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國家衛生健康委
印發《肥胖症診療指南(2024年版)》
這是國內首部
肥胖多學科診療的權威指南
速速收藏
我國肥胖症患病率持續上升
《指南》指出,近年來,我國超重和肥胖人群的患病率呈持續上升趨勢。
其中, 成年人的肥胖症患病率達16.4%。在6~17歲的青少年兒童中,超重率和肥胖症患病率分別為11.1%和7.9%。6歲以下兒童的超重率和肥胖症患病率,分別為6.8%和3.6%。
我國人群肥胖症的流行病學特徵呈現以下特點:
男性超重率和肥胖症患病率比例,均高於女性;
男性肥胖症患病率在35~39歲達到峰值,而女性則為70~74歲;
超重率和肥胖症患病率存在明顯的地域差異,北方地區普遍高於南方地區;
受教育程度較低的女性超重率和肥胖症患病率較高,男性則相反。
如何判斷自己是否肥胖?
體重指數是評估全身性肥胖的通用標準,計算方式為:體重(kg)除以身高(m)的平方。
我國成年人群的標準:
低體重狀態:BMI<18.5kg/㎡
正常體重:18.5kg/㎡≤BMI<24kg/㎡
超重:24kg/㎡≤BMI<28kg/㎡
肥胖症:BMI≥28kg/㎡
腰圍是反映中心性肥胖的常用指標,基於我國成年人群特點和健康風險評估,正常腰圍定義為<85cm(男性)和<80cm(女性), 腰圍>90cm(男性)和>85cm(女性)即可診斷為中心性肥胖。
根據有關行業標準,對於7歲以下兒童,可以性別年齡別BMI的標準差作為評價方法;對於6~18歲學齡兒童青少年,可以性別年齡別BMI作為篩查超重與肥胖標準,並與中國成人超重、肥胖篩查標準接軌。
如何科學減肥?
作為多種慢性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 肥胖症已成為我國第六大致死致殘主要危險因素。如何科學減肥?《指南》對規範我國肥胖症臨床診療有哪些作用?一同了解
《指南》明確了肥胖症的治療原則,指出:
1
肥胖症治療的主要目的
是減少蓄積在體內過多的脂肪;
降低肥胖症相關疾病的發生風險。
2
減重過程中需關注
脫水、肌少症和內分泌系統的變化;
建議每3~6個月,
對減重效果和代謝指標進行評估。
3
減重目標應進行分層設定
對於大多數超重和輕度肥胖症患者,
可設定為在3~6個月之內,
至少將體重降低5%~15%並維持;
對於中、重度肥胖症患者,
則可設定更高的減重目標。
肥胖症的病因複雜,干預治療手段多樣,包括:心理干預、運動干預、臨床營養治療、藥物治療等。《指南》指出,對於肥胖症的診斷和治療,應當積極倡導「以患者為中心的多學科協作診療模式」。
臨床營養治療是肥胖症綜合治療的基礎療法,可分四步,即營養篩查及評估、干預、監測、 營養教育與管理。 醫學減重膳食是為了滿足肥胖症患者的基本能量需求和減重需求而採取的調整營養素比例的膳食方式,主要包括限能量飲食、高蛋白飲食、輕斷食模式、低碳水化合物飲食等方式。
醫學減重膳食應注意,一種膳食方案並非適於所有肥胖症患者,應根據代謝狀態和身體狀況在臨床營養(醫)師指導和臨床監測下進行。目前的臨床研究顯示, 如果體重反覆波動,可能讓壽命更短。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副院長 張忠濤:我們特彆強調多學科協作診療模式, 未來可能會在一些大的醫院建立體重管理中心,更方便肥胖患者診治。
青年大學習
紅領巾愛學習
編輯: 唐嘉林
校對: 何麗園
責編:余 萍
審核:楊 典
來源:央視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