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人的精神家園
一輩子的讀書、思考
一輩子的智慧追尋
上學期,南京大學文學院就本科生學習情況做了問卷調查,收集到不少問題,包括個人成長、研習經驗等等。近日,文學院官方公號(nju文院小樓)刊布了董曉、傅元峰、苗懷明、徐雁平與赫兆豐五位老師針對其中七個問題的答覆,現轉載於此,希望能讓更多同學受益。
Q1:老師認為應該如何成長為一名中文系的人呢?或者說,一名中文系的學生,該是什麼樣的呢?
Answer
董曉老師:
中文系的學生,一是要有寬廣的閱讀量,古今中外文學經典應該廣泛閱讀,二是要有良好的寫作能力,語言文字功夫要好,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獨立思考社會,獨立評判事物的能力,不能人云亦云,不能沒有自己的獨立觀點,一定要有自己的批判意識。
傅元峰老師:
「中文系的人」,這個提法太窄了。我不建議你們成為「中文系的人」。任何專業學習,應該鼓勵一個人廣大和多元,術業專攻需要為人的氣度和胸懷,兼容並包很重要。
苗懷明老師:
首先得做個正常人,心智健全,然後才能成為中文系的人。現在不正常的人特別是腦殘太多了,與日俱增,希望中文系的學生從不做腦殘開始,做個能獨立思考的人,不要把腦子借給別人做道具。
徐雁平老師:
這方面我不敢談太高遠的理想,還是說點實在的。
我想學中文,首先要對讀、思、寫有特別的熱愛,而且能堅持,將熱愛落實到實踐中。
其次,畢竟是專業學習,不能太隨意、太發散。要先做學徒,如學木匠,至少要三年的笨功夫,練習手感,將規矩內化。總之,從實處入手好,追求點滴進步,在進步中建立自信。
赫兆豐老師:
如果要給中文系的學生貼一個標籤的話,我覺得除了具體的專業知識外,更重要的可能是獨立思考的能力和習慣吧。如今的社會節奏當真可以用「日新月異」來形容。當你離開學校、走入社會後,課本上的知識點未必會成為你安身立命的資本。
因此,我更希望中文系的學生能夠通過持續的讀書,感受書中的人文精神和人文關懷,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出獨立思考的能力和習慣。
往大了說,當所有人都往一個方向跑的時候,總要有一個人停下來,想一想這個方向對不對,即便後來證明這個方向真的是正確的,但停下來思考的這個行為本身就代表了一種精神的獨立。人文學科出身,特別是中文系出身的人,最應該有這種擔當。
往小了說,在面對工作和生活里的抉擇時,不人云亦云、隨波逐流,也是一個很難得的品質。
南京大學文學院
Q2:請問老師在進入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習後,是如何確定了現在自己的研究方向呢?可以分享一下自己與研究方向擇有關的心路歷程嗎?
Answer
董曉老師:
我本人的研究方向的確立有點特殊。我是上高中的時候就立下了志向,想從事俄羅斯文學的翻譯和研究。於是決定先學語言,報考了俄語系,然後在俄語系繼續讀研,然後去中文系讀博,然後從事俄羅斯文學的翻譯和研究。
傅元峰老師:
本科階段的課程學習中,很容易感覺到自己在哪一門課上更專注、更興奮。我對多門課程感興趣,但對其中一兩門課程有期盼感。你感覺自己有時一周都在等待那一兩門課,上課從不疲憊,讀書從不厭煩。那肯定就是那個方向了。
苗懷明老師:
主要看自己的興趣,聽從內心的召喚。做自己感興趣的事,累死了都是快樂的;做自己不喜歡的事,舉手之勞都是痛苦的。
徐雁平老師:
有太多的偶然性,或者說不確定性,很難回答。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這一方面的工作,可能最適合我。知道這一點後,我就不想其他的,就決定一輩子做這件事情,儘量做得沒有遺憾(不是完美)。
赫兆豐老師:
這個問題很慚愧。我在大學階段並沒有進入專業學習,也沒有很明確的研究方向,只是憑著自己的興趣讀了三四本古籍。真正進入專業學習是在碩士階段。
當時我就讀於武漢大學古籍所,師從駱瑞鶴教授。武大古籍所的老師指導碩士生有個習慣,一入門便要求我們確定一部典籍認真研讀。我選了《春秋左傳正義》。
在這個過程中,我漸漸學會了斷句、校勘方法,補充了一些文獻學史、經學史的知識,並通過接下來的碩士論文寫作,掌握了基本的寫論文的方法,也確定了古文獻的研究方向,這才報考了南大文學院的博士。
所以我很羨慕南大文學院的本科生。很多同學本科階段的水平就很高,而且能得到文學院這麼多著名學者各方面的耐心指導,又有師友會活動,實在是太幸福了。
南京大學文學院·啟園
Q3:在自己的研究領域中,請問您最喜歡的作品或者學者是什麼?可以簡單聊聊喜歡的原因嗎?
Answer
董曉老師:
在我的研究領域裡,我最喜歡的學者是英國人以賽亞·伯林。原因是他在研究俄羅斯文學的過程中,能夠透過俄羅斯文學本身深入理解俄羅斯文化的特質,窺視俄羅斯人的精神特質。他的研究以深度、獨特性和廣闊的視野著稱,不是那種小家子氣的技術型研究範式。
傅元峰老師:
最喜歡本雅明。他的學術論著富有戲劇性,讀來像讀小說,很吸引人。
苗懷明老師:
我喜歡魯迅和他的《中國小說史略》。聰明人下笨功夫,加上說真話,這就是魯迅。
徐雁平老師:
可能一直在變。過了四十歲,逐漸喜歡原來有些距離的魯迅和杜甫。我重新認識魯迅,是依靠聽魯迅作品的碟片。聲音中的魯迅,好像與白紙黑字中的魯迅不一樣。
研究著作中,我十多年一直向同學們推薦程千帆先生《唐代進士行卷與文學》,這部書的好處是解決了重要問題,角度好,層次清晰,篇幅不大,值得模仿借鑑。
南京大學文學院·舞雩台
Q4:老師認為一篇好的論文需要包括什麼內容?怎樣寫出一篇優秀的論文?
Answer
董曉老師:
一篇好的論文,應該滿足以下條件:
1.觀點獨到,有啟發性。
2.支撐觀點的材料要豐富。
3.論證的邏輯性要嚴密。
4.論文的層次清楚,邏輯性強。
因此,寫一篇好的論文,必須做到:
1.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話題進行研究。
2.圍繞課題,廣泛收集材料,重要資料不可以遺漏。
3.仔細閱讀材料,誘發觀點,並從觀點出發運用材料,與已有的論點展開對話,吸收有用的觀點,批駁你認為不正確的觀點。
4.在具體寫作的過程中調整論述,使論述更加具有邏輯性。最後,提倡「以小見大」,即從一個具體的小問題入手,作為切入點,逐漸擴大和加深論述。
傅元峰老師:
好的論文都能顯現出論者專注的目光,他們長久沉潛於一個問題的思考中,如有所說,行文必安靜卻暗藏思想的激流。
苗懷明老師:
一篇好的論文最核心的是自己的觀點,這個觀點建立在對以往學術成果熟悉和尊重的基礎上,且有過硬的資料和強大的邏輯支撐。寫出優秀論文的唯一辦法就是用心,用心,還是用心。
赫兆豐老師:
一篇好的論文最核心的要素當然是問題意識。這個「問題意識」不是說你隨便提出一個問題,就叫有「問題意識」,而是要確確實實是一個「問題」。這就需要做好紮實的文獻調研和成果綜述。這一點我在課上反覆強調過。文獻綜述的作用在於幫助你了解研究課題的現有成果和研究視角,進而確認是否還有研究的空間,如有,應該從哪裡切入。
從總體框架來看,一篇論文會有一個總論題和各小節的分論題。各小節的內容要緊緊圍繞分論題展開,所有分論題又要為全文的總論題服務。這樣才能集中筆力,避免枝蔓。
此外,就我近幾年看學生論文的感覺而言,語言不通順、拗口也是一個很常見的問題,如語法雜糅、句子西化太長、偷換主語、前後句沒有關聯等。所以錘鍊語言也是大家要重視的。
至於如何選取文獻以為例證,如何標註注釋和參考文獻,我這裡不詳細展開了。推薦大家去看看嚴耕望先生的《治史三書》、徐有富老師的《學術論文寫作十講》和榮新江老師的《學術訓練與學術規範》。好論文都是反覆改出來的。寫完之後可以放一段時間,再回過頭看可能會發現新的問題。
Q5:請問老師是如何將知識內化於己?可以推薦一些好的學習方法嗎?
Answer
董曉老師:
將知識內化於己是不容易的。我也沒有很好地做到。我覺得,只有憑藉濃厚的興趣和主動性,並且帶著對人生、社會的思考去汲取知識,方能做到內化於己。
傅元峰老師:
知識的獲取確實有方法,但知識內化於己就是修為的過程,因人而異,不是別人的方法能解決的問題。
苗懷明老師:
對研究對象抱有強烈的好奇心,喜歡自己所作的事情,然後用功,用功,還是用功。
徐雁平老師:
承認別人的好,欣賞別人的好。做一個虛心的人,做一個時刻捕捉火花的人。將那點滴靈感記錄下來,再將閃光的點滴珠串。簡言之,就是動手,動心。
赫兆豐老師:
所謂內化,我覺得其實就是熟能生巧,就是「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至於學習方法,可能因人而異。我個人比較習慣制定小目標,如每周、每天的任務,通過完成這些小目標積少成多。
梅庵書院
Q6:請問老師對於當下「內卷」嚴重、學生普遍焦慮的情況怎麼看?
Answer
董曉老師:
相信當改革開放的政策繼續得到貫徹,「內卷」會逐步消失。
傅元峰老師:
我對由保研學分績操縱的大學生活表示反感,拼學分績保上來的所謂尖子生,並不一定有很好的研究能力,研究中存在高分低能現象。不希望你們卷得辛苦,但希望你們讀得勤奮。如果你卷得很快樂,那就繼續;如果你捲起來讀書一點也不快樂,那就想點別的辦法,從中擺脫,換一種讀書方式。
苗懷明老師:
生活在這個世界上,需要一顆強大的心臟,能罵別人,也能自黑。焦慮源於不自信,不自信源於無能,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很簡單,想辦法讓自己多才多藝,永遠餓不死。
徐雁平老師:
時代變了,必須面對「內卷」。從今以後,不可能不「內卷」。若普遍焦慮,也正說明了大勢如此。
我其實比大家更容易焦慮。「內卷」常態化之後,我們要主動出擊,尋找出路。
目前我想到兩點:
其一,我們是社會中的人,要充分與人交流,不能被信息或網絡技術困在繭房裡。與人交流,面對面的交流,能找到多種可能,我們正慢慢丟失聊天這個最簡單的快樂。大學無疑是「純凈度」最理想的人際交往空間,我們都要珍惜,好好聊天,好好談學問。
其二,多一些愛好,聽音樂、看電影,體育運動,總得有一些,能堅持更好。俗一點的愛好也得有,吃好吃的,喝點小酒,自我緩解。
赫兆豐老師:
「內卷」從一個專業的學術詞彙成功「出圈」,成為一個社會性的「熱詞」,確實反映了大家的普遍焦慮。我感覺大家的焦慮基本都集中在學習方面。某種程度上是一種好的表現,至少說明大家的心思還在學習上,是在焦慮如何學好,而沒有選擇躺平。
對於絕大部分學習上的焦慮,求助同學和家人效果都很有限。因為前者很可能與你有著同樣的焦慮,而後者未必了解你的學習情況。所以,找老師溝通是我認為最有效的辦法。
我相信每一個老師都知道「因材施教」的重要性,然而限於精力、學生數量和現在大學的教育方式,老師不可能主動照顧到每一位學生,及時傳授經驗、方法,開導、緩解學生的壓力。這就需要學生突破「社交恐懼」,主動聯繫老師,表達自己的困惑和壓力所在。
我相信文學院的每一位老師都很願意傾聽學生的心聲,並儘自己所能幫助學生,特別是有針對性地給不同的同學提出建議。這可能要比我在這裡說一些泛泛的東西,要有效得多。
Q7:請問老師對於「讀研」的看法?老師認為,什麼樣的人適合讀研?有同學提到,Ta其實並不想走學術道路,但是即使是在工作領域,碩士文憑也是某種程度上必須的。Ta想問問老師是怎樣看待這件事的呢?
Answer
董曉老師:
讀研和讀博不是一回事。現在讀研已經基本上屬於「素質教育」了,專業的色彩愈來愈淡。讀研的同學基本上有兩類:一類是不想本科畢業立即就業的,想提高一點學歷;另一類是立志從事學術研究,將來準備考博的,那必須先讀研。
傅元峰老師:
就業太難了,很多同學讀研可能是為了更好就業,當然也有同學是喜歡讀書做學問。我覺得這兩種情況都適合吧,根據自己的生涯規劃來確定。
苗懷明老師:
讀研的情況有兩種:一種是主動的,喜歡做學問;一種是被迫的,因為找工作需要。前者是極少數,後者是大多數。現實如此,沒有適合不適合的問題,什麼人都適合讀研,關鍵是能考上。
徐雁平老師:
讀研,比讀本科稍自由。讀研,第一年可試出你是適合做學術研究,還是適合做其他工作。(希望一定要早發現)其實,沒必要有那麼多人來做學術研究,真的做研究,多少要有點將學術作為志業的精神。
做研究,尤其是人文學科,要耐得住寂寞。自己問一下:能再沉潛讀苦讀十年嗎?還要有點冒險精神,十年之後,若未達到預期目標,你敢面對嗎?
讀研,還有相關訓練:就是方法的學習,方法的琢磨;組織能力與表達能力的提升。就是自己站出來主動做事,做有新意的事,不再等安排。這對於融入社會,也很有用。
赫兆豐老師:
就我這幾年教學和批改論文的感受而言,不少南大本科生的畢業論文動輒兩三萬字,而且水平也比較高,甚至不亞於一些學校的研究生。這種「把本科生當碩士生培養」的模式,某種程度上也導致了「把碩士生當博士生培養」的趨勢。這也是當下的一種「內卷」吧。因此,讀研的要求也比以前高了不少。
所謂「適合讀研」,就我理解應該是指能夠跟得上現在的研究生培養模式吧。具體說來,比如本科階段要接受過正規的學術訓練(如寫過且反覆修改過幾篇習作),認真細讀過至少一兩部典籍,有明確的興趣方向和一個大致可行的研究計劃。
另外,還要耐得住寂寞,有較好的定力。畢竟文學院的研究生答辯是真的會出現不給通過的情況的。當然有些同學無意以學術研究為工作,只是將讀研作為緩衝或者求職的必要條件,這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 END -
聲明:本公眾號部分轉載圖文只為交流分享,感謝原創。如有涉及侵權等問題,請告知,我會及時更正。
讀書|思考|感悟
把時間交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