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的婚育年齡,越來越晚?

2023-06-23     城東李公子

原標題:為什麼中國的婚育年齡,越來越晚?

01

首先不販賣焦慮,但我發現真的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常常會深思一個問題:忙忙碌碌這一生,到底是為了什麼?

有專家說,對生命意義的過度探索,會使自己陷入虛無主義。

也許,這沒錯。但如果稀里糊塗,就能找到人生的信仰、意義,並活得輕鬆,那大家還會如此,願意如此嗎?還是說,年輕人活得稀里糊塗,更方便與容易被收割。另一個,我真的發現不是年輕人願意多想,相反是被生活逼住了,不得不去想想。

小學時,肯定熬到初中就好了;初中時,肯定熬到高中就好了;高中時,肯定熬到大學就好了。

後來大學、工作、結婚、生子,好像被拖得更深了。上學三十年就是為了還那30年的房貸。

結婚以後,背井離鄉、四處奔波,本意是讓生活逐漸好起來,遇到難處不至於低三下四到處求人。可年復一年,自己仍然過得很拮据,捨不得吃捨不得喝,錢都還了房貸車貸,再流向醫院。

自己明明沒有懈怠,更不敢懈怠,為何日子還是過得緊巴巴,一地雞毛?難堪不斷,無奈不斷。

一個又一個好聽、動人的安慰在引導著自己前行,沒有飽腹感。後來總有人告訴你,大家都是這樣,你也安慰自己,大家都是這樣,但正因為大家都是這樣,難道不奇怪嗎?到底是一種怎樣的力量,讓這麼多人都保持著整齊的動作。

所以啊,最後發現這一生都在忙忙碌碌,周而復始,創造各種價值,做出各種貢獻。表面上看起來都正常,大家好像都是這樣,但又總感覺哪裡不對勁。

至於到底是哪裡不對勁,那就是自己的這一生,明明很辛苦,但好像活得並不舒服和自由。

其實說以上這些是什麼意思?主要想表達的,年輕人連自己都活不明白,怎麼去婚育?所以為什麼中國的婚育年齡,越來越晚?因為年輕人,越來越活不明白了。

除了結婚,對生育更是有一種恐慌,例如即使有了孩子,他們長大以後,又何嘗不是重複著如此的人生,走上了自己的老路。

於是不願生,害怕生的年輕人,越來越多。

也許有人說,我們的父輩和祖輩,他們不想這麼多不也過來了嗎?沒錯,所以這也是另外一個重要原因之一,那就是人們的觀念越來越趁向人性化。

02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對於大齡單身男女的態度,往往不夠友好。覺得他們是婚戀市場上退下來的,篩下來的,更甚至會猜忌他們的性格有什麼問題,又或者是不是眼高手低,過於挑剔?

但大家有沒有想過,有沒有一種可能,是因為他們更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呢?

他們不想讓自己的人生,像遊戲里過任務一樣,到了年齡就結婚,結婚以後就付出,就隱忍,就貢獻,一輩子都為了任務而活。

儘可能地去選擇一種讓自己相對舒服的生活方式,於是就成了他們「等」下去的信念。

看起來,30多歲不結婚很不正常,但反想,他們不願意把自己短暫的一生,用來完成別人的任務,活在別人的觀念里,不也是一種自我救贖,思想上的大解放嗎?

這個世界太大了,也太精彩了,正因為如此,必須要確定自己的意願,找到自己的喜歡。

正如讀過的一段話,說:

「作為一個35歲的大齡剩女,我深刻地理解到了自己的處境。很多人都關心我的婚姻問題,也有很多親戚朋友介紹,但我想說,我有獨立生活的能力,又不用靠男人養活,就不能等一個特別的人嗎?」

你看,「自我的幸福」已經正在成為年輕人的追求。他們的觀念和想法,也越來越趁向人性化,符合人性,釋放人性。

不像以前的人,20歲出頭稀里糊塗地結婚,不需要搞懂為什麼結婚,因為大家到這個年齡,都得結婚,仿佛是人生中的一件必須的任務。

後來的年輕人,想要把這個問題搞懂,或者,他們了解了自己。

03

為什麼中國的婚育年齡,越來越晚?這當然也得提到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的原因。比如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完成學業就已經不小了。

以前是什麼樣?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很多農村地方的年輕人都沒怎麼上過學,十幾歲便下來打工,成了一個「小大人」。20歲也到了很「正常」、「自然」的結婚年齡。可現在不同了,因為現在的20多歲,大機率還是學生。

其實,這也是必然的現象,因為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必然跟著環境、社會的步伐前行、變化。

提到社會的發展,那自然也不能忽略經濟的壓力。

現在年輕人的結婚,就真的只是你情我願就好了嗎?完成結婚這件大事的背後,那些「標準配套」呢?你得有房,你得有車,你得有穩定的工作,最好,你還得有點存款,甚至,還有許多其他對你這個「人」的要求。

你看,僅僅是這些提到的要求,可能是一個20多歲的年輕人能完成的嗎?除非有父母的幫助,但又不是所有年輕人的父母,都有這樣的能力。

於是等大家奮鬥、努力,勉強攢夠結婚的一些條件時,都已經老大不小了。當這些東西成為社會的普遍時,自然另一個普遍的情況,也就被造就了。

--EN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f6c8ecac7809ca5ac7ad3e51152e5fc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