在小說、戲曲和詩歌之上。在現代文學中,周作人、林語堂和梁實秋小品文的成就尤為突出。(同義替換)


2.從敘述焦點的轉移看:變換主體,重組句子

【原文出處】由此可見,文本的召喚性需要接受者呼應和配合,完成藝術品的第二次創作。正如中國古典美學中的含蓄與簡潔,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發出讀者腦海中的豐富意象。

【選項表述】A.中國古典美學中強調的含蓄和簡潔可以說是藝術作品召喚性的體現,含蓄的美在於從有限中表現無限,簡潔的美在於以少勝多,以簡馭繁。(變換主體,重組句子)

【原文出處】儒家主張的五倫、五常作為社會倫理道德,也因儒家的主流地位而得以明確確立。

【選項表述】B.儒家思想作為漢代主流思想的地位確立以後,儒家主張的五倫與五常也明確確立為社會倫理道德。(變換主體,重組句子)

【原文出處】而今天的社會現實和生活環境,是刺激經典知識是否以及如何再生和重建的背景,經典中的什麼資源被重新發掘出來,很大程度取決於「背景」召喚什麼樣的「歷史記憶」。

【選項表述】C.經典知識如何再生和重建,經典中哪些資源被重新發掘和利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當今社會現實、生活環境的需要。(變換主體,重組句子)

【原文出處】集體道德記憶需要通過人類集體的「頭腦」來發揮作用,但這種「頭腦」是一種抽象物。它是由從屬於人類集體的所有個人的「頭腦」整合、統一而成的;因此,它是基於集體性記憶思維能力而形成的一種道德記憶。

【選項表述】B.集體道德記憶中的「頭腦」是種抽象概念。它是指人類集體的所有人的「頭腦」統一整合而成的產物。(變換主體,重組句子)

3.從表達的繁簡看:化繁為簡或化簡為繁

【原文出處】中國的陶瓷之所以精美,是因為它和製作者的情感是一一對應的,是帶著性情、帶著神韻的。中國之所以有精緻的刺繡,也是因為其中蘊涵有中國人精緻的情感。

【選項表述】B.中國的陶瓷精美,是因為陶瓷和製作者的情感是一一對應的;中國有精緻的刺繡,也是因為其中蘊涵有中國人精緻的情感。(化繁為簡)

【原文出處】由此可知,傳統技藝是順應生活的各個環節由低到高,由簡至繁,由最初滿足人們簡單的生活需要到後來滿足人們的審美追求,在與自然、社會的互動過程中不斷調整、完善、創新和發展的。

【選項表述】B.傳統技藝是順應生活環節、由滿足人們的生活需要到滿足人們的審美追求、由低到高的生產技術。(化繁為簡)

【原文出處】茶引、鹽引要求相關人員先用糧草或現錢的付出作為取得的條件,然後憑此類紙質信用工具異地兌取現錢或政府專賣貨物。這些信用工具的使用,除了可發揮信用功能外,也使得政府和商人在專賣貨物領域能夠共同獲利,既有利於商人從政府專賣的貨物中分得一份利益,又有利於政府實現增加收入、補給軍需等目標。

【選項表述】C.茶引、鹽引等信用工具的使用,可以使一些商人取得茶、鹽等貨物的專賣憑證,從政府專營的物品中分得一部分利益。(化繁為簡,簡化表述)

【原文出處】過去,通常只是從藝術家的立場出發,將創作看作藝術家審美經驗的結晶過程,作品完成就意味著創作完成。

【選項表述】B.在接受美學誕生以前,人們一般的認識是:整個創作過程就是藝術家的審美經驗不斷結晶的過程,藝術品一旦形成,創作也就大功告成。(化簡為繁:具體化、補出省略的部分、加定語和狀語、同義替換)

4.從思維變化的過程看:化具體為抽象或化抽象為具體

【原文出處】在個體道德記憶的框架內,個人主導著所有的道德記憶思維活動。在集體道德記憶的框架內,集體主導著所有的道德記憶思維活動。

【選項表述】D.在不同的道德記憶框架內,個人主導著個人道德記憶思維活動,而集體主導著集體道德記憶思維活動。(化具體為抽象)

【原文出處】只有中國人才有「梅蘭竹菊」這樣精緻高雅的性情的外化物,梅之凌霜傲骨、蘭之清逸雅致、竹之高風亮節、菊之淡泊不拘,無不對應著中國人獨立的性情人格。

【選項表述】A.中國人有「梅蘭竹菊」這樣精緻高雅的性情的外化物,梅、蘭、竹、菊各自的風格特點,無不對應著中國人獨立的性情人格。(化具體為抽象)

【原文出處】典作為不動產轉移的一種形式是在宋代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其特點是典權人向出典人支付典價後,在典期內就占有了出典人典產的使用權和收益支配權,出典人也不必向典權人支付利息。

【選項表述】B.在宋代,出典人交房產押給典權人後,可以獲得一筆典價,且不必支付利息。在典期內,典權人不但享有房屋的使用權,同時還擁有出租權。(化抽象為具體,具體化表述)

5.從語言是否生動形象看:喻體變換成本體

【原文出處】我的看法是:第一,經典在中國是和我們的文化傳統緊緊相隨的巨大影子,你以為扔開了它,其實在社會風俗、日常行事和口耳相傳裡面,它總會「借屍還魂」。

【選項表述】D.經典與我們中國的文化傳統密切相關,其思想內容總是會留存在社會風俗、人們的日常行事和口耳相傳中,如影隨形,並不時地表現出來。(喻體變換成本體)

【原文出處】即使是古代中國的皇帝,不僅知道「王霸道雜之」,也知道要「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絕不只用一種武器。

【選項表述】A.在古代中國的政治世界中,封建統治者並不僅僅使用一種思想工具實行統治,比如,用儒家思想治世,用佛教思想治心,用道教思想治身。(喻體變換成本體)

6.從語句的空間變化看:由分散到集中或前後句子順序調換

【原文出處】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技藝,是民眾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發明、積累和傳承下來的,具有豐富的歷史、科技、人文內涵。(第三自然段)

作為人類的發明創造,所有傳統技藝不只是人們簡單的生活所需,更蘊含了人類的聰明才智和情感追求。(第五自然段)

【選項表述】D.傳統技藝是具有豐富的歷史、科技、人文內涵,蘊含了人類的聰明才智和情感追求的生產技術。(由分散到集中)

【原文出處】(悲劇)衝突雙方分別代表著真與假、善與惡、新與舊等對立的兩極,卻總是以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的失敗、死亡、毀滅為結局,他們是悲劇的主人公。(第一自然段)

當然,在欣賞中審美主體可以「審美地」加入悲劇衝突,體驗悲劇客體的巨大和狂暴、悲劇主體的抗爭和悲痛。(第四自然段)

【選項表述】A.在悲劇衝突中,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總是以失敗、死亡、毀滅為結局,他們是悲劇的主人公,即悲劇主體,而其對立面則是悲劇客體。(由分散到集中)

【原文出處】《西遊記》不僅奠定了神魔小說這一小說品類的基礎,開拓了中國長篇小說的表現內容,而且是中國小說中極為少見的描繪了人與自然的關係的作品。中國長篇小說的主題,通常集中在戰爭、愛情、政治、家庭等等社會性的關係上,很少有、或者簡直沒有像西方小說中《魯賓遜漂流記》那樣一類以人和自然鬥爭為主題的作品。《西遊記》卻以豐富瑰奇的想像,描寫了師徒四眾在迢遙的西行途上和窮山惡水冒險鬥爭的歷程,並以降妖伏魔讚美了取經人排除艱難的戰鬥精神,它是人戰勝自然的凱歌。

【選項表述】D.《西遊記》以豐富瑰奇的想像,成就了人戰勝自然的凱歌。它描繪了人與自然的關係,此類作品在中國小說中極為少見。(由分散到集中)

【原文出處】抒情散文並不是空洞的抒情,相反,它是以一定的敘述為基礎的。

【選項表述】B.抒情散文的抒情是以一定的敘述為基礎的,否則就成了空洞的抒情。(前後句子順序調換)

7.從事件總分看:並提分述或單項合併

【原文出處】接受美學的創始人、德國的伊瑟爾說藝術文本是一個「召喚結構」,因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個要素。所謂「空白」,是說它有一些東西沒有表達出來,作者有意不寫或不明寫,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經驗與想像去補充。

【選項表述】A.文本之所以是一個「召喚結構」,一個原因就是它有一些內容有意不寫或不明寫, 需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經驗與想像去補充。(花開三朵,獨表一枝)

【原文出處】羅丹的大理石雕塑《馬身人首》中,人臂絕望地撲向一個它所抓不到的目標,而馬足則陷於塵土不能自拔,表現出人性與獸性的衝突,象徵著靈與肉的鬥爭,具有強烈的悲劇性。

【選項表述】B.在羅丹的《馬身人首》雕塑中,人首和人臂是人、靈和人性的象徵,馬身和馬足則是獸、肉和獸性的象徵,獸性和人性的矛盾構成了人間的悲劇。(花開兩朵,各表一枝,也叫並提分述)

【原文出處】中國的詩是抒情的,中國的畫是寫意的,中國的琴是直達心靈的。梅蘭竹菊自有其精神,琴棋書畫自有其性情。

【選項表述】B.中國文化中的詩、畫、琴分別是抒情的、寫意的和直達心靈的;琴棋書畫自有其性情,梅蘭竹菊自有其精神。(單項合併,前後句子順序調換)

8.從語言古今變化看:文言轉化為白話

【原文出處】周代的食品交易是以直接收穫採摘的初級農產品為主,所以對農產品的成熟度十分關注。據《禮記》記載,周代對食品交易的規定有:「五穀不時,果實未熟,不鬻於市。」

【選項表述】A.周代統治者嚴禁未成熟的果實和穀物進入流通市場,以防止此類初級農產品引起食品安全方面的問題。

【原文出處】唐朝《唐律》規定:「脯肉有毒,曾經病人,有餘者速焚之,違者杖九十。若故與人食並出賣,令人病者,徒一年;以故致死者,絞。即人自食致死者,從過失殺人法。」

【選項表述】D.《唐律》規定,明知脯肉有毒而不立刻焚毀,並故意將脯肉給人吃或出售,而致人生病者,要判處徒刑一年。(文言轉化為白話)

9.從句子的因果關係看:因果關係明確化,加強而非強加

【原文出處】夜空中的北辰,終年可見,在浩渺的星空中能夠使人準確地確立方位。其運行軌道與地球的關係永遠是那樣相對固定與密切,保證了人們社會和政治生活中的觀象授時。

【選項表述】C.由於運行軌道與地球相對固定與密切,人們在夜晚能夠通過北辰確立方位,因而北辰具有保證人們社會和政治生活中觀象授時的作用。(因果關係明確化)

【原文出處】道德記憶的主體是人類,但由於人類總是同時以「個體人」和「集體人」的身份存在,道德記憶可以區分為個體道德記憶和集體道德記憶。

【選項表述】B.由於人類會以「個體人」和「集體人」兩種身份存在,所以道德記憶也分為個體道德記憶和集體道德記憶。(因果關係,補全關聯詞)

【原文出處】中國文化一個最首要的也是一個最重要的特徵,就是「性情化」。什麼意思呢?就是中國人和中華民族在性情和情感方面是最發達的。性情是屬於人與自我、人與自然之間的,而情感是屬於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當然有時我們並不嚴格區分兩者。

【選項表述】A.中國文化最首要也是最重要的特徵就是「性情化」,這是因為中國人和中華民族在性情和情感方面是最發達的。(因果關係明確化,加強而非強加)


10.從句式變化看:附加成分轉換成句子,肯定變否定

【原文出處】小品文在散文里占據著至尊之位,藝術要求極高,非妙手不可作。博學,尤其是洞明了世事,方能辭足意深,遊刃有餘。

【選項表述】A.小品文藝術要求極高,不是對於人世間的各種事情都看得透徹明白的,很難寫出辭足意深、遊刃有餘的小品文。( 肯定句變雙重否定句,同義替換)

【原文出處】為了加強對食品摻假、以次充好等現象的監督和管理,宋代規定從業者必須加入行會,而行會必須對商品質量負責。

【選項表述】A.宋代政府注意到食品摻假、以次充好等各種質量問題,進一步加強了食品安全的監督和管理工作。(一個表目的的狀語變成兩個句子)

11.從句子指示代詞看:指示代詞具體化

【原文出處】由於未被閱讀的作品的價值包括審美價值僅僅是一種可能的存在,只有通過閱讀,它才轉化為現實的存在,因此對作品的接受具有藝術本體的意義,也就是說,接受者也是藝術創作的主體之一。

【選項表述】D.通過讀者、觀眾和聽眾的接受,藝術作品的價值才從一種可能的存在轉化為現實的存在,從這個意義上說,接受也屬於藝術創作的一部分。(指示代詞具體化;變換主體,重組句子)

12.多種變形方法常常綜合運用

【原文出處】政府借貸主要表現為賑貸的形式,在緊急情況下通過貸給百姓糧食或種子的方式,幫助他們度過困境。私人借貸多為高利貸,它可以解決社會分化和「錢荒」帶來的平民百姓資金嚴重不足的問題,滿足特殊支付和燃眉之急的需要。

【選項表述】B.宋代的政府借貸基本上是賑濟性借貸,主要目的是幫助百姓度過困境,因此與私人借貸相比,政府借貸的利率要低得多。(同義替換;變換主體,重組句子)

【原文出處】質、押是借貸的擔保形式,由質庫、解庫等機構經營。質屬於動產擔保,它必須轉移動產的占有;押屬於不動產擔保,通常將抵押物的契約交付債權人即可。債務人違約時,債權人可用變賣價款優先受償。

【選項表述】C.在宋代,債務人可以用不動產的契約或動產作為擔保向債權人借貸,在債務人不償還債務時,債權人可用變賣價款優先受償。(變換主體,重組句子;化抽象為具體;具體化表述)

【原文出處】過去,通常只是從藝術家的立場出發,將創作看作藝術家審美經驗的結晶過程,作品完成就意味著創作完成。

【選項表述】B.在接受美學誕生以前,人們一般的認識是:整個創作過程就是藝術家的審美經驗不斷結晶的過程,藝術品一旦形成,創作也就大功告成。(化簡為繁:具體化、補出省略的部分、加定語和狀語;同義替換)

【原文出處】藝術品正是通過理解走向現實,並在生活中發揮作用的。不是別的,正是理解擦亮了藝術品的生命之光。

【選項表述】D.作品被藝術家創作出來以後就成為歷史,作品是通過接受者的理解而存活於現實,並發揮作用的。從這個意義上說,作品的生命力存在於理解之中。(化具體為抽象,喻體變換成本體)

【原文出處】當然,任何理解都只能是個體的理解,但個體畢竟是與群體相通的,所以個體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

【選項表述】D.作為接受者的個體畢竟生活在群體之中,其思維和觀念與群體是相通的,因此接受者們對於同一文本的理解即使千姿百態,也不可能完全沒有同—性。(補出省略的部分;同義替代)

【原文出處】經學的真正確立是在漢武帝時代。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獨尊儒術」的建議,設置五經博士,收博士弟子五十人。其後博士弟子屢經增加,東漢時多達三萬人。五經博士及其弟子以五經為研習對象,這就形成了經學。

【選項表述】A.漢武帝接受「獨尊儒術」的建議,設置五經博士,以五經為研習對象,標誌經學的真正確立。 (由分散到集中;同義替換)

【原文出處】沒有哪部著作是事先照著經典的尺寸和樣式量身定做的,只是因為它寫得好,被引用得多,被人覺著充滿真理,又被反覆解釋,有的還被「欽定」為必讀書,於是,就在歷史中漸漸成了被尊崇、被仰視的經典。

【選項表述】C.能成為被人們尊崇和仰視的經典的,往往是那些被廣泛引用、被認為充滿真理、被一再解釋的優秀著作,其中有的還曾被「欽定」為必讀書。(同義替換;變換主體,重組句子)

【原文出處】「天」仍然是判斷與理解的基本依據。仿效「天」的構造,模擬「天」的運行,遵循「天」的規則,就可以獲得思想與行為的合理性。……不僅是一般民眾,就連天子與貴族也相信合理依據和權力基礎來自於「天」。

【選項表述】C.無論普通民眾還是權貴,都把「天」作為認識世界的基本依據,認為遵循「天」的規則,效法「天」,能夠獲得思想和行為的合法性。(同義替換,概括表述;由分散到集中)

【原文出處】漢朝《二年律令》規定:「諸食脯肉,脯肉毒殺、傷、病人者,亟盡孰燔其餘。……當燔弗燔,及吏主者,皆坐脯肉贓,與盜同法。」 ……唐朝《唐律》規定:「脯肉有毒,曾經病人,有餘者速焚之,違者杖九十。」

【選項表述】B.《二年律令》與《唐律》都規定,凡出現因脯肉有毒而致人生病的情況,食品所有者應當立刻焚毀剩餘的肉食。(文言轉化為白話;合併表述)

【原文出處】但《西遊記》不與宗教觀念和社會意識認同,吳承恩對神與魔一視同仁,道教神玉皇大帝、道教祖師太上老君、西方佛祖釋迦牟尼,都是被揶揄、調侃、捉弄的對象,至於天將神仙、菩薩金剛和諸路神祇就更不在話下。不少妖魔倒是可親可愛,有人情味,是引人寄以同情的對象,猴精孫悟空便是最突出的一個。

【選項表述】C.到了神魔小說《西遊記》,不少妖魔富有人情味,成了引人同情的對象,相反,玉皇大帝、太上老君、佛祖如來卻成為被揶揄、調侃、捉弄的對象。(前後句子順序調整;簡化表述;同義替換)

【原文出處】兩千多年的社會歷史實踐,反覆地檢驗著儒學的真理性,鑑別著它的時代性與普遍性,考驗著它的創新能力,特別在近現代它是置之死地而後生,終於復甦,煥發出了新的生命。

【選項表述】D.儒學有很強的創新力,雖然在近現代經歷了生存的困境,但最終煥發出了新的生命。(變換主體,重組句子;同義替

聲明:本文內容來源於高中乾貨語文,作者無從查考,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內容僅供學習使用,不用於任何商業用途。若有來源標註錯誤,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應系第三方原因,請聯繫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