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
共和國走過70年的光輝歷程,離不開這樣一群人,他們是為新中國建設和發展作出傑出貢獻的功勳模範人物,他們象徵著偉大的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他們用自己堅挺的脊樑,給了整個民族以力量!
近日,《民生周刊》新媒體事業部推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系列特別策劃——致敬大國脊樑。
他被稱為中國航天的「大總師」,從「東方紅一號」到「嫦娥一號」,從「風雲氣象衛星」到「北斗導航衛星」,背後都有他主持負責的身影;翻開他的人生履歷,就如同閱讀一部新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史……
他,就是我國人造衛星技術和深空探測技術的開創者之一、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原高級技術顧問孫家棟院士。
本期國慶特輯「共和國最亮的星」系列,一起走進他的故事——
1951年
還在哈爾濱工業大學讀書的孫家棟應召入伍
獲得去蘇聯茹科夫斯基空軍工程學院
學習飛機製造的機會
留學7年後
孫家棟帶著「史達林金質獎章」登上了歸國的列車
當時聶榮臻元帥受中央委託
正在籌建飛彈研製隊伍
孫家棟被抽調進新成立的國防部第五研究院
那時
中蘇關係還很友好
蘇聯提供圖紙、資料和專家幫助中國
誰知好景不長
中蘇關係突然變冷
僅一個晚上
蘇聯專家就帶著資料全部撤走了
「我們看著做到半截,
即將完成的飛彈,當時的心情可想而知。
但這個事情也刺激、教育了我們:
搞『兩彈一星』,必須獨立自主、自力更生。
你不是把圖紙資料等都拿走了嗎?
好,我們自己想辦法搞。
中國人,你是壓不倒的!」
孫家棟說。
1951年留學蘇聯前夕的孫家棟,時任空軍俄文翻譯
1962年3月21日
我國首次獨立自行研製的彈道飛彈
「東風二號」在酒泉衛星發射場發射升空
沒想到起飛後飛彈很快失控
最後墜毀在距離發射塔架僅300米的戈壁中
炸出一個直徑30米的大坑
許多年後
孫家棟都對這次失敗難以釋懷:
「掉下來,離你這麼幾百米掉下。
腦袋裡就沒有一分一毫的想法,
說我搞這個東西上去還會下來?
那時候就傻眼了,就蒙了。」
為了找出失敗的原因
在冰天雪地的沙漠裡
幾百人彎著腰一寸寸摸索
尋找飛彈的碎片
有人忍不住一邊撿一邊抹眼淚
連著幾天
那片沙子幾乎被扒了一層
孫家棟和同事們硬是找齊了所有碎片
重新拼成了飛彈
逐一檢查
他們找到了失敗的根源
孫家棟說:
「最後發現就是一根導線斷了,
剩一米多長,通過X光一照,
裡面是斷的。
正是遇到這樣幾次大的失敗的情況,
認識到質量就是生命,
質量就是航天的一切。」
年輕時的孫家棟在工作中。新華社記者 楊武敏 攝
1967年
孫家棟迎來事業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
錢學森親自點將
孫家棟成為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
「東方紅一號」的技術總負責人
在沒有資料、經驗、專家的情況下
研製「上得去、抓得住、聽得著、看得見」的衛星
其困難程度可想而知
但當時
多顆外國衛星上天已成事實
時不我待
孫家棟義無反顧地投入到這場忘我的戰鬥中
1970年4月24日
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
「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
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能夠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
孫家棟直言
「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
最大的感受是「揚眉吐氣」:
「就是說,在中國就是把它搞成了,
就是有了!
公布以後,
我們馬上就往天安門跑,
到了以後進不去了,
人山人海,都在慶祝,就是個成就感。
激動!
我不是搞文學的,形容不出。」
1970年4月24日,長征一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上世紀九十年代
在孫家棟的帶領下
中國開始建設北斗衛星導航系統
中國的北斗該如何建設
孫家棟認為
衛星導航系統一定要實現自主可控
長征三號甲系列火箭總設計師陳閩慷感慨:
「不管孫家棟歲數多大、身體如何,
只要是他主管和負責的大工程的發射任務,
他都到現場去。
不管是更細碎的工作,
還是更具體的工作,
他都勇於承擔自己的責任、工程的風險,
這是他人生一貫秉持的態度。」
目前
我國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
正在孫家棟等航天人的推動下穩步建設
預計到2020年再發射2到4顆北斗衛星
屆時
中國的北斗全球系統建設
將全面完成
致敬!
共和國最亮的星!!!
出品:民生周刊(ID:msweekly)新媒體事業部
責任編輯:劉燁燁
「人民旅遊」
分享你的遊記與攻略,展示你的美景與美食,代你體驗不一樣的風景與風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fC95lm0BMH2_cNUgQyY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