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社會,或許大多數人談起「創業」都可以滔滔不絕,只是成功的人卻寥寥無幾。當然,我們可以看到眾多創業導師的「標題黨」 ,那些所謂的"心靈雞湯"灌了不少,成功的門道還是一眼黑,是不是?其實你真的了解創業嗎?
在原始共產社會,創業就是落單,跟大部隊走散了,只能一個人摘野果斗野豬,過上了單打獨鬥的日子。改革開放以後,創業叫做下海,從國營集體中出來,干點小生意或者小買賣,干好了會發財,干不好會餓死。
當年的下海和現在的創業並不一樣,那會的小老闆只會關心現金流,今天投入多少,收回多少,盈利多少,明天是否還可以翻本?說的通俗一點就是利潤,或許哪天就會餓死。那個年頭可沒有市值、估值這一說,只有破產倒閉。估計即便有,也是雲里霧裡的。
而現在的創業機制是非常先進的,任何一個革命性創新項目,成長過程都是漫長的,如果入不敷出就馬上倒閉,那麼亞馬遜早死1000多回。通過未來市場價值加以量化,引入風險投資,成為創業源源不斷的動力。
當然,一些創業大咖們的創業故事,無不一次次的放大創業者的激情,讓很多創業者都是激動不已,甚至沖昏了頭腦。很多時候都有這樣的心思,甭管項目靠不靠譜,先扎比錢試試水再說。他們憤填膺地喊著降維打擊、顛覆行業、燒錢擴張,誓死與三毛進四毛出的庸俗商業邏輯劃清界限。然後,不斷燒錢之後,只留下一敗塗地。
這時,就出現了一種人,他們手持商業計劃書模板,似乎可以拯救所有創業者,而他們自己:
某甲,靠洗稿成了自媒體大V後,發現把網上金句放在一個PPT里,就可以靠知識付費賣錢了;
某乙,從類傳銷行業轉來,發現教人創業和賣勵志課程技能類似,不妨試試;
某丙,靠灰產做了個掙錢買賣,急於擺脫自己的low逼形象,於是拚命以行業明燈的嘴臉出現;
某丁,創業以來正事都沒做成,便拚命噴射情懷,向下一輪接盤俠賣弄風騷。
這些人有同一個名字——創業導師。其實他們又不是成功創業者,況且複製成功,也並非那麼簡單。其實,創業成功的根本因素有三:資源、運氣、不擇手段。
1、資源
某頂級VC合伙人跟我說,他們投資首先看團隊履歷。有企業高管、名校高材生這樣的創始人,就優先考慮。我問:「簡歷光鮮做事成功率就高麼?」他狡鮚一笑:「先不說成功率高低,這些人就是做不成也能想辦法賣掉!」像人脈、影響力、行業知識這些資源,雖然不是決定性的,卻可以大大提高創業項目的成功機率:有人脈商機就多;粉絲多產品就好宣傳;行業知識充分就能少走彎路。遺憾的是,這些東西創業導師是幫不了你的,只能依自己的機緣積累。
2、運氣
資源不是決定性的,什麼才是呢?當然是運氣。一千個創業者里,成一個就算不錯了,而倒掉那999個,各有各的奇葩死法。機率低到一定程度的事兒,就跟六合彩一樣,所有的分析都是扯淡:你可以選擇怎麼死,就是不知道怎麼活。
3、不擇手段
那麼創業就無章可循了麼?也不是,說起來很簡單:初創企業無品牌、無資金、無陣地,學宋襄公是活不下去的。會點兒放低底線的非常手段,才是創業者最該學習的存活技能。其實,中國幾乎所有大公司的幼年,都有些不會體現在創始人自傳里的原罪。看起來,就仿佛他們胸有星辰大海,就可以成商業領袖,其實到頭來一片縹緲而已。
你們相信那些創業導師嗎?
你或許相信過,質疑過,但是有些商場「門道」估計都不一定提及,比如如何買通機票代理人,坐友商背後聽消息;什麼一元奪寶,根本沒有人中獎等等,這些為了生存而採用的手段,你知道幾何?
有的時候,創業導師們或並不知道,或不肯談及,就是講了韭菜們也不願相信。我知道點皮毛,但是還沒打算干,所以並不是成功創業者,卻也並不羨慕他們。對此,馬雲說了句實話:靠看書來掙錢的公司基本要玩完。這個論點稍嫌偏頗,當然,創業導師絕非一文不值,定量地說,其價值相當於買瑪莎拉蒂的時候,給了張200元代金券。
關於創業少聽導師的「雞湯」就說到這裡,你有什麼新的看法嗎?歡迎交流討論,同時關注行知牛,了解更多創業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