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倫在白水造紙的傳說
蔡倫在白水造紙的傳說
作者 王孝文
倉頡創造了漢字,從古到今一直受到人們的尊敬和瞻仰。倉頡生在白水,葬在白水,白水的倉頡廟是幾千年間人們朝拜、祭祀、紀念倉頡的聖地。相傳在秦、漢之際,敬奉倉頡廟已成為朝廷一個重大莊嚴的典禮。尤其西漢王朝,把祭祀倉頡列入到國家的重要典章之中。每年穀雨,朝廷都要委派大臣代表皇上來白水倉頡廟致祭。相傳西漢初期的幾位皇帝,包括高祖、文、景、武帝都親自到過倉頡廟,而且儀式十分隆重,場面非常壯觀。這種盛大祭祀,直到東漢仍然堅持著。
歷史車輪轉到了東漢和帝永元十五年(103年)冬,和帝劉肇召開了一次御前會議。因為第二年是個龍年,是祭倉頡的重要年份。這次會議,主要研究翌年穀雨祭倉頡的人選和有關準備事項。經過眾大臣的充分討論,最後一致通過讓尚方令蔡倫為欽差專使,負責組織祭祀團隊,籌辦祭祀物資,演習祭祀禮儀。
大家認為蔡倫有以下的優勢:其一,蔡倫久有去白水的要求和願望。他勤奮飽學,善寫文章,雅好古文,尤其崇拜倉頡,也很希望到倉頡故里去瞻拜和研究,所以擔當這個使命較合適;其二,蔡倫在內廷,既熟悉各種禮儀,又負責起草詔書文告。他關心社會發展、人民生活,掌握大內各種器具機械的維修和研究,尤其在研究書寫材料方面,有獨到的想法,是一個比較難得的人選。
受命之後,蔡倫積極投入到祭祀大典的人員選調、禮儀培訓和物資籌備中。直到次年過了正月,一切準備充分,一行祭祀大軍拜別了和帝,離開了洛陽,浩浩蕩蕩地向陝西進發。一路上風餐露宿,曉行夜宿,趕在穀雨前20多天,抵達倉頡故里的白水縣城。
這時縣令早已接到聖旨,提前組織屬僚,遠道迎候蔡倫。
蔡倫在白水住下之後,除了檢查祭祀準備情況之外,更多的是考察民風民情,瞻仰倉頡廟宇及陵墓。他發現白水人十分敬仰倉頡,非常愛讀書、好習字。地方官員向他反映,群眾好讀書,可惜買不起書,愛寫字可惜沒有寫字的材料。當時所謂的書,是竹簡,寫字用的是絲絹,十分昂貴,十分稀缺。人們只好在樹皮上、牆壁上、地面上刻刻劃劃。人們熱情雖高,但這裡條件差。這和蔡倫在宮廷的情況大相逕庭,所以,他決心就地取材,創造出一種便於書寫的東西,以解決人們學習的困難,也了卻自己多年的心愿。
在廟會的前幾天,蔡倫走訪了倉頡出生的倉聖梁、造字的石樓溝、晾字的曬書台。在蒼蒼茫茫的山溝深澗,洛水兩岸,在鳥羽山峁,到處都能體會到倉頡當年生活的地方是那麼荒涼,那麼艱苦。倉頡能克服這麼多的困難,完成造字的大業,真可以感天地,泣鬼神。難怪天雨粟,鬼夜哭,龍潛藏。
一天日色將暮,蔡倫一行從石樓溝過了洛河,往下遊走,緩緩而行,漫漫而游,心中有很多感人的糾結,盤旋縈繞於他的腦際:一是倉頡的艱苦奮鬥精神和造字的偉大功業感動了他;一是如何讓更多的人,特別是地方偏遠的倉頡故里的倉頡後裔和廣大群眾有一個好的學習、繼承條件。假如自己能造出一種物美價廉的書寫材料,以代替難得的竹簡和昂貴的絲絹,那該多好。
蔡倫一路走一路想,走著走著,不覺天已黑下來。離下榻的縣城還十分遙遠,隨行的人員建議就地休息,並在槐溝河一戶張姓人家,為蔡倫找到了住宿之所。主人叫張紙,是一位精明能幹的中年男人,還有一個心靈手巧、年輕漂亮的妻子。家裡乾淨整潔,準備的飯菜香甜可口。
這時,有一件事,引起了蔡倫的注意。原來,外邊起風了,處在山澗河畔的人家,風一起,就順川道往窯洞裡刮,把寒冷和塵土塞滿窯洞。但這家人卻在窯洞和窗子上掛上一道薄薄的編織物,把風遮住,任外邊風聲呼呼作響,卻吹不進窯洞裡來。蔡倫很好奇,便仔細看這門窗上掛的東西,原來是草根、草莖、雜以樹皮、麻絲漿粘成的似布一樣的東西。蔡倫用手撕,韌性還很強;一摸,還十分光滑。他眼前一亮,如果把這個東西再加工得精細、光亮、輕薄一點,不就可以寫字了嗎?
於是,他詳細地詢問主人,能不能再提高質量?主人張紙回答:「事在人為,我們能從無到有,自然就能從粗到細。」蔡倫又問:「原料是否容易得到?」主人回答:「白水的白草遍地都是,從深秋到第二年春季,都是采割的好季節,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蔡倫聽了十分高興,睡意全消。當夜就動員隨行人員,在張紙的帶領下,從山上取了些白草的根和莖浸入水中,讓脫去泥沙、粗皮,留下根絲、纖維。這些東西,需要長期浸泡,多次漿制。於是,蔡倫就留下幾個隨行,在主人家專門研究,仔細試驗,不斷提高,決心創出一種能寫上字的新產品。
祭祀的日子快到了,蔡倫不能久等,就要去組織祭祀大典。
經過幾天的努力和勞累,隆重的祭祀大典終於結束了。但蔡倫仍然關心他的創造。於是打發先行人趕回京城報告祭祀盛況,並向皇帝請假自己留在白水繼續研究試驗寫字的新產品。好在向來信任他的皇帝同意他的創造,讓他安心完成這個大業。
蔡倫在白水的槐溝河住了多日,並和張紙成了好朋友。經過他們共同努力,不厭其煩地做了上百次的試驗,終於有一天,造出了一張色白如雪,其薄似絹的東西,被命名為紙。把很大的紙裁成一個一個方塊,一塊就叫一張,合起來叫一張紙,用以感謝他這位朋友幫他完成了造紙大業的無私奉獻。
紙造出來了,有人取來了墨和筆,試著在上邊寫,哈!還真神奇,居然能寫上去。於是滿河溝的人看了都歡呼雀躍,蔡倫激動得濺出淚花。過了幾天,蔡倫帶上寫了字的紙,再次去倉頡廟祭了倉頡。
為了提高紙的質量,蔡倫在白水多住了幾個月,終於在永元十六年(104年)年底,才拿上自己制的紙,帶著隨行人員,高高興興地返回洛陽。
漢和帝看到了蔡倫的紙,十分高興,立即吩咐組成新的生產隊伍,選擇好的生產場所,繼續研究,批量生產。並於次年,即永元十七年(105年),發布命令,推行到全國。後因蔡倫被封為「龍亭侯」,人們便把這種紙稱為「蔡侯紙」。
自從蔡倫在白水造紙之後,白水人有了得天獨厚的學習條件,學習熱潮不斷高漲,出現了很多讀書人,很多有學問的人。這種現象延續了近2000年。至今在白水,無論大人小孩,都喜歡讀書,都崇拜倉頡。以倉頡命名的書畫組織,文學組織比比皆是。
自蔡倫在白水造紙之後,白水人就把他造紙的地方當成聖地,還修了祭祀蔡倫的蔡公祠,一直保留至今,年年舉行祭祀紀念。蔡倫在白水造紙成功之後,白水不僅掀起了學字熱潮,而且也興起了造紙熱潮。至今,槐溝河仍存留著蔡倫造紙的遺蹟,白水的造紙業延續了1000多年,後來還傳到了當時同屬白水縣的今蒲城北部地區。1000多年來,蒲城縣的造紙作坊遍布城鄉,成為蒲城的主要產業,至今仍興旺不衰。
來源:黃河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