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37℃不再是人體標準體溫!體溫是高好,還是低好?

2024-08-28     39健康網

在我們的認知中,37℃就是人體基礎體溫。

然而近幾年有不少研究發現,近百年來,人的基礎體溫在隨著時間推移,逐漸下降。

將37°C作為正常體溫的「生理點」,這一理論可能不再適用。

也就是說,我們的身體一直在變涼……

一、37°C成為歷史,人類標準體溫逐漸下降!

我們都知道人體指初體溫是37℃,但你們知道這個37℃是怎麼來的嗎?

這一切還要追溯到1851年,當時一位叫卡爾·溫得利希的德國內科醫生,在整理2萬5千名病人的腋下體溫數據時發現,大部分認定體溫都是37℃,因此37°C也就延續至今成為正常體溫的常識性認知。

然而,1992年,Philip Mackowiak教授意外發現這一標準其實並不準確,他認為當時使用的溫度計本身就有一定誤差值,加上實驗測的是腋下,遠沒有舌下和肛門溫度來的準確。

2020年,史丹福大學醫學院教授朱莉·帕森內特(Julie Parsonnet)和她的團隊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eLife》上發布了一項研究成果,比對了1800年間9萬多名軍人體溫報告和現在體溫現狀對比後發現,男性的平均體溫從37.2℃降到了36.6℃,這一情況在女性中也有同樣的表現。

根據報告顯示自19世紀以來,成年人的平均體溫基本都處於下降趨勢,基本每十年就會降0.03℃

人體體溫下降的原因雖然至今「尚未證實」,但研究人員推測可能和以下3種因素有關:

• 缺乏運動

現代人大多數能坐著就不想站著,而且科技水平的發達讓人們足不出戶就可以滿足衣食住行的需求,要知道肌肉是人體最大的發熱器官,因為運動的減少,肌肉含量低,能耗也會減少,自然體溫會下降。

• 無處不在的空調

無論工作還是生活,空調無處不在,由於長期處於涼爽的溫度中,人體體溫調節機制沒有了刺激,對於外界溫度敏感度下降,所以體溫也就慢慢的降下來了。

• 生活壓力大

在壓力狀態下,人體會分泌一種叫「皮質醇」的激素,而這種激素會分解激素,同時增加內臟脂肪,隨著代謝率的降低,體溫自然也就來隨之降低。

二、體溫和免疫力有關嗎?低點好,還是高點好?

最近有傳言說體溫下降免疫力也會降低,北京朝陽醫院李鵬醫生表示,體溫高低與免疫力不存在必然的聯繫,主要受基礎代謝率的影響。因為基礎代謝率變慢的同時,人體的免疫機制也無法快速對病毒、細菌進行反應,所以就有了免疫力下降的表現。

體溫的上升必然伴隨一定的能耗,從而加速新陳代謝,有研究顯示,體溫每上升1℃就會增加13%的基礎代謝率,因此體溫的下降也和代謝率下降有一定關係。

另外還有「體溫低能延壽」的說法,認為體溫低的人機體處於低運行狀態,沒有那麼多消耗行為,所以壽命也會更長久。

但對於這個觀點我們還是要理性看待,畢竟標準體溫也只是參考了大多數人的數值,具體到個人,可能不具有絕對值意義,其實體溫高或低,只要在正常範圍內,沒有身體不適,就無需太擔心。

三、長期不發燒的人,是不是更容易得癌症?

另外,體溫升高也可能是發燒引起的身體持續發熱症狀,說明你的免疫系統在感應病毒或細菌入侵的信號後,就發起了抵抗戰鬥,是人體正常防禦機制的反映。那是不是說明發燒比不發燒好?長期不發燒的人豈不是免疫力更低?

其實也不是,長期不發燒可能是你的免疫系統比較強悍,在觸發發燒機制之前就把病毒解決了,也可能是防護做到位,病毒沒有入侵的空間,還有就是可能你的免疫應答機制遲鈍,比如一些高齡老人就會因為本身免疫力差,導致病毒來襲後免疫機制還遲遲不做反應,燒不起來。

所以,無論你的免疫系統強還是弱都有可能經常不發燒的,免疫系統的效能並非僅通過是否發燒來衡量。

有研究發現,發燒對抗癌似乎存在一定作用,但並不能說明兩者存在什麼必然聯繫,而且很多疾病也會引起發燒症狀,所謂不經常發燒的人免疫更差,更容易得癌,可能只是倖存者偏差罷了。

總之,發燒只是免疫機制下的一種常規手段,不要人為賦予它其他的含義,發燒也不是越燒越好,如果體溫增長太迅速,也要採取一定降溫手段,避免高溫對人體的損害。

參考資料:

[1]《37°C成為歷史,人類標準體溫逐漸下降!》.中科院物理所.2022-03-06.

[2]《人體溫度37℃已成歷史,免疫力居然……》 .中國醫學論壇報.2021-09-08.

[3]《發燒和不發燒的人,到底誰的免疫系統更厲害?》.健康時報.2023-01-06.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f70397b96e5aa645cc56f474877813f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