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姓
一、姓氏起源
1、出自羋姓,據《戰國策》、《姓氏考略》所載,戰國時楚大夫卓滑之後,包山楚簡中又寫作悼滑,為楚悼王之後,以諡號為氏。
2、據《史記·貨殖列傳》所載,蜀郡卓氏,原本趙人,秦時遷入蜀之臨邛,以鐵冶至富。
3、出自他族。土家族、滿族、高山族、黎族、藏族、蒙古族、朝鮮族等民族均有卓姓。
二、遷徙分布
秦漢時除此支卓姓播遷外,卓滑之後亦有北遷於河南南陽與山西離石一帶,後來昌盛為卓姓南陽郡望與西河郡望。三國時有吳人卓恕見諸史冊,表明卓姓已繁衍於長江以南的江蘇境,後逐漸播及今安徽、浙江、湖北等南方省份。宋代時卓姓已變成了一個典型的南方姓氏,他們分布於今浙江瑞安、臨海,福建長樂,莆田、懷安、福州、永春、建甌,四川邛崍,成都,江蘇蘇州,廣東南海等地。元時廣東一支卓姓播遷於廣西藤縣。
明初,山西卓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山東、河南、河北、陝西、江蘇等地。河南一支乃始遷祖卓隗之後,遷至古澶州(今濮陽市)王助鄉後漳肖村。濮陽縣、長垣、民權、內黃等地卓姓均由此遷出。明末滿清軍隊屠川後,有兩湖之卓姓入填今四川、重慶。歷明清兩代,卓姓逐漸播遷到了西南之雲貴,東南之台灣,西北之甘寧以及東北三省等地,並有卓姓遠播越南及其它東南亞國家。
如今,卓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四川、福建、廣東等省多此姓。
三、郡望堂號
【郡望】
西河郡:戰國時魏置,治所在今山西離石。
南陽郡:秦置,治所在宛縣(今河南南陽),轄境相當今河南熊耳山以南葉縣、內鄉間和湖北大洪山以北應山、鄖縣間地。
【堂號】
褒德堂:後漢卓茂,是當時學識最淵博的人。為人寬厚、仁愛、恭敬,最初在丞相府當吏(小官),負責宮裡的給事,後升密令,關心百姓像疼愛自己的兒子,舉善而教(遇到好人好事就立即舉出來做大家的榜樣)。沒用幾年,把社會風氣治理得很好。漢武帝升他做太傅,封褒德侯。
忠孝堂:宋代戶部尚書卓得慶,元兵逼城,得慶與二子規、權並死於難,黃仲元銘其墓,稱為忠孝父子墓,卓姓後世子孫以此為榮,遂以忠孝為堂號,紀念這位先人。
四、歷史名人
卓茂,漢學者。字子康,南陽宛(今河南南陽)人。父祖官至郡守。元帝時求學於長安,號稱通儒。初被闢為丞相府史,又以儒術舉為侍郎,給事黃門。遷官密縣令,禮法並施,史稱教化大行,道不拾遺。王莽攝政,解職歸鄉。更始時曾任侍中祭酒。光武帝時征拜太傅,封褒德侯。年七十餘卒。
卓文君,西漢文學家。臨邛(今四川邛崍)人。卓王孫女。善鼓琴,通音律。喪夫後家居,與司馬相如相戀,一同逃往成都。不久又同返臨邛,自己當壚賣酒。她的故事流行民間,舊小說、戲曲曾取為題材。
卓敬,明臣。浙江瑞安人,字惟恭。洪武進士,授戶科給事中,歷任戶科都給事中、戶部侍郎。建文即位,密疏宜徙燕王於南昌,力主削藩。成祖即位,責以離間骨肉,下獄,不屈被殺。學識淵博,學宗周敦頤、邵雍,有詩文、遺書傳世。
卓秉恬,清臣。四川華陽人,字靜遠、靜波,號海帆。嘉慶進士。歷任山東道監察御史、奉天府丞、太常寺卿、內閣學士等職,道光十五年(1835)遷禮部侍郎,調吏部侍郎。繼任順天府尹,兵部、戶部、吏部尚書。二十四年以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授文淵閣大學士,復拜武英殿大學士。
卓羅,清將領。滿洲正白旗人。巴篤理之子。初襲父世職,官至吏部尚書兼鑲白旗滿洲固山額真。進封二等伯。入關後,先後隨勒克德渾、孔有德、尚可喜軍征戰於湖廣,敗敵於荊州、長沙、武岡等。順治十二年(1655)敗孫可望、李定國部於辰州,後追擊明桂王至雲南。康熙七年卒。諡忠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