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選擇移民澳洲,不同的社會結構,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政治體系,華人移民之後的生活究竟是天堂還是地獄呢?
對於長期生活在國內的人來說,想要移民澳洲需要很大的勇氣。
首選是你必須要放棄當前在國內所取得一切東西,包括社會地位、社交人群、職業成就等。
而不同的文化環境、不同的思維模式……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很好地適應的。
那究竟移民澳洲之後的生活會是什麼樣子的呢?真的有想像的那麼好或者那麼差嗎?
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曾家有保姆、生活富裕,而如今只能在澳洲租房生活的華人Kesuma的家庭,來聆聽他及妻兒各自移民後的心路歷程!
為了孩子教育,選擇移民澳洲
華裔男子Tendean畢業於墨爾本的RMIT大學,隨後選擇返回到印度尼西亞就職於跨國公司,經濟收入還算不錯。妻子Margaretta也是一名華裔,也曾先後當過會計、做過鋼琴老師。屬於中產階級家庭的他們,還僱傭了一個保姆負責家務及全家的生活。
生活安逸的他們,卻在1988年經歷了噩夢般的一天,因為印尼發生了震驚的大暴亂,那些邪惡分子憎惡中國人、憎恨不信仰伊斯蘭教的天主教人。他們焚燒了教堂、商店。
那時候, Tendean就想和妻子一起移民澳洲,但由於妻子並沒有出過國,再加上語言問題,只能先移民新加坡,直到2005年才下定決心移民澳洲。那時候他們的兒子14歲,女兒已經7歲。而移民最終的目的,只想單純地為孩子創造一個更好的生活、教育環境。
初到澳洲的心酸
曾經擁有大房子、家有保姆的Tendean一家,初到澳洲甚至找不到落腳點,整整一個月都居住在他哥哥家裡。最後只能在墨爾本郊區租房生活,原本積存用於購房的資金轉而用於支付兩個孩子的巨額學費。
經濟捉襟見肘的他們,生活很是艱難,所有的事情都必須自己動手來完成。
另外還要適應這裡的一切,包括食物、天氣、朋友、環境,尤其是語言。
即便兒子已經14歲了,在新加坡已經熟練掌握了英語,也很難聽懂澳洲的俚語。甚至,還有不得不面臨校園歧視!年僅7歲的女兒Sabina曾因為個子太矮了,被嘲笑、欺負過。
Sabina表示語言不通、跟不上節奏很容易成為社會犧牲品。
她表示自己在大家庭里說英語時,因為帶有口音且不流利讓自己覺得是個歪果仁;和澳洲本地人用英語說話,但因為文化不同,也無法和他們建立深厚友誼。
總之,初到澳洲時他們,由於種種原因生活可以說步步維艱!
奮鬥的生活,是幸福快樂的
不過,困難重重的生活並沒有壓倒他們,反而讓家人的關係更為親密和團結。
雖然房子是別人的,但生活卻是自己的,他們用拼搏創造了屬於自己的美麗生活。
妻子Margaretta很高興目前的生活,並表示在這裡她學會了做家務,如何處理家庭成員的關係,生活也更充實了。
關於種族歧視問題,Tendean這樣說道:「不錯,這裡也有種族主義者,即使在新加坡都有種族主義者。」「但好處在於,澳大利亞法制健全,法律會保護你。印度尼西亞也有法律,但是它不會保護你。」
女兒Sabina也表示,如果不是在澳洲接受教育,她可能不會選擇讀神經學科和心理學,且也沒有那麼多的選擇。
並這樣表達道:「澳洲是我的未來,在這裡我可以接受更好的教育。」
兒子Sebastian也表達了對澳洲的喜歡,並表示這裡的老師教會了他如何持之以恆地把語言學好以及如何處理校園暴力問題。
「上高中的時候,一個同學對我吼:『哪裡來的滾哪兒去』。這是赤裸裸的校園暴力,我報告了老師,第二天我和那個同學開展了一次辯論,辯論的主題是為什麼校園暴力是錯的。」
經過全家不懈的努力,他們利用4年時間拿到了澳洲的PR。
如今Tendean是一名房地產報告分析師,妻子Margaretta也成為了墨爾本一家老年療養院的廚師。
女兒在墨爾本的Swinburne University學習神經科學和心理學;兒子目前就讀於Swinburne University,
工程系大三,還在Melbourne Water公司獲得實習機會。
他們都對現在的生活很是滿意,並且計劃將於今年年底購買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
Kesuma一家的建議與忠告
當採訪結束時,Kesuma一家給出了自己的移民生活經驗,希望能對那些想要移民或剛移民過來的人能有幫助。
1、想移民的人,趁孩子還小時,馬上移民,因為可以讓孩子更容易適應環境;
2、你要學會擺脫安逸的心態,要衷隨於內心,而不是隨波逐流;
3、孩子們可以選擇各種社團活動,或者做志願者,可以很快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們。
雖然,他們一家在澳洲面臨的苦難不僅僅於此,但功夫不負有心人最終還是在澳洲紮下了根,擁有了自己想要的生活。這種勇氣並不是所有人都能擁有的,更不是所有人都能拿得下、放得下的,尤其是從優越的生活變成到重新打拚的狀態。
我們時刻要記住一句話,房子雖然是租別人的,但生活卻是自己的,而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