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究/教育的「初心」在哪裡?

2019-10-30   談文化論教育

在這個浮躁的時代,初心常常被遺忘。因為忘記了初心,我們已經不知道為什麼來,要到哪裡去,一路走得十分茫然。我們常常以一張試卷評判學生,以就業鞭策學生。被分數和就業綁架的教育變成了功利化的利器,偏離了教育的本質和人成長的規律,讓部分學生的心靈物化、精神枯萎,結出了一些歪瓜裂棗。

在西方,教育一詞源於拉丁文educate,意為「引出」或「導出」,強調教育是一種順其自然的活動,旨在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潛在的素質自內而外引發出來,以成為現實的發展狀態。在我國,教育一詞最早見於《孟子·盡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

由此可見,教育的初衷應該是孔子所說的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杜威所說的教育即生長,生長就是目的,在生長之外別無目的。立德樹人、教書育人、使孩子做一個善人,這才是教育的初心。

不忘初心,就得時時堅守崇高的教育理想和信念。我們的教育要在制度、目標、措施與方法層面真正做到「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真正做到「為了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能夠公正地對待每一個人,向他們提供最恰切的教育,使具有不同天賦、潛能,不同氣質、性格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都能得到最充分的發展,以便他們在社會生活中能夠找到他們應處的位置,最充分地實現他們的人生價值。

不忘初心,就得時時牢記教育使命並恪守教育責任。父母把孩子送進學校,等於把希望交給了老師;國家把青少年交給學校,等於把民族的未來交給了老師。因而,教師的責任關係著家庭的幸福和民族的未來。教師的全部使命就是教書育人,教師的業績理應由他的學生來體現。只有學生的成長,包括德智體美的全部增值,才能稱之為教師的業績,舍此無他。

不忘初心,就得有「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教育情懷。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的職業特點決定了師德在教育中的力量和作用。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智慧的啟迪,更是心與心的交流、情與情的互動。教育如果不能啟發一個人的理想、希望和意志,單單強調學生的興趣和習慣,那就是捨本逐末。只有當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生活、成長的「課本」時,教育的真正意義才有可能實現。高尚無私的師德是對學生最生動、最具體、最深遠的教育,這是從內心深處生髮的對學生的愛、對學校的愛、對教育事業的愛、對中華民族的愛。

不忘初心,就得彎下腰來多做點培養泥土的工作。魯迅先生曾說過:「不但產生天才難,單是有培養天才的泥土也難。我想,天才大半是天賦的;獨有這培養天才的泥土,似乎大家都可以做。做土的功效,比要求天才還切近;否則,縱有成千成百的天才,也因為沒有泥土,不能發達,要像一碟子綠豆芽。」魯迅先生的話告訴我們,培養天才最重要的任務是培養泥土。分數以外的事情更重要,分數是顯能,其他才是潛能;課本是已知,探索才是未知。我們不知道學生將來長成什麼樣子,但我們現在要給學生的是肥沃的土壤。教育的土壤是什麼?是豐富的生活。生活是一本「活」的教科書,它有學生成長所需要的各種營養要素。

教育是天底下最複雜的事情,教育好每個孩子是一項重任。當我們迷茫的時候,當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候,當我們缺乏動力的時候,只要不忘初心,調正航向,擼起袖子加油干,夢想一定會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