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冬:原來做一個樸素正直的人,是一種最好的方式

2019-07-28     一道一世界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將入門,策其馬,曰:『非敢後也,馬不進也。』」

譯:孔子說:「孟之反不喜歡誇耀自己。敗退的時候,他留在最後掩護全軍。快進城門的時候,他鞭打著自己的馬說,不是我敢於殿後,是馬跑得不快。」

01 君子可以裝小人,小人不能裝君子

有一天,孔子很感慨(當然,在《論語》里他每句話都很感慨),仰天長嘆「孟之反不伐」。孟之反是魯國的大夫,「伐」是自誇的意思。顏淵的志向就是「怨無伐善,無施勞」。

孔子說:「孟之反不喜歡誇耀自己做了什麼豐功偉業,做了什麼了不起的事。」

「奔而殿」的「殿」是殿後的意思。有一次齊國和魯國打仗,魯國敗了要撤退。我們都知道打仗時,衝鋒在前、撤退殿後的人是真英雄。

當時魯國撤退,孟之反殿後,等所有人都進了城才進來,這時他策馬曰:「非敢後也,馬不進也。」他把安全給了別人,把危險留給自己。

所有人都知道孟之反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是真英雄,真爺們兒。但孟之反這時卻揮舞鞭子打著馬屁股說:「真倒霉,不是我不想逃跑,是馬不跑啊。」

你瞧,他做了這樣的事之後,仍然用這種方式來講他其實沒做什麼。

這件事很有意思,華杉老師用了一句話來形容孟之反——「君子可以裝小人,小人不能裝君子」。大爺可以裝孫子,孫子不能裝大爺。如果你本身很有意識,向下是可以演的。有時藉由某些善緣,不用表現得那麼有文化,大家都知道你裝傻;但如果你不懂卻要裝懂,就很危險了。

以前小梁恪守一個原則——作為主持人去採訪專家,你的責任是代表觀眾提問。如果倆人搞得空對空,在很高的境界上討論一些專門的「黑話(行業術語)」,而把觀眾撂在一邊,這樣做的確顯得很高級,卻不利於把專家的觀點真正分享給不了解這個領域的觀眾朋友們,這就不好。

我記得剛開始做主持人時,帶我的前輩跟我說:「永遠記住,一個好的主持人是要懂得替觀眾提問的。」

如果你採訪的所有東西都是消費者知道的,那就不值得說了。如果一位主持人不能把專家高深晦澀的東西,轉化為老百姓的語言和話術,不能代表不了解這個領域的觀眾(聽眾),去提出一些貌似有點兒「傻」的問題,那就是失職。

所以這些年來,小梁每次採訪專家的時候,都會想起當年前輩跟我說的話——我的責任是要完成一個連接。

02 做一個素直(樸素直接)的人,是一種最好的方式

其實,孟之反算是人間世的老司機,他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做了好事後,要學會把功勞讓給別人,起碼自己不居功,不占據自己做的好事和功勞。實際上這背後是一種相信——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

千萬不要以為別人不知道你做了什麼,其實所有人都知道。所以用低調的方式把自己做過的有價值的事抹平,也算是一種自我保護。

如果一個人只是殿了後,沒有刻意說自己有多厲害,也沒有刻意說「我的馬不行,導致我不得不殿後」。殿完後進到城裡,該飲馬飲馬,該磨槍磨槍,該回家陪老婆孩子就回家,我倒覺得這種做法更符合小梁心中的素人之態——連這種機心都沒有,或許更好。

有一天晚上錄節目時,我喝了一杯水(平時都是泡茶),感覺真甜,發現前段時間一位同學送給我的這桶水真的很好喝。以前為什麼我沒感受到呢?是因為把它沏成了茶。喝水的時候,什麼味道都沒有。現在獨獨來喝這杯水,留下的居然是一種滯後的甜,水沒有被添加任何東西,也沒有被污染。

換句話來說,小梁一直覺得,如果你身邊有一個好像沒什麼用的人,但只要每次發生莫名其妙的事,他總能在你需要的時候出現,慶功的時候他也不喧譁,這樣的人你一定要珍惜。時間長了你會發現,他在你身邊是如此地讓你感到安全和信任,這是一個多好的朋友啊。

對現在這樣一個人人都想快速成功的時代而言,或許這並不是一個非常方便的法門。但如果你把做人、做事放在一個更長的時間周期里,或許會慢慢地了解,原來做一個素直(樸素直接)的人,是一種最好的方式。

03 保持一顆樸素的心一直往前走,提防自己的機心

莊子常常批評那些很有機心的人,但也許站在政治角度上,一個人太傻、太痴是活不下來的。

如果你想成為殿完後不需要告訴別人「我的馬不行」的人,更希望做完這一切就安安靜靜地做應該做的事,這樣的狀態是自己更喜歡的,也許不錯。但我要提醒你,這種狀態也許真的不適合做官。

所以,我們看見孔子表揚孟之反時說「孟之反不伐」,是因為孟之反本人是在官場上做事的,他不是一個普通人,不是一個做學問的人。

如果把這段評價放在一個讀書人身上,也許就不適合了。想像一下,一個很有文化的讀書人,完成一副對聯後說:「哎呀,不是我聰明啦,是正好旁邊有本書這樣說啦」(或者「這是某某告訴我的啦」)。告訴別人自己智商低、不聰明,來掩蓋自己的聰明,當然也沒有這個必要。

也許絕大部分時候別人不知道,也感受不出來,但有個問題——它會累積你對機心的閾值,第一次用了機心後,你覺得這樣很好,下次就會多用點兒,再下次的時候會再多用點兒……用著用著就偏離了你的初心。

就像網絡上流傳的一個段子:「我的信鴿長途跋涉累死了,我心裡很難受,想把它火化了,把它的灰灑向山川大地河流,結果烤著烤著越來越香,就買了兩瓶啤酒,就著酒把它吃了。」烤乳鴿的過程才短短几分鐘,我們已經改變了自己開始的想法。由此可見,事情是會異化的,我們在使用機心的這一刻,它的異化就會開始。

素直,就是保持一顆樸素的心一直往前走,提防自己的這顆機心。但孔子告訴我們:「如果你從政,必須保留這顆機心;如果你讀書、做學問,又要用一種讀書人的心態對自己有所要求。」

竊以為,這是一種覺悟。一個人在身上內置了幾個按鈕。「嘟」,啟動政治家模式,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嘟」,啟動讀書人模式,樸素正直地讀書;「嘟」,啟動父親模式;「嘟」,啟動兒子模式……隨時隨地告訴自己,在什麼樣的角色里,做什麼樣的功課。這種自覺的狀態,是一種明德的狀態。

也許我們在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的過程中,會不斷地體會世間的種種種種。

有一件特別有意思的事,有一天小梁請了一位老師給我講中醫課程,帶著學生們一起聽,於是我和學生們成為了同學。

上完課,我和我的同學們都對老師發表了很多讚揚、感恩、隨喜讚嘆。我突然意識到:哦,原來平時我裝模裝樣地做老師,學生對我進行隨喜讚嘆的練習,只不過是他們在完成一個學生的角色而已,我可不能當真,否則會真以為我是他們形容的那樣。只有重新做學生,習慣性地讚嘆老師的時候,我才能清醒地覺察到這種狀態。

覺察本身就是我們了解生活本質最好的啟動開關。奇怪的是,覺察的「覺」字,也是睡覺的「覺」。

願你在夢中保持清醒和覺察,如果你做了噩夢,能告訴自己:「這是一個夢,我要求劇情朝這個方向走。」恭喜你,你的念力、覺察力,開始成為了你的習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f8sXyWwBJleJMoPMy-s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