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丨犀牛娛樂
文|胖部
幾年前說「仙俠已死」的,或許會看不懂現在的劇集熱度排行榜。
上周日剛剛上線的《蒼蘭訣》,如今穩穩占據前二,不時還能到榜一坐坐;此外《沉香如屑》長期位居榜首,加上《星漢燦爛》《少年派2》《天才基本法》構成了近幾天的榜單TOP5,而靠前的兩部劇都是仙俠題材。
明明是許多人眼中過時、低質且同質化嚴重的內容,但卻仍然能在熱度榜呼風喚雨,類似的情況近幾年已經多次發生在仙俠領域。
觀眾對仙俠劇的吐槽是多方面的,製作方面的五毛特效、表演浮誇,劇情低幼、充斥著工業糖精與故意製造的障礙,人物也已經是套路化的幾類。在B站、小紅書等平台上,如果搜索「仙俠劇套路」,能發現近幾年的諸多相關內容,許多的播放點贊都不低。
平台大力支持,評論一片唱衰,播放卻熱度良好,這種現象倒讓人想起了今年的最大風口「預製菜」,同樣是質疑聲不斷,相關公司卻投資拿到手軟。但如果進一步對比,卻會發現仙俠劇和預製菜這兩種產品有著更多相似之處,由此也可以更好地理解仙俠劇的現狀。
「怪味」《蒼蘭訣》
新口味與舊食材
8月7日上線時,《蒼蘭訣》帶動了不小的聲量。
一方面,該劇的演員陣容包括虞書欣、王鶴棣、李一桐等紛紛在社交平台聲援,加上該劇去年已經進入愛奇藝頭部大劇片單,得到了不錯的宣傳資源,當日在全網斬獲60+熱搜;另一方面,《蒼蘭訣》作為2021年6月殺青的劇集,也比較能踩中當下觀眾的興奮點。
比如在全劇風格上,有著比較突出的輕喜劇色彩,這也是近兩年市場熱度較高的劇集方向;又比如該劇在服化道和特效上也下了不少功夫,大到水雲天突出水元素的設計,小到長珩蘭華帕的刺繡工藝、司命殿錦盒裡的漆畫工藝等非遺元素,確實也增加了全劇的質感。
目前該劇獲得的一些稱讚,在於開頭設定了一個男女主「換身」設定,水雲天仙女小蘭花與魔頭東方青蒼曾因意外接吻互換過身體,結果那之後東方青蒼髮現小蘭花受傷自己就會受傷,甚至她傷心自己也會落淚,小仙女成了他最大的弱點。
在這種關係里,《蒼蘭訣》構建了一種男強女弱然後地位倒轉的關係,讓女主爽感驟然提升,東方青蒼必須保護小蘭花、幫她修復仙根、強大法力甚至哄她開心,期間小蘭花誤會他喜歡自己、東方青蒼鬱悶不止的人物關係,確實玩出了不少笑點。
相比於前些年的仙俠虐戀,《蒼蘭訣》加入了更多的甜寵橋段,形成了一種「怪味」口感。問題或許是,無論是最初的玄幻還是現在的仙俠劇,故事設定都複雜得多。
仙俠劇最初能夠吸引觀眾,原因也是當一段戀情置於四海八荒、天魔亂戰的滄海桑田,因為時間與磨難的考驗而動人心魄。而現在,作為故事主線的戀情似乎越來越掩蓋住其他故事的鋒芒,所謂「蒼生」只剩下仙人嘴邊的口頭禪,魔頭們除了跟仙人對立,也看不出有什麼危害。
從《花千骨》到《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這種內容邏輯加上頭部明星和製作資源,往往能夠打出一手好牌。但這種操作已經成為行業套路,做成了預製菜一次次被端上餐桌。
類似「仙俠劇編劇手冊」已經成為網際網路顯學,男女主角的關係,或是仙君與花草小仙/妖狐精怪身份懸殊,或是互為仙魔勢不兩立,卻因為某種原因不得不彼此相處甚至一見鍾情,進入不多的撒糖關鍵期,進而由深愛女主的正道男二無私奉獻、惡毒女二瘋狂下套……
究其原因,行業已經在仙俠劇領域形成套路和元素提取。脫離仙俠的包裝外殼,其本質都是一個並不新鮮的戀愛故事,《蒼蘭訣》不外如是。
「換身」的設定可以參考《山田君與七人魔女》《變成你的那一天》,「同心咒」的通感例子更多。但相比這些套路,男女主一集接吻、三集「同居」或許更讓人興奮。
仙俠新口味,甜寵舊食材,《蒼蘭訣》表現出了對市場的敏感,但並未或試圖反抗圍繞著仙俠劇的行業慣性,而這或許也不是一部劇能夠解決的問題。
仙俠劇的產品思維
以「預製菜」為入口
預製菜被認為是2022年的最大風口之一,是供給側與需求側現狀的共同要求。
從需求側看,B端餐飲業需要更快更高效的餐飲供應鏈,也就是降本增效,以預製菜減少中間環節、實現穩定產出提升翻台率;C端市場因為主流消費人群傾向於節約時間,又需要滿足居家做飯的需求。
從供給側看,源頭農產品則存在深加工、提升利潤空間、推動標準化生產的需求,行業技術的革新和政策導向扶持,也成為發展的外部利好。
是不是很眼熟?其中的很多影響因素和行業現狀,跟影視行業有著高度的相似性。而這些因素,也恰恰是過去七八年里仙俠劇走向輝煌的歷程。
回顧仙俠劇的發展不少人會提到2005年的《仙劍奇俠傳》,但從行業角度看,更值得舉例的應該是2015年的《花千骨》,這部作品背後的幾個邏輯影響至今,一是逐漸形成網絡平台主導的行業生產,二是網生代的受眾市場形成流量池,三是從網文IP源頭搭建穩定供應鏈。
作為文娛大熱時代的產物,仙俠劇一定程度上成為行業「重工業品」的代表,更大的演員支出和前期投入、更長的後期流程,勢必要求平台和製片方能擴大營收、降低風險。
而從市場角度看,仙俠劇給戀愛剛需套上了一層濾鏡,其滿足的雖然仍是愛情甜寵等劇形成的用戶基本盤,但就像時間緊張又想提高生活質量、選擇預製菜的都市白領一樣,製片方的這層仙俠包裝,讓愛情故事獲得了更高級的質感和復合口味,也會小心避免深度、複雜的神話知識等元素或紛爭。
由此,也可以看到仙俠劇與預製菜另一大相似性:產品面對的前景爭議。
預製菜的問題一是食材品控難以保證,二是味道單一、產品同質化嚴重,三是添加劑成分多,整體上行業還需進一步形成標準。
而在仙俠劇領域,內容質量差、劇本和人物的薄弱是共性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表現為鏈條化生產模式的問題,即以產品銷售為導向,在編劇、後期等非直接環節就會壓縮時間和人力成本,《香蜜沉沉燼如霜》的「灌水」事件,「摳圖表演」的行業亂象,折射的都是劇集品質與營收利好之間製片方的取捨。
而內容的同質化會進一步消耗仙俠包裝對戀愛故事的價值。除了敘事元素還有雷同的演員選擇,如近期幾部劇中的迪麗熱巴、楊紫、任嘉倫、羅雲熙等;甚至他們一開口,配音也是「四大天王」。觀察《蒼蘭訣》片尾字幕會發現,除了女主角虞書欣,其他主要角色仍然使用了配音。
在平台整體要求降本增效的當下,通過「蒼蘭訣」們,或許可以看到當下仙俠劇的修改,大體上是為戀愛故事提供更華麗、豐富的「添加劑」,打造更多的「菜品」選擇,而其涉及的生產流程和思路則很難調整。這不是某部劇或只有仙俠劇存在的問題,但作為頭部劇集中的門類,其表現是最突出的。
創新窪地
仙俠劇怎麼辦?
應該認為,當下仙俠劇領域的保守,是平台和製片方在降本增效期的必然選擇。
一方面,平台的內容策略是優化生產效率,提供更具好評度的內容,從而提升大眾認知並吸引付費;但這個過程應該是低風險、低投入的,而在視效、服化道方面增加投入,是最立竿見影、最容易感知的,反而是如果對故事層面做革新,未知風險是平台絕對不想面對的。
另一方面,製片方在目前會進一步放大「理性經濟人」的特性,以適應越來越高的生存壓力,相較於內容品質,他們更強調一些能夠提升觀眾興趣度的設計和橋段,這也是行業長期以來的問題,但在如今的環境下會進一步放大。
在目前的大環境下,內容創新是越來越難的一件事。而要對投入成本最高的仙俠劇開刀,更需要巨大的內容企圖心。
要思考怎樣做好仙俠劇,或許需要進一步理解,市場對其有哪些期待。
最直接的是,仙俠不應該只是戀愛的殼子。如果對過去的成功作品做一回溯,除了以《花千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為代表的愛情故事,《仙劍奇俠傳》到《古劍奇譚》等早期成功案例都包含親情、友情再到天下大義等複雜的線索,困守戀愛局,是對仙俠劇題材的限制。
更進一步說,仙俠或者說玄幻從文本上講,與中國文化和審美都有著深度的關聯,在近年來建立文化自信、打造獨有文化產品方面是有更多可能性的,網文早期的一些作品如《搜神記》《佛本是道》《誅仙》,基礎設定也大多來自神話傳說並實現了一定的系統化。
預製菜不是飯店的平替,只是更高級的泡麵;目前的仙俠劇也不是神話的視覺版,只是換了皮的甜寵劇。
但是從預製菜的價格看,它應該能夠提供接近飯店的體驗;而以仙俠劇的製作和宣傳支出,也能夠承擔起行業和觀眾的更高期待。在商業套路上躺平或許很爽,但在行業降本增效、不斷提升專業化和正規化的當下,仙俠劇本可以做到更多。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