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技術的進步也在改變著軍事領域的方方面面,包括戰爭模式和武器裝備等。
在海戰方面,一種融合了航母與潛艇雙重優勢的新型作戰平台——潛水航母或將在未來亮相,並且改變未來的海戰模式。
今年7月下旬,美國《國家利益》曾發表了一篇題為《潛水航母:如何將航母與潛艇結合起來》的文章,其中就提出了研製潛水航母的計劃,這種新式裝備雖然是一種水下作戰平台,卻能結合潛艇的隱蔽性與航母的航空作戰能力,不僅能夠像傳統潛艇一樣在水下潛航,規避敵方探測,還能通過內置的飛行甲板或特殊發射裝置,向海洋或者空中發射作戰無人機,執行偵察、攻擊、通信中繼等多種任務。
這種雙重作戰能力的結合,使得潛水航母在複雜多變的戰場環境中具備了極高的生存能力和作戰靈活性,能夠大大提升水下裝備的作戰能力。
其實早在上世紀60年代末,美國就曾打算建造一種潛水航母,研製代號為AN-1,水下排水量近15,000噸,可以攜帶8架有人戰鬥機,平時儲存在艇前段的兩個單獨的加壓殼當中,戰鬥時可通過2個垂直發射架發射。但後來由於技術過於複雜,而美國的水面作戰力量又遠勝他國,沒有必要再去開發,所以其研製工作無限期終止。
如今隨著無人機和潛艇技術的進步,在潛艇上發射無人飛機基本已不存在技術難關,從魚雷發射管中便可以發射,所以潛水航母的製造已有很大可能。
潛水航母的主要功能
隱身作戰:潛水航母由於航行的水下,所以比水面上的航空母艦以及其他艦艇隱蔽性要強的多。而藉助潛艇的隱蔽性,潛水航母能在敵方雷達和聲吶探測範圍之外潛行,突然發起攻擊,實現「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戰術效果。
遠程偵察:通過發射偵察無人機,潛水航母能夠對廣闊的海域進行持續、高效的監視,為指揮決策提供實時、準確的情報支持。
精確打擊:搭載的攻擊型無人機能夠執行對地面、海面乃至空中目標的精確打擊任務,提升作戰效能。
通信中繼:無人機還可作為通信中繼站,增強潛艇與其他作戰單元之間的信息聯繫,提升整體作戰協同能力。
潛水航母水下無人機發射技術
潛水航母在水下發射無人機的技術實現方式多樣,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魚雷發射管改造:美國海軍早期就嘗試通過潛艇的魚雷發射管發射小型偵察無人機,如「紅魴」和「黑翼」無人機。這種方式簡單直接,但受限於發射管尺寸,無人機體積和載荷有限。
內置彈射器:潛水航母可設計專門的彈射裝置,安裝在潛艇內部或外部特定位置,用於將無人機彈射出水面。這種方式能夠發射更大尺寸、更重載荷的無人機,但技術要求較高。
水下自主推進:以色列的「鷹鴞」-103無人機展示了另一種思路,即在潛艇水下時直接由潛艇內部發射,無人機在水中自主推進至水面後轉為空中飛行。這種方式增強了無人機的隱蔽性和生存能力。
潛水航母的水下無人機類型
目前,水下無人機主要分為偵察型、攻擊型和通信中繼型三大類。偵察型無人機如「紅魴」、「黑翼」及「鷹鴞」-103,主要負責情報收集和目標監視;攻擊型無人機則攜帶武器系統,能夠對敵方目標實施精確打擊;通信中繼型無人機則作為信息傳輸的橋樑,增強作戰單元間的聯繫。
潛水航母在未來戰爭中的作用
潛水航母及其搭載的水下無人機在未來戰爭中將發揮不可估量的作用。首先,它們將極大地提升海軍的隱蔽作戰能力,使敵方難以捉摸我方的攻擊意圖和行動軌跡。
其次,通過無人機的廣泛應用,潛水航母能夠實現遠程偵察、精確打擊和高效通信,為海軍作戰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此外,潛水航母還能夠與其他作戰平台形成有機聯動,構建起立體化的海空作戰體系,進一步提升整體作戰效能。
總之,潛水航母有可能成為未來水下戰爭的顛覆性力量,正逐步從理論走向實踐。隨著技術的不斷成熟和完善,它必將在未來的海戰場上大放異彩,成為各國海軍競相發展的重點方向。
消息來源:中國新聞網7月30日報道《「潛水航母」或成為水下戰爭巨大突破》
全球首例!邯鄲發現一例極罕見新血型,美國鑑定後收錄並全球發布
我國建成全球最大地震預警網,台站多達15899個,預警反應僅需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