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胡鑫宇失蹤事件」塵埃落定了。
消失106天後,警方於1月28日找到了失蹤已久的胡鑫宇。
但可惜的是,最終找到的,只是一具冰冷冷的屍體。
為什麼一名普通中學上會離奇失蹤?
2月2日上午10點,江西鉛山縣召開了「胡鑫宇事件」發布會,給出了確切的結論:
胡鑫宇是自殺身亡;
屍檢結果顯示,骨骼完整,沒有明顯的受傷特徵;
現場完整,沒有明顯的拖拽打鬥痕跡。
胡鑫宇是自殺身亡;
屍檢結果顯示,骨骼完整,沒有明顯的受傷特徵;
現場完整,沒有明顯的拖拽打鬥痕跡。
而且在此次發布會上,警方還公布了屍體發現現場錄音筆的內容,其中明確顯示,胡鑫宇確實有自殺意願:
「真站到這裡,反倒有些緊張,心臟狂跳。如果真跳下去,會怎樣?」
「人生毫無意義了,快零點了,再等一下,就直接去死。我今天已經不清楚了,就只想去死,感覺沒有任何意義了。」
「真站到這裡,反倒有些緊張,心臟狂跳。如果真跳下去,會怎樣?」
「人生毫無意義了,快零點了,再等一下,就直接去死。我今天已經不清楚了,就只想去死,感覺沒有任何意義了。」
真相水落石出,所有的「陰謀論」不攻自破。
可即便是自縊,我們也同樣應該思考,究竟是什麼原因,會把一個風華正茂的男孩逼上絕路呢?
在我看來,「罪魁禍首」可能有3個。
我們常說「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但這裡的「當家」,往往是被迫的。
胡鑫宇正是如此。
出生於農村家庭,父母以種地為生,胡鑫宇的家庭條件很差。
「女兒和女婿曾一度只依靠女婿每月4000多元的收入維持生計」,胡鑫宇外婆接受記者採訪時曾這樣說。
後來胡鑫宇考上初中,母親為了貼補家用,去了大城市當保姆,辛苦賺錢養家,這讓胡鑫宇看在眼裡,疼在心裡。
媽媽第一次外出務工,離春節前還有兩三個月,胡鑫宇就迫不及待追問外婆:
「媽媽什麼時候回來?」
其心思細膩可見一斑。
但過於敏感的性格,也在潛移默化中使胡鑫宇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壓力,最終做出了極端選擇,在最美好的青春期,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在家人和親戚眼裡,胡鑫宇是那種孝順禮貌、有點內向、成績名列前茅的孩子。
一直以來,眾人都對其寄予厚望,尤其是胡鑫宇的母親。
初二時,因為疫情上網課的關係,胡鑫宇成績下滑得很厲害。
一向重視兒子教育的媽媽,就「花重金」將胡鑫宇轉學到了鉛山縣有名的私立桃園中學,儘管這筆錢令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可惜的是,最終胡鑫宇中考發揮失利,沒能考上理想的高中,去了致遠中學。
但以他的入學成績,升入高中後只能位居中下等,在全班65名學生中,排名第58。
一面是長久以來父母的殷切期望,另一面是學習成績難以盡如人意的殘酷現實,這對於一名處在青春期的孩子來說,無疑是巨大的壓力。
而當這種壓力積攢到一定程度,再也無法忍受時,胡鑫宇徹底崩潰了,整日處於抑鬱、焦慮之中,最終選擇走上人生終點。
根據《兒童自殺報告》數據顯示,以60萬人(中國每年自殺總人數)為基數,5-24歲的自殺人數每年高達15萬,而在自殺原因中,學習壓力過重占第一位。
胡鑫宇在讀小學和初中時,成績一直不錯,還與致遠中學簽訂了中考提前錄取協議。
但因為中考發揮失常,被迫進入致遠中學讀書後,胡鑫宇一直承受著很大的學習壓力。
他曾在密密麻麻的數學算式下寫道:
「我終於明白,為什麼自己近視加深了。每天不看黑板,就死盯著書本。可我怕,怕被老師看到我茫然的樣子,然後又不耐煩地講解知識點.....」
難以融入新環境,再加上巨大的學習壓力,壓得胡鑫宇喘不過氣。
去年9月份,胡鑫宇給母親打電話,說:
「很想哭。」
但當母親詢問原因時,他變得支支吾吾,只是說了一句:
「窗簾太亮,睡不好。」
據發布會公布的信息,9月17日與母親的3次電話中,胡鑫宇多次哭訴不想讀書想回家。
學業上的巨大壓力,難以排解的情緒,最終不斷累積,成為了「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胡鑫宇徹底崩潰了,無奈走上絕路。
老苗結語:
前段時間,人民日報曾公布一組數據,我國青少年的抑鬱檢出率高達24.6%。
換句話說,每4個孩子就有1個會患上抑鬱症。
我們作為家長,除了忙於工作、操心孩子學習上的事情之外,更要多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後者要遠比前兩者重要得多,一旦真的發生悲劇,再後悔就晚了。
今日話題:你對「胡鑫宇事件」怎麼看?
我是老苗——一名80後超級奶爸,也是醫院裡最扎眼的男性護士長,歡迎一起討論孕育問題,也請你關注老苗。