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遊《跋中和院東坡帖》:鑑定精審,無一帖可疑者。從這個時期,鑑定一詞,就有了鑑別審定事物真偽、優劣的意思,如今的鑑定都是用在古董上面,在清代以前,古董被叫做「骨董」。
所謂「骨」就是取肉腐而骨存之意,意思就是保存過去之精華,如今的古董是一種較為文雅的叫法,隨著古董熱的興起,一大批專家也是湧現而出,但磚而不精的鑑定,讓人們對於專家抱有越來越多質疑,「專家」兩個字甚至成為了過街老鼠,書畫鑑定專家劉岩就是其中之一。
「巧取騙畫」劉岩
劉岩是一檔鑒寶節目的專家,2009年在鑒寶節目的海選現場,來自河南的朱雲兄弟帶著家傳的乾隆御筆《嵩陽漢柏圖》讓劉岩鑑定,劉岩說這是一件贗品,最多價值3萬元,朱雲兄弟失望而歸。
沒想到幾天後,劉岩給朱雲兄弟打電話,他說有個人對他們手上的東西很感興趣,想要拍下來,價格可以抬高一點,朱雲兄弟一想,反正是贗品,就把他給賣了算了,兩人還挺感激劉岩的。
在劉岩的撮合下,《嵩陽漢柏圖》最終以17萬的價格成交了,能夠售出這種「高價」朱雲兄弟感覺很值,但時隔一年,他們在一場拍賣會上發現自己的《嵩陽漢柏圖》拍出了8736萬的天價,朱雲立馬意識到自己是被騙了。
朱雲一紙訴狀將劉岩告上了法庭,根據相關人員解釋,鑒寶專家一共分三類,一是國有文物的文物專家,二是通過文物局考試的鑑定員,三是通過鑑定評估學會認證的專家,劉岩就是屬於第三類,這一類太雜,太亂,鑑定水平參差不齊。
而且古玩不像是路邊的大白菜,說是幾塊錢一斤就是幾塊錢,古董價格天天都在變化,今天17萬,明天就有可能被炒作到8000萬,這種案件也是最麻煩,最難以判定的,而且沒有太多的實質性證據,劉岩也沒有受到什麼懲罰。
只是他的名聲在文物界變得聲名狼藉,劉岩就前往了中國香港,繼續從事鑑定字畫的行當。
以假亂真楊伯達
謝根榮發家也堪稱傳奇,從倒爺一直打拚成房地產大亨,卻也敗在的房地產上,他揮霍無度,購買了三套價值1000萬的豪宅(上世紀90年代房價),他因為投資北京「東華金座」出現資金斷裂,為了彌補這個項目,謝根榮偽造了一套金縷玉衣。
楊伯達(原故宮博物館副院長)和五名頂級鑑定專家一同鑑定,不過他們的鑑定流程確實出現的紕漏,幾個人只是圍著「金縷玉衣」的玻璃柜子走了一遍看了看,並沒有上手鑑定,可能是謝根榮的所有物,他們可能有所顧忌,楊伯達最終鑑定出了24億的高價。
謝根榮就帶著鑑定書,從銀行騙了6.6億元貸款,事情敗露之後,謝根榮立刻被抓捕,但是貸款被他揮霍一空,有將近5.4億元無法償還,謝根榮被判了無期徒刑,至於專家們,只是做出了相關的評估,並不需要對負責,即便金縷玉衣是偽造,也只能說明這些專家的水平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