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中的大反派,被冤枉了幾百年,實際是抗金名將

2023-12-24   郝傑

原標題:《水滸傳》中的大反派,被冤枉了幾百年,實際是抗金名將

《水滸傳》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該部小說講述一百零八位好漢反抗奸臣欺壓的過程,不但將一眾好漢重情重義,武藝高強的形象描寫了出來,就連反派人物都被刻畫得深入人心。除了童貫、高俅等人以外,還有一人被該部小說描寫得極為奸詐。這個人就是害得阮小七被奪去官職的王稟。僅從《水滸傳》來看,在童貫手下當差的王稟,確實是一個為前程殘害忠良的勢利小人。但如果從《宋史》分析,就會發現王稟非但不是壞人,還是一位抗金名將。

王稟祖籍河南開封,出身名門望族,往前追溯七代,王稟的祖先竟是唐朝名相王摶。公元1119年,在軍中表現出色的王稟,升任騖州觀察使之職,也就是在此時王稟來到童貫麾下效力。公元1121年,王稟接到軍令,率軍前去鎮壓方臘的叛亂。出征後不久,王稟指揮的宋軍就先後攻占了杭州、青州、睦州,擊敗了方臘麾下的起義軍。班師回朝後不久,被宋廷賞識的王稟再度奉命率軍,出征遼國。初抵戰場,宋軍就被童貫胡亂指揮的節節敗退。臨危之際,正是王稟合理地調兵遣將,才將宋軍的傷亡降到了最低。此戰過後,天下人皆知王稟善於用兵。

白溝之戰結束後不久,金兵再度揮師攻打太原。當時的金國皇帝準備一舉滅亡大宋。面對來勢洶洶的金兵,宋廷將善於用兵的王稟調往太原,讓其協助張孝純守城。誓與太原共存亡的二將,指揮宋軍擊退了金兵一波又一波的進攻。而就在戰場態勢陷入苦戰時,眼見金兵來勢洶洶的童貫,竟然帶著一眾心腹連夜逃離太原城,返回京師。

童貫逃離太原後,城內僅剩一萬多人且軍心渙散。無奈的王稟只好一邊指揮宋軍高築城牆,深挖戰壕,一邊將武器分發給城內十五到六十歲的男丁。讓他們幫助宋軍守城。為了防止發生騷亂,王稟下令,不管是普通百姓還是富人,每家每戶都要按人口數配發糧食。就這樣王稟帶領著太原軍民,頑強守住了太原城二百五十多天,擊退了九次金兵的進攻。然而令人憤慨的一幕發生了,遠在京城的宋欽宗,居然拋棄了頑強守衛太原城的一眾軍民。宋欽宗不但沒有調派宋軍前來支援,他還將太原城拱手讓給了金人。

就在太原城內的軍民即將陷入絕望時,他們卻等來了一道打開城門,向金兵投降的聖旨。宋欽宗竟然主動與金國議和,他以割讓太原、定州、滄州三鎮為議和條件,請求金國罷兵。看完聖旨後,勃然大怒的王稟,當即拔出寶劍對城內軍民說道:宋廷棄子民於不顧,有何臉面面對世人,我等寧死不降。王稟隨後下令城內軍民拚死守城。

王稟率眾守城九個月後,城內因死傷慘重、斷糧等原因,太原城的城門最終還是被金兵攻破。隨後,帶著幾百宋軍的王稟被金兵逼到了城南。金兵統帥見王稟身中十多處創傷,依舊奮勇殺敵,集中兵力將王稟等人包圍了起來。此時王稟傲然說道:「大丈夫何懼一死,所求不過是為國盡忠,為民盡義」。說完這句話,王稟當即揮劍自刎。正史中的王稟一直是以身殉國的抗金名將,但小說卻將他描繪成了奸佞小人。正是小說的描繪,才讓這位抗金名將被後人冤枉了數百年。鮮少有人知道,水滸是根據《宣和遺事》改編而來,只是在《宣和遺事》中,王稟卻也是大宋忠義之將。

太原城被攻占後,金兵終於可以長驅直入,兵圍大宋王都開封。因王都被圍,宋欽宗開始極度厭惡臨終逃脫的童貫,最終宋欽宗降旨將童貫貶官。童貫被貶官後不久,覺得還不解氣的宋欽宗,先是細數童貫十大罪狀,隨後又命御史張澄將童貫斬首。童貫死後,其首級就被懸掛在開封府菜市口,供大宋百姓唾棄。可惜,王稟沒有機會親眼看見,臨陣脫逃的童貫獲罪伏誅的一幕。

童貫死後,宋欽宗又多次向金人議和。議和過程中金兵突然發難攻城,面對猛烈攻城的金兵,宋欽宗竟然聽信術士之言打開了城門,最終開封陷落,靖康之難隨之而來。

參考資料《宋史》《宣和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