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訊視點:吉利、長安聯手,能否實現共贏?

2023-05-11     車訊網

5月9日晚,長安汽車與吉利控股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兩家在國內汽車市場舉足輕重的企業聯手,立刻引發熱議。

從合作的底層邏輯來說,吉利和長安似乎都有著共同的訴求。

在新能源方面,2022年,吉利新能源車銷量為32.87萬輛,同比增長超300%,占總銷量的23%;同年,長安自主品牌新能源車銷售27.12萬輛,同比增長150.06%,占總銷量的19.5%。兩大車企看似都實現了較快增長,但在總銷量中的占比低於行業平均水平。顯然,面對由追趕變為壓制的比亞迪,吉利和長安僅僅完成自我超越,依然難與之抗衡。

在出口方面,2022年,吉利汽車出口銷量為19.82萬輛,長安汽車自主品牌海外銷售16.98萬輛。對比來看,奇瑞汽車當年出口量已經超過45萬輛。此外,兩家在智能化和技術方面也沒有形成絕對優勢。

在這樣的背景下,二者或都急需尋求一個途徑來實現飛躍,「結盟」則是企業間增加籌碼、分攤成本、提高效率的好方法,同時還可以在短時間內掀起熱度,達到「1+1>2」的宣傳效果。

但合作真的就能實現共贏嗎?回顧過往,國內「強強聯手」的先例不少。

2017年,一汽、東風、長安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三方稱,將在前瞻共性技術創新、汽車全價值鏈運營、聯合出海「走出去」、新商業模式等四大領域展開全方位合作。彼時,中國汽車行業「國家隊」的陣容不可謂不強,但多年過去卻是「雷聲大雨點小」。

2019年,上汽和廣汽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按照協議,雙方將在技術研發、資源協同、投資布局、市場拓展、商業模式創新及國際經營等相關領域開展合作......後續同樣是音信全無。

不同於上述國有車企之間的合作,吉利牽手長安,是中國民營汽車龍頭企業與國有汽車龍頭企業的「結盟」,不同的企業性質更讓這場合作暗藏「堵點」,比如制度體系不同、發展方式不同等等。能否疏通這些「堵點」,讓雙方真正順暢交流,完成優勢互補是人們樂於見到,但又並非易事。

此外,吉利與長安不久前還發生了一件不愉快的「小風波」。2月,一封長安汽車委託律師事務所向吉利發送的律師函在網上流出,稱吉利銀河之光原型車存在大量與長安汽車概念車、量產車型雷同之處,涉嫌侵犯長安汽車智慧財產權。吉利汽車則發布聲明稱,銀河之光為吉利原創設計,完全不存在抄襲和侵犯他人智慧財產權。吉利控股集團高級副總裁楊學良在隨後轉發了這份聲明,並表示:「要良性競爭,不要內卷內訌;要轉型發展,不要同室亂戰;要團結一致,不要分裂抹黑。」

有趣的是,在兩家企業宣布合作當晚,楊學良主動回應此事,稱「小風波不影響大格局大方向」。短短兩個月,兩家企業由針鋒相對變為同心合力,多少讓人心存疑慮。

無論二者的合作是迫於形勢,還是心嚮往之,能否「共贏未來」,還要看雙方後續如何推進合作細節,是否能夠拿出切實可行的執行方案並逐一落地,只有「真合作」,才有可能實現共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f744ff9dda2e80fe6396a1aae7e323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