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漲奶就是母乳不足?娃能不能吃飽,也要看寶媽是否「飆奶」

2022-08-02     糖果媽媽

原標題:不漲奶就是母乳不足?娃能不能吃飽,也要看寶媽是否「飆奶」

每年的8月1日到7日,是世界母乳喂養周。

在過去,寶媽和孩子沒得選,生娃後喂母乳是自然而然且唯一方式。有了奶粉之後,母乳喂養就成了權衡利弊之後的決定。

糖媽發現,喂母乳的過程中有許多難題,初次哺乳的寶媽不太了解,過來人也未必清楚。其中,寶寶到底有沒有吃飽,大家各說各的理。

寶媽哺乳期不「漲奶」,老人質疑她母乳不足

糖媽在寶媽群里經常見到這類問題,年輕寶媽想堅持母乳喂養,家裡的老人卻不同意。要麼說寶媽母乳質量不好,要麼說母乳太少孩子吃不飽

寶媽心藍就是因為聽了婆婆勸說停掉母乳,後悔不已。可婆婆當初也是為了她和孩子好,心藍不能怪罪婆婆。

心藍母乳喂養到3個月左右時,不再像剛生完寶寶那樣漲奶。原本她很開心自己終於不用遭罪了,婆婆的一番話卻潑了冷水。

「不漲奶孩子吃不飽,你的身體也會受不了的。快停掉母乳吧,我給大孫子買奶粉喝」。

斷母乳成功後她才在寶媽群分享這件事,許多寶媽表示質疑,因為她們也不經常漲奶,但還一直堅持喂寶寶。

不漲奶就是母乳不足?寶媽別犯糊塗

理想的哺乳狀態是「供需平衡」,通常情況下,寶媽出月子到母乳喂養3個月左右,就能達到平衡狀態了。

此時寶媽的母乳量剛好滿足寶寶的需求量,即夠吃卻不會剩太多,沒到寶寶經常吃奶的時間,不來奶陣、慢慢地不再漲奶。

許多人以為漲奶了,摸起來有些硬,才說明裡面的母乳多,寶寶吃可以飽。

但漲奶太久不哺乳或不擠出去,會導致寶媽堵奶、乳腺發炎。當大腦識別到寶媽經常漲奶,哺乳次數卻很少,泌乳量反而會變少了。

很多寶媽和家人犯糊塗,因為不漲奶就斷了母乳,或改成混合喂養,等到母乳越來越少,或徹底回奶了,才後悔不已。

寶媽在母乳期不漲奶,寶寶也是可以吃飽的,寶媽和家人要學會正確地判斷。

判斷自己是因為母乳量不足導致的一直不漲奶,還是供需平衡後的不漲奶情況,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觀察。

不漲奶不代表母乳不足,注意觀察3點

寶媽既然選擇了母乳,就是想讓寶寶吃好吃飽。但母乳不像奶粉那樣,沖完可以看到容量,許多寶媽都是在憑感覺喂養

1歲以內的寶寶,是「以奶為主」,母乳充足有利於寶寶身體和大腦發育。如何判斷自己的母乳,夠不夠寶寶吃,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觀察。

1)看寶寶吃母乳的時長和狀態

母乳喂養沒有固定的時長,一般在10~20分鐘左右,時間太短了寶寶吃不飽,時間太長了寶寶會過度依賴。

不管寶媽是否漲奶,寶寶吃飽的狀態是比較舒適、愉悅的。吃母乳過程中不急不躁,吞咽得比較連貫。吃15分鐘左右後鬆口,且沒有哭鬧錶現。

2)哺乳過程中「飆奶」,也是夠寶寶喝的

之所以說寶媽不漲奶寶寶也能吃飽,是因為在哺乳過程中,寶寶的吮吸會刺激寶媽大量泌乳,寶媽會感覺腋下有一陣酥麻。

這就是常說的「來奶陣」,一個奶陣的泌乳量大概在80~100ml左右,每次哺乳有1~3次奶陣不等。

通常在開始喂母乳後就會「飆奶」,奶陣很沖的時候會噴出來。即使寶媽沒漲奶,但在喂奶過程中,「飆奶」的次數正常,寶寶也能通過奶陣吃飽。

如果寶寶吃奶時很少有連續的吞咽,戀戀不捨地不願鬆口,寶媽在這期間沒有明顯的奶陣,則說明寶媽母乳量是不足的,寶寶吃不飽。

3)看寶寶的吃奶頻率和大小便頻率

純母乳喂養的寶寶,在24小時內至少小便 6次以上,才是吃飽了的表現。沒開始攢肚時,每天便2~3次,且不是拉肚子,才證明吃飽了。

通常情況下,新生兒吃飽後1個小時之內是不會餓的,隨著他長大胃容量慢慢增加,基本上2~3個小時不會太餓。

如果寶寶經常吃完母乳1小時之內就餓了,可能是喂養習慣不好,再者就是寶媽的母乳不足。

讓寶寶吃飽母乳,別只關心漲奶的問題

若寶媽母乳不足,寶寶的發育會相對緩慢。但等到能肉眼看出寶寶發育慢時再去補,就已經有些晚了

若想提高母乳量和質量,別緊盯著「漲奶」這一件事,日常生活中可以這樣做。

多和寶寶接觸有利於泌乳

哺乳期的媽媽看到寶寶的照片、聽到寶寶聲音,或者聞到寶寶的味道,都會條件反射地來奶陣。想要提升奶量,平時多和寶寶接觸是有幫助的。

寶媽掌握自己家寶寶吃奶的頻率後,可以在喂奶前和寶寶小小地互動,刺激母乳分泌。

睡眠和心情影響母乳

大家都知道,生氣是「回奶神器」,那麼相反地寶媽心情舒暢,且平常得到的足夠的休息,就是有利於母乳分泌的。

這不僅需要寶媽自我調節,更需要家人的理解和關心,許多人忽略了這一條件。

不要「攢奶」,母乳越吃越多

母乳越少的媽媽越喜歡「攢奶」,胸部較軟的時候不喂奶,刻意等到漲奶再喂,這樣看上去胸里的母乳多,卻會影響後續母乳分泌。

因為攢起來的母乳沒有被及時吃掉,大腦就會認為這些奶吃不完,寶寶不需要那麼多的乳汁。抑制泌乳的機制就會生效,導致母乳變少,就像是對母乳媽媽的一種保護。

糖果媽媽心裡話:

母乳喂養周,是積極鼓勵和支持母乳喂養,拓寬母乳喂養的內涵,但同時也別忘了關心母乳媽媽的感受。

【今日話題】大家在哺乳期時,被勸過斷奶嗎?

每年的8月1日到7日,是世界母乳喂養周。

在過去,寶媽和孩子沒得選,生娃後喂母乳是自然而然且唯一方式。有了奶粉之後,母乳喂養就成了權衡利弊之後的決定。

糖媽發現,喂母乳的過程中有許多難題,初次哺乳的寶媽不太了解,過來人也未必清楚。其中,寶寶到底有沒有吃飽,大家各說各的理。

寶媽哺乳期不「漲奶」,老人質疑她母乳不足

糖媽在寶媽群里經常見到這類問題,年輕寶媽想堅持母乳喂養,家裡的老人卻不同意。要麼說寶媽母乳質量不好,要麼說母乳太少孩子吃不飽

寶媽心藍就是因為聽了婆婆勸說停掉母乳,後悔不已。可婆婆當初也是為了她和孩子好,心藍不能怪罪婆婆。

心藍母乳喂養到3個月左右時,不再像剛生完寶寶那樣漲奶。原本她很開心自己終於不用遭罪了,婆婆的一番話卻潑了冷水。

「不漲奶孩子吃不飽,你的身體也會受不了的。快停掉母乳吧,我給大孫子買奶粉喝」。

斷母乳成功後她才在寶媽群分享這件事,許多寶媽表示質疑,因為她們也不經常漲奶,但還一直堅持喂寶寶。

不漲奶就是母乳不足?寶媽別犯糊塗

理想的哺乳狀態是「供需平衡」,通常情況下,寶媽出月子到母乳喂養3個月左右,就能達到平衡狀態了。

此時寶媽的母乳量剛好滿足寶寶的需求量,即夠吃卻不會剩太多,沒到寶寶經常吃奶的時間,不來奶陣、慢慢地不再漲奶。

許多人以為漲奶了,摸起來有些硬,才說明裡面的母乳多,寶寶吃可以飽。

但漲奶太久不哺乳或不擠出去,會導致寶媽堵奶、乳腺發炎。當大腦識別到寶媽經常漲奶,哺乳次數卻很少,泌乳量反而會變少了。

很多寶媽和家人犯糊塗,因為不漲奶就斷了母乳,或改成混合喂養,等到母乳越來越少,或徹底回奶了,才後悔不已。

寶媽在母乳期不漲奶,寶寶也是可以吃飽的,寶媽和家人要學會正確地判斷。

判斷自己是因為母乳量不足導致的一直不漲奶,還是供需平衡後的不漲奶情況,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觀察。

不漲奶不代表母乳不足,注意觀察3點

寶媽既然選擇了母乳,就是想讓寶寶吃好吃飽。但母乳不像奶粉那樣,沖完可以看到容量,許多寶媽都是在憑感覺喂養

1歲以內的寶寶,是「以奶為主」,母乳充足有利於寶寶身體和大腦發育。如何判斷自己的母乳,夠不夠寶寶吃,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觀察。

1)看寶寶吃母乳的時長和狀態

母乳喂養沒有固定的時長,一般在10~20分鐘左右,時間太短了寶寶吃不飽,時間太長了寶寶會過度依賴。

不管寶媽是否漲奶,寶寶吃飽的狀態是比較舒適、愉悅的。吃母乳過程中不急不躁,吞咽得比較連貫。吃15分鐘左右後鬆口,且沒有哭鬧錶現。

2)哺乳過程中「飆奶」,也是夠寶寶喝的

之所以說寶媽不漲奶寶寶也能吃飽,是因為在哺乳過程中,寶寶的吮吸會刺激寶媽大量泌乳,寶媽會感覺腋下有一陣酥麻。

這就是常說的「來奶陣」,一個奶陣的泌乳量大概在80~100ml左右,每次哺乳有1~3次奶陣不等。

通常在開始喂母乳後就會「飆奶」,奶陣很沖的時候會噴出來。即使寶媽沒漲奶,但在喂奶過程中,「飆奶」的次數正常,寶寶也能通過奶陣吃飽。

如果寶寶吃奶時很少有連續的吞咽,戀戀不捨地不願鬆口,寶媽在這期間沒有明顯的奶陣,則說明寶媽母乳量是不足的,寶寶吃不飽。

3)看寶寶的吃奶頻率和大小便頻率

純母乳喂養的寶寶,在24小時內至少小便 6次以上,才是吃飽了的表現。沒開始攢肚時,每天便2~3次,且不是拉肚子,才證明吃飽了。

通常情況下,新生兒吃飽後1個小時之內是不會餓的,隨著他長大胃容量慢慢增加,基本上2~3個小時不會太餓。

如果寶寶經常吃完母乳1小時之內就餓了,可能是喂養習慣不好,再者就是寶媽的母乳不足。

讓寶寶吃飽母乳,別只關心漲奶的問題

若寶媽母乳不足,寶寶的發育會相對緩慢。但等到能肉眼看出寶寶發育慢時再去補,就已經有些晚了

若想提高母乳量和質量,別緊盯著「漲奶」這一件事,日常生活中可以這樣做。

多和寶寶接觸有利於泌乳

哺乳期的媽媽看到寶寶的照片、聽到寶寶聲音,或者聞到寶寶的味道,都會條件反射地來奶陣。想要提升奶量,平時多和寶寶接觸是有幫助的。

寶媽掌握自己家寶寶吃奶的頻率後,可以在喂奶前和寶寶小小地互動,刺激母乳分泌。

睡眠和心情影響母乳

大家都知道,生氣是「回奶神器」,那麼相反地寶媽心情舒暢,且平常得到的足夠的休息,就是有利於母乳分泌的。

這不僅需要寶媽自我調節,更需要家人的理解和關心,許多人忽略了這一條件。

不要「攢奶」,母乳越吃越多

母乳越少的媽媽越喜歡「攢奶」,胸部較軟的時候不喂奶,刻意等到漲奶再喂,這樣看上去胸里的母乳多,卻會影響後續母乳分泌。

因為攢起來的母乳沒有被及時吃掉,大腦就會認為這些奶吃不完,寶寶不需要那麼多的乳汁。抑制泌乳的機制就會生效,導致母乳變少,就像是對母乳媽媽的一種保護。

糖果媽媽心裡話:

母乳喂養周,是積極鼓勵和支持母乳喂養,拓寬母乳喂養的內涵,但同時也別忘了關心母乳媽媽的感受。

【今日話題】大家在哺乳期時,被勸過斷奶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f956fc334fb44f67f2ed46d37b8dacf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